[ 索引号 ] | 115001130093076077/2022-00053 | [ 发文字号 ] | 巴南城综办〔2022〕5号 |
[ 主题分类 ] | 城乡建设(城乡管理) | [ 体裁分类 ] | 其他公文 |
[ 发布机构 ] | 巴南区城管局 | [ 有效性 ] | |
[ 成文日期 ] | 2022-07-22 | [ 发布日期 ] | 2022-07-22 |
重庆市巴南区城市综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关于印发《2022年巴南区城市综合管理工作 要点》的通知
巴南城综办〔2022〕5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级相关部门、区城市综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为全面贯彻落实《重庆市城市综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2022年全市城市综合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渝城综管〔2022〕2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2022年巴南区城市综合管理工作要点》,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重庆市巴南区城市综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代章)
2022年7月22日
(此件公开发布)
2022年巴南区城市综合管理工作要点
2022年,巴南区城市综合管理工作总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论述,以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指向,以人民群众对城市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主线,坚持综合施策和系统治理,持续深化“大城三管”,不断优化“马路办公”,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综合管理新格局。
一、加强有序管理,增强城市管理规范性
1.优化城市综合管理工作机制。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筹作用,区城市综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业务指导、督促检查作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动作为、协同配合,各镇街高度重视、狠抓落实,构建指挥顺畅、推动有力、权责明晰、运转高效的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机制。优化以正向激励为导向的城乡环境考评机制,开展问题暗查、督查督办常态化运行机制,协调解决城市综合管理重难点问题,确保城市综合管理工作落地见效。
2.深化城市管理领域体制改革。不断优化城市管理领域营商环境,推行供水、供电、供气等市政接入工程涉及的建设工程行政审批事项全程在线并联办理。贯彻落实新《行政处罚法》,按照相关工作部署稳妥推进赋权乡镇(街道)实施行政处罚,做到成熟一批、下放一批,确保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优化市政设施管理体制,按照“市管重点、市管标准”原则,调整完善市政设施管养职责。积极推进“厂网一体”改革,推动城市排水(雨水、污水)管线运维市场化改革。
二、加强有机管理,增强城市运行系统性
3.强化城市全周期管理意识。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优化城市空间形态,落实《重庆市中心城区强度高度密度管理办法》,塑造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城市特色空间。落实新发展理念,彰显地域文化,强化经典意识,提升建筑设计品质,提高建筑建设水平,大力管控公共休闲空间、临街界面、临街建筑风貌。保障城市管理在规划和建设环节的参与权,及时对规划、建设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与反馈,变末端管理为源头治理,实现城市管理关口前移。
4.深入实施城市更新提升。做靓“两江四岸”主轴,高品质建设城市功能名片,完成“两江四岸”治理提升项目;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试点示范项目,新开工改造33个城镇老旧小区,实施580户棚户区改造,实施城市内涝治理五年行动。完成花溪河湿地公园项目。推进“四山”中巴南段“铜锣山”的保护提升。打造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口袋公园等休闲空间。坚持整体保护和活化利用相结合,推进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修缮,加强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历史名园保护,为城市留住根脉、留存记忆,让城市更有人文范、书香味、烟火气。
5.实施缓堵促畅计划。改善城市路网,开展中心城区路网更新和停车治理专题年行动,推动老城区堵点、重要交通节点、街巷交通路网一体规划、一体更新,落实公交优先战略,新开通一批同城公交、小巷公交和接驳公交。落实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心城区停车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聚焦“老小区、学校、医院、商圈”等四类区域,开展停车专项治理。加强路内停车管理,重点整治违章占道(包括占人行道)停车行为,建立“停车有位、停放有序、违停受罚”的长效管理机制,2022年巴南区5个重点区域路内停车点规范化设置达到98%以上。在城市老城区等停车位缺口大、周边停车位供给不足的区域,利用城市闲置用地、桥下空间,建设一批规模小、投资小、就近便民的停车泊位。完成5500个智慧路内停车位改造,建成智慧停车平台。按照《中心城区停车专项规划》推进永久公共停车场建设。
