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区发展改革委>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

[ 索引号 ] 11500113009307164P/2023-00075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 体裁分类 ] 计划、发展目标
[ 发布机构 ] 巴南区发展改革委 [ 有效性 ]
[ 成文日期 ] 2023-04-03 [ 发布日期 ] 2023-04-03

关于重庆市巴南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国际环境风高浪急、国内疫情散发多发、重庆经历三年来最严峻疫情、我区历经1961年以来最极端夏季连晴高温和近十年最严重的山火,挑战前所未有、发展任务繁重艰巨。全区上下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巴南大地上这条主线,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决贯彻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指示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与安全,积极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全面推进一区五城五个产业集群建设,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奋力打好疫情、火情、灾情场场鏖战。全区经济实现逆势增长、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社会大局平安稳定、政治环境风清气正,较好完成了区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

一年来,重点抓了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稳增长扩内需,经济运行回稳向上。

1.全力稳住经济大盘。成立稳经济大盘工作专班,先后出台区稳经济大盘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任务分解方案,将国务院稳经济6方面33政策措施、市政府稳经济90项政策措施分解为70项任务;将国务院稳经济接续政策措施60项任务分解为44项任务,分4次对2022年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查,以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得细、落得准、落出成效。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022亿元,较好实现年初确定经济总量过千亿预期目标;增长(同比,下同)2%,居中心城区第4位,比2021年提升1位。

2.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建立重点项目三常·四级工作机制,实行超常正常异常分类管理评价,创新搭建重点项目数字管理平台,实行线上监测调度与线下保姆式服务联动。138个区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300亿元。11月疫情防控期间,累计发放重大项目通行证1000余张,稳妥有序保障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闭环运行,我区是全市唯一连续两年获评市级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督查激励区县。争取中长期贷款项目9个、设备购置更新贷款贴息项目7个,腾龙5G产业园设备购置贷款5亿元,将于今年2月内完成放贷。申报储备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2个,其中国际生物城项目已上报国家待批。积极争取中央及市级专项补助资金1.8亿元、地方政府债券28.7亿元、开发性银行贷款授信100亿元、民间投资80亿元,多渠道推进重点项目加快投资放量,全区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19.8亿元、增长1.1%,高于全市平均增速0.4个百分点,增速居中心城区第3位,比2021年提升4位。

3.积极释放消费潜力。安排财政资金700万元发放促销券,推出爱尚重庆巴实购惠民消费促进活动,开展惠聚519巴南秒杀节促销活动,有效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新开业宗申金蓝湾机车主题商业街,积极拓展消费新场景。采用线上(邮政)+线下结合方式,助农销售水果超10万斤、家禽近2800只、禽蛋近7000枚、农家蔬菜13万斤。积极打造消费场景,西流沱滨江旅游度假区、华熙LIVE·鱼洞获评市级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打造巴实游智慧文旅平台,带动区内消费约11亿元。

(二)着力落实重大战略部署,发展动能有效提升。

1.主动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跨境公路班车开通印度洋、尼泊尔2条南亚新线路,拓展跨境班车网络辐射范围。签订合作共建跨境公路班车联盟(成渝跨境运输平台)战略协议并实现首发,形成联动欧洲、中亚、南亚,覆盖东盟的跨境运输网络,全年发车3366车次,实现总货值约22亿元。新发地东盟国际食品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南彭B保入驻企业5家,实现进出区货值60亿元。重庆国际分拨(公路)海关监管中心,完成冻库修建,具备冻品查验功能。

2.扎实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深化与成都市温江区战略合作,清单制+责任制推动4大领域34项合作任务实施,落实3个市级双城经济圈合作共建重大项目和2个双核联动联建合作事项。联合举办2022年温江·巴南赋能杯科技创新大赛,全国384个项目汇聚两地。设置川渝通办专窗,办理川渝通办等跨省通办事项3000余件次,成功实施远程异地评标工作,在全市率先开通川渝阅读一卡通服务,实现川渝社保卡图书借阅互通。

3.加快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落实《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涉及我区任务分工,加快特色小镇建设,东温泉镇获批全市特色小镇(创建类)。加大与丰都县对口协同发展,两区县党政代表团互访交流,帮扶丰都1800万元支持14个对口项目建设,协作丰都招商项目到资7813万元,帮销丰都农特产品1137万元,互派交流教师20名、医务人员10名,向丰都提供就业岗位3833个。积极开展土地资源配置协作等创新事项。

(三)着力强化科技创新,创新生态更加完善。

1.科技创新平台持续发力。重庆国际生物城凸显一区一平台,纳入重庆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全力打造全市生物医药产业核心区域、国际化高科技之城,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主科研大楼落成投用,重庆首家抗体研发平台——智翔金泰抗体药物研发中心落成。渝兴公司高标准打造众创空间、软件园区;数智产业园着力打造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园区。高标准建设环理工大学双创生态圈,初步搭建高校各学院与五大园区千军万马对千军万马对接联系体系,推动促进重庆理工大学18个学院精准匹配5大园区;巴南先进技术创新中心二期、谭建荣院士专家团队创新中心等项目建成;重庆工程学院工创空间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

2.科技创新主体不断壮大。实施科技型企业成长工程,市级科技型企业入库4501家,总量居全市第2,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890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241家(其中:8家企业上榜全市民营企业100强,13家企业入选全市制造业民营企业100强),增幅居主城都市区第2。惠科金渝获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3.科技创新人才活力激发。聚力引育科技人才,与10余名两院院士开展产业咨询和科研合作,创建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重庆海智工作站1个,培育项目团队50余个、重庆英才创新创业示范团队”4个。引进海内外生物医药人才3000余名,博士研究生近200名,长江学者杰青”“千人等国家级人才10余人,引进急需紧缺人才122人。建立五大产业集群专家库,聘请50名产业精英担任巴南产业赋能大使;评选第五批菁英人才”41人,其中企业创新创业类11名。我区获批重庆市探索制定外籍高精尖缺人才地方认定标准试点区县。

4.科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重庆国际生物城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初步建成,实现技术交易55项,交易金额1263万元。巴巴实企业服务云平台作为全市唯一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试点平台,为1900多家企业兑付科技奖补资金2300余万元。促进重庆理工大学转化科技成果149项,转化金额1.2亿元。全区183家科技型企业累计获得知识价值信用贷款3.2亿元。承办第七届中国创新挑战赛。重庆昊