6.完善城管执法全方位协作。健全城市管理内部事务管理执法联动机制,完善审批、监管、处罚相互衔接,加强事前、事中、事后信息共享,促进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有机融合。建立健全“两江四岸”核心区域城市管理联合执法机制,继续推进城市管理与规划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市场监管、消防救援等行政执法机关跨部门执法协作,促进执法信息互联互通。推进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有效衔接,畅通行政强制执行渠道,切实解决城管执法案件执行难等系列问题。加强川渝、成渝地区城市管理执法协作,探索建立跨区域执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开展跨区域执法协作。
7.加强城市公共空间规范管理。强化商圈、城市广场、公园和滨水休闲区等综合型公共休闲空间和运动场馆、文化场馆和特殊公共场所等专项公共休闲空间管理,确保公众休闲需求得到满足,公共利益得到保障。严厉打击违法建设、违法用地等行为,确保存量违法建筑“净减少”,新增违法建筑“零增加”;及时制止、严肃查处违规占用公共休闲空间和乱贴乱画乱挂等行为。严查无证食品摊贩、散发小广告、街头非法回收药品、贩卖非法出版物等行为。全面清理违规占道经营、出店经营等行为。净化城市公共立体空间,管控孔明灯和无人机等。加强城市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开展户外广告和招牌专项整治。推广“多杆合一、多井合一、多箱合一”。加强国旗升挂、使用、收回监管,倡导公民和社会组织规范使用国旗。
三、加强精细管理,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
8.提升市政设施品质。加强城市道路精细化管护,推广城市道路维护作业“快进快出”和“节能环保”理念,减少对城市交通和环境的影响,桥梁、道路栏杆等维修维护喷涂作业和房屋外立面改造等市政工程全面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涂料。持续推进人行道完善提升3年行动,2022年全区完善提升人行道141公里。推动路平整治专项行动,全区整治道路29.29公里。全面提升城市道路隧道口及周边环境,巴南区实施6座隧道口(含车行下穿道)环境提升。督促施工单位按照“一点一方案”落实施工期间交通组织实施方案,方案实施率达到100%。推进城市公共照明节能改造,全区LED路灯应用占比提升至60%以上,持续开展照明暗盲区整治。新增或更新的环卫车辆优先采用纯电动、氢能源等新能源车,积极推广应用新型智能渣土车。
9.强化城市供水保障及污水处理。推进计划用水与超定额管理,加大老旧管网改造力度,严控管网漏损。开展城市供水质优行动,推进年度供节水重点项目建设,持续实施城市供水应急互联互通管道建设,提升应急供水能力。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统筹推进雨污分流改造、老旧更新和病害修复,建设改造污水管网24公里,基本实现建成区污水管网全覆盖。
10.提高城乡环境卫生水平。巩固市容环境整治专项活动成果,全面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市容市貌干净整洁有序安全标准(试行)》。实施老城区环境“小而美”惠民提升行动,打造“精品街巷”;开展小城镇环境提升工程,打造3个示范乡镇。严格落实《中心城区高速公路日常养护管理标准》,提升中心城区高速公路路容路貌及环卫作业精细化、规范化水平。
11.全面推行生活垃圾治理。贯彻落实《重庆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推动生活垃圾分类覆盖所有镇街,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健全生活垃圾工作体系,不断完善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乡镇转运、区域处理”模式,收运处置体系覆盖100%的行政村和95%以上的自然村组,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以上。
12.健全建筑垃圾处置体系。按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实施工地建筑垃圾处置备案,加快资源化利用基础设施试点建设,以强化房屋市政工程施工现场文明施工为抓手,督促施工单位现场抓好建筑垃圾分类存放及资源化利用。健全完善智能化监管评价体系,推动全市建筑工地和消纳场视频监控全覆盖。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专项执法行动,常态化抓好建筑垃圾运输车辆监管执法,试点建筑垃圾运输车智能监管,整合利用公安部门道路监控卡口,智能识别车牌和冒装情况,追踪运行轨迹,提高监管效率。
13.提升城市园林科学绿化水平。加速推进中心城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遵循生态优先、天人合一理念,严禁擅自砍伐树木和大规模移植行道树,持续开展园林绿化、城市公园更新提质,推进园林绿化补缺提质,实施坡坎崖绿化美化。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制度化精细化管护,推动常态化植被“体检”,不断加强全区古树名木和古树后备资源保护。开展城市公园分类分级管理,挂牌一批一二级城市公园,进一步强化城市公园差异化、精细化管理。
四、加强应急管理,增强城市运行安全性
14.开展城市治理风险清单管理试点。推进城市治理风险清单管理试点,按照“一张图表呈现、一个平台调度、一套机制运转”工作思路,聚焦城乡建设领域及城市管理领域,分类分级编制好城市治理风险清单,绘制出风险等级空间分布图,推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为超大城市安全治理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方案。
15.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重点围绕城市运行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深入推进城市道桥隧、城市供排水和污水处理厂网、地下管廊管线、轨道交通、城市照明、广告设施、城市化粪池等安全综合治理,加强安全风险辨识和评估,实施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坚持问题导向、综合施策,深化“生命通道”重点区域整治专项行动。开展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治理行动。扎实开展城镇燃气油气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积极推进燃气等管道老化更新改造。深刻汲取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教训,做好城市排水防涝工作,有序推进城市内涝治理。认真吸取湖南长沙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教训,加强城镇房屋建筑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分级分类科学处置重大隐患。开展建设施工“两防”专项整治,全面推广防高坠“安全带—生命线”应用,严厉打击城建领域无证施工和违法发包、转包、分包及挂靠等违法行为。
16.保障市政设施运行安全。严格城市道路开挖审批管理,加强超限超重车过桥管理,开展独柱墩桥及桥梁防撞安全评估和加固,做好城市桥隧定期检测,实现结构设施“应检必检、有病必治”两个100%。持续推进窨井盖安全管理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脚底下的安全”。强化化粪池监管,落实安全管控措施,严防中毒、爆炸事故发生。开展地下基础设施普查,建设市级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强化城市管线综合管理+,逐步推进架空管线下地。
五、加强共治管理,增强城市管理凝聚力
17.创新社会共治共管。充分发挥街道、社区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城市管理的重心向街道、社区下沉,激发街道、社区创新城市管理的原生动力。让政府有形之手、社会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频共振,不断壮大各行各业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社区治理、垃圾分类和守护绿水等服务活动。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将法治观念贯穿城市管理始终,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为城市共建共治共管的常态。持续开展“全民动手共同缔造山城美丽家园”主题活动。深入组织垃圾分类“八进”和“小手拉大手”活动。继续实施“门前三包”“五长制”示范建设。
18.智管赋能共治水平。深化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应用,加快推进区级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一体化建设,形成国家、市、区三级平台互联互通、数据共建共享、业务协同协作,构建“一云承载、一图呈现、一网统管、一端服务”新格局,重点打造智慧停车、智慧公厕、智慧喷灌、智慧公园及视频AI采集等场景。待《重庆市城市综合管理服务数据资源交换规范》出台后,按照规范要求推动区级城市管理与各相关部门数据资源共建共治、共享共用,不断提升城市整体运行管理、决策辅助和应急处置能力。
19.拓展“马路办公”深度。加强重大活动、重要节日环境服务保障工作,把“马路办公”作为解决城市综合管理问题的重要手段,以优质环境服务城市经济发展。坚持扩面提质、重心下沉、精简规范、重在实绩,进一步健全“马路办公”工作体制,完善长效机制,探索“马路办公”进社区以及“马路办公+智慧”工作方式,持续推进“马路办公”从城市核心区向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等薄弱区域延伸。强化高位推动,注重调查研究,推动难题破解,加大暗查力度,将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马路办公”成效的最重要标准。
附件
2022年巴南区城市综合管理工作任务分解表 | ||||
序号 |
工作 |
工作任务 |
责任单位 |
备注 |
一、加强有序管理,增强城市管理规范性 | ||||
1 |
优化城市综合管理工作机制 |
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筹作用,区城市综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业务指导、督促检查作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动作为、协同配合,各镇街高度重视、狠抓落实,构建指挥顺畅、推动有力、权责明晰、运转高效的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机制。优化以正向激励为导向的城乡环境考评机制,开展问题暗查、督查督办常态化运行机制,协调解决城市综合管理重难点问题,确保城市综合管理工作落地见效。 |
区城市综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镇街 |
|
2 |
深化城市管理领域体制改革 |
不断优化城市管理领域营商环境,推行供水、供电、供气等市政接入工程涉及的建设工程行政审批事项全程在线并联办理。 |
区城市管理局、区经济信息委 |
|
贯彻落实新《行政处罚法》,按照相关工作部署稳妥推进赋权乡镇(街道)实施行政处罚,做到成熟一批、下放一批,确保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优化市政设施管理体制,按照“市管重点、市管标准”原则,调整完善市政设施管养职责。 |
区城市管理局、各镇街 |
|||
积极推进“厂网一体”改革,推动城市排水(雨水、污水)管线运维市场化改革。 |
区住房城乡建委 |
|||
二、加强有机管理,增强城市运行系统性 | ||||
3 |
强化城市全周期管理意识 |
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优化城市空间形态,落实《重庆市中心城区强度高度密度管理办法》,塑造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城市特色空间。落实新发展理念,彰显地域文化,强化经典意识,提升建筑设计品质,提高建筑建设水平,大力管控公共休闲空间、临街界面、临街建筑风貌。保障城市管理在规划和建设环节的参与权,及时对规划、建设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与反馈,变末端管理为源头治理,实现城市管理关口前移。 |
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区城市管理局 |
|
4 |
深入实施城市更新提升 |
做靓“两江四岸”主轴,高品质建设城市功能名片,完成“两江四岸”治理提升项目;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试点示范项目,新开工改造33个城镇老旧小区,实施580户棚户区改造,实施城市内涝治理五年行动。 |
区住房城乡建委、相关镇街 |
|
完成花溪河湿地公园项目。 |
区住房城乡建委 |
|||
推进“四山”中巴南段“铜锣山”的保护提升。 |
区住房城乡建委、区生态环境局、区林业局、区城市管理局、渝兴公司 |
|||
打造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口袋公园等休闲空间。 |
区城市管理局、相关镇街 |
|||
坚持整体保护和活化利用相结合,推进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修缮,加强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历史名园保护,为城市留住根脉、留存记忆,让城市更有人文范、书香味、烟火气。 |
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区文化旅游委、区发展改革委、区南温泉旅游发展中心、相关镇街 |
|||
5 |
实施缓堵促畅计划 |
改善城市路网,开展中心城区路网更新和停车治理专题年行动,推动老城区堵点、重要交通节点、街巷交通路网一体规划、一体更新,落实公交优先战略,新开通一批同城公交、小巷公交和接驳公交。 |
区住房城乡建委、区城市管理局、区交通局、各镇街 |
|
落实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心城区停车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聚焦“老小区、学校、医院、商圈”等四类区域,开展停车专项治理。 |
区城市管理局、区公安分局、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发展改革委、各镇街、巴洲文旅集团 |
|||
加强路内停车管理,重点整治违章占道(包括占人行道)停车行为,建立“停车有位、停放有序、违停受罚”的长效管理机制,2022年巴南区5个重点区域路内停车点规范化设置达到98%以上。 |
区城市管理局、区公安分局、巴洲文旅集团、各镇街 |
|||
在城市老城区等停车位缺口大、周边停车位供给不足的区域,利用城市闲置用地、桥下空间,建设一批规模小、投资小、就近便民的停车泊位。完成5500个智慧路内停车位改造,建成智慧停车平台。按照《中心城区停车专项规划》推进永久公共停车场建设。 |
区城市管理局、巴洲文旅集团、相关镇街 |
|||
6 |
完善城管执法全方位协作 |
健全城市管理内部事务管理执法联动机制,完善审批、监管、处罚相互衔接,加强事前、事中、事后信息共享,促进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有机融合。建立健全“两江四岸”核心区域城市管理联合执法机制,继续推进城市管理与规划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市场监管、消防救援等行政执法机关跨部门执法协作,促进执法信息互联互通。推进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有效衔接,畅通行政强制执行渠道,切实解决城管执法案件执行难等系列问题。加强川渝、成渝地区城市管理执法协作,探索建立跨区域执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开展跨区域执法协作。 |
区城市管理局、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区生态环境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区公安分局、区交通局,区市场监管局,区消防救援总队,各镇街 |
|
7 |
加强城市公共空间规范管理 |
强化商圈、城市广场、公园和滨水休闲区等综合型公共休闲空间和运动场馆、文化场馆和特殊公共场所等专项公共休闲空间管理,确保公众休闲需求得到满足,公共利益得到保障。 |
区城市综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各镇街 |
|
严厉打击违法建设、违法用地等行为,确保存量违法建筑“净减少”,新增违法建筑“零增加”;及时制止、严肃查处违规占用公共休闲空间和乱贴乱画乱挂等行为。 |
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区两违办、区城市管理局、各镇街 |
|||
严查无证食品摊贩、散发小广告、街头非法回收药品、贩卖非法出版物等行为。 |
区市场监管局、区公安分局、区城市管理局、区文化旅游委,各镇街 |
|||
全面清理违规占道经营、出店经营等行为。开展户外广告和招牌专项整治。 |
区城市管理局、各镇街 |
|||
净化城市公共立体空间,管控孔明灯和无人机等。 |
区应急局、区城市管理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公安分局、区消防救援支队、各镇街 |
|||
加强城市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 |
区民政局、区公安分局、各镇街 |
|||
推广“多杆合一、多井合一、多箱合一”。 |
区城市管理局、区经济信息委、区大数据发展局、区公安分局,各镇街 |
|||
加强国旗升挂、使用、收回监管,倡导公民和社会组织规范使用国旗。 |
区城市管理局、区级各部门、各镇街、区属国有平台公司 |
|||
三、加强精细管理,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 | ||||
8 |
提升市政设施品质 |
加强城市道路精细化管护,推广城市道路维护作业“快进快出”和“节能环保”理念,减少对城市交通和环境的影响,桥梁、道路栏杆等维修维护喷涂作业和房屋外立面改造等市政工程全面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涂料。 |
区城市管理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各镇街 |
|
持续推进人行道完善提升3年行动,2022年全区完善提升人行道141公里。推动路平整治专项行动,全区整治道路29.29公里。全面提升城市道路隧道口及周边环境,巴南区实施6座隧道口(含车行下穿道)环境提升。督促施工单位按照“一点一方案”落实施工期间交通组织实施方案,方案实施率达到100%。 |
区城市管理局、相关区属国有平台公司、相关镇街 |
|||
推进城市公共照明节能改造,全区LED路灯应用占比提升至60%以上,持续开展照明暗盲区整治。新增或更新的环卫车辆优先采用纯电动、氢能源等新能源车,积极推广应用新型智能渣土车。 |
区城市管理局、区环卫处、区城管执法支队,区生态环境局、区公安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各镇街 |
|||
9 |
强化城市供水保障及污水处理 |
推进计划用水与超定额管理,加大老旧管网改造力度,严控管网漏损。开展城市供水质优行动,推进年度供节水重点项目建设,持续实施城市供水应急互联互通管道建设,提升应急供水能力。 |
区城市管理局 |
|
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统筹推进雨污分流改造、老旧更新和病害修复,建设改造污水管网24公里,基本实现建成区污水管网全覆盖。 |
区住房城乡建委、各镇街 |
|||
10 |
提高城乡环境卫生水平 |
巩固市容环境整治专项活动成果,全面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市容市貌干净整洁有序安全标准(试行)》。实施老城区环境“小而美”惠民提升行动,打造“精品街巷”;开展小城镇环境提升工程,打造3个示范乡镇。 |
区城市管理局、木洞镇、圣灯山镇、丰盛镇 |
|
严格落实《中心城区高速公路日常养护管理标准》,提升中心城区高速公路路容路貌及环卫作业精细化、规范化水平。 |
区交通局 |
|||
11 |
全面推行生活垃圾治理 |
贯彻落实《重庆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推动生活垃圾分类覆盖所有镇街,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健全生活垃圾工作体系,不断完善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乡镇转运、区域处理”模式,收运处置体系覆盖100%的行政村和95%以上的自然村组,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以上。 |
区城市管理局、区商务委、各镇街 |
|
12 |
健全建筑垃圾处置体系 |
按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实施工地建筑垃圾处置备案,加快资源化利用基础设施试点建设,以强化房屋市政工程施工现场文明施工为抓手,督促施工单位现场抓好建筑垃圾分类存放及资源化利用。健全完善智能化监管评价体系,推动全市建筑工地和消纳场视频监控全覆盖。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专项执法行动,常态化抓好建筑垃圾运输车辆监管执法,试点建筑垃圾运输车智能监管,整合利用公安部门道路监控卡口,智能识别车牌和冒装情况,追踪运行轨迹,提高监管效率。 |
区住房城乡建委、区城市管理局、区生态环境局、各镇街 |
|
13 |
提升城市园林科学绿化水平 |
加速推进中心城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遵循生态优先、天人合一理念,严禁擅自砍伐树木和大规模移植行道树,持续开展园林绿化、城市公园更新提质,推进园林绿化补缺提质,实施坡坎崖绿化美化。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制度化精细化管护,推动常态化植被“体检”,不断加强全区古树名木和古树后备资源保护。开展城市公园分类分级管理,挂牌一批一二级城市公园,进一步强化城市公园差异化、精细化管理。 |
区城市管理局、各镇街 |
|
四、加强应急管理,增强城市运行安全性 | ||||
14 |
开展城市治理风险清单管理试点 |
推进城市治理风险清单管理试点,按照“一张图表呈现、一个平台调度、一套机制运转”工作思路,聚焦城乡建设领域及城市管理领域,分类分级编制好城市治理风险清单,绘制出风险等级空间分布图,推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为超大城市安全治理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方案。 |
区城市管理局、区城市综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 |
|
15 |
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
重点围绕城市运行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深入推进城市道桥隧、城市供排水和污水处理厂网、地下管廊管线、轨道交通、城市照明、广告设施、城市化粪池等安全综合治理,加强安全风险辨识和评估,实施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 |
区城市管理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区交通局、各镇街 |
|
坚持问题导向、综合施策,深化“生命通道”重点区域整治专项行动。 |
区住房城乡建委、区公安分局、区城市管理局、区消防救援支队,各镇街 |
|||
开展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治理行动。 |
区住房城乡建委 |
|||
扎实开展城镇燃气油气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积极推进燃气等管道老化更新改造。 |
区经济信息委、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区应急局、区公安分局 |
|||
深刻汲取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教训,做好城市排水防涝工作,有序推进城市内涝治理。认真吸取湖南长沙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教训,加强城镇房屋建筑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分级分类科学处置重大隐患。开展建设施工“两防”专项整治,全面推广防高坠“安全带—生命线”应用,严厉打击城建领域无证施工和违法发包、转包、分包及挂靠等违法行为。 |
区住房城乡建委、各镇街 |
|||
16 |
保障市政设施运行安全 |
严格城市道路开挖审批管理,加强超限超重车过桥管理,开展独柱墩桥及桥梁防撞安全评估和加固,做好城市桥隧定期检测,实现结构设施“应检必检、有病必治”两个100%。 |
区城市管理局、相关镇街 |
|
持续推进窨井盖安全管理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脚底下的安全”。 |
区住房城乡建委、区城市管理局、区经信委、区大数据管理局、各镇街 |
|||
强化化粪池监管,落实安全管控措施,严防中毒、爆炸事故发生。 |
区城市管理局、各镇街 |
|||
开展地下基础设施普查,建设市级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强化城市管线综合管理+,逐步推进架空管线下地。 |
区住房城乡建委、区经济信息委、各镇街 |
|||
五、加强共治管理,增强城市管理凝聚力 | ||||
17 |
创新社会共治共管 |
充分发挥街道、社区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城市管理的重心向街道、社区下沉,激发街道、社区创新城市管理的原生动力。让政府有形之手、社会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频共振,不断壮大各行各业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社区治理、垃圾分类和守护绿水等服务活动。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将法治观念贯穿城市管理始终,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为城市共建共治共管的常态。 |
区城市综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各镇街 |
|
持续开展“全民动手共同缔造山城美丽家园”主题活动。深入组织垃圾分类“八进”和“小手拉大手”活动。继续实施“门前三包”“五长制”示范建设。 |
区城市管理局、各镇街 |
|||
18 |
智管赋能共治水平 |
深化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应用,加快推进区级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一体化建设,形成国家、市、区三级平台互联互通、数据共建共享、业务协同协作,构建“一云承载、一图呈现、一网统管、一端服务”新格局,重点打造智慧停车、智慧公厕、智慧喷灌、智慧公园及视频AI采集等场景。二是待《重庆市城市综合管理服务数据资源交换规范》出台后,按照规范要求推动区级城市管理与各相关部门数据资源共建共治、共享共用,不断提升城市整体运行管理、决策辅助和应急处置能力。 |
区城市管理局、区大数据发展局、区委政法委、区经济信息委、区生态环境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区应急局、区交通局、区水利局、区文化旅游委、区司法局、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区公安分局、区国资中心、区融媒体中心、渝兴公司、各镇街 |
|
19 |
拓展“马路办公”深度 |
加强重大活动、重要节日环境服务保障工作,把“马路办公”作为解决城市综合管理问题的重要手段,以优质环境服务城市经济发展。坚持扩面提质、重心下沉、精简规范、重在实绩,进一步健全“马路办公”工作体制,完善长效机制,探索“马路办公”进社区以及“马路办公+智慧”工作方式,持续推进“马路办公”从城市核心区向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等薄弱区域延伸。强化高位推动,注重调查研究,推动难题破解,加大暗查力度,将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马路办公”成效的最重要标准。 |
区城市综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镇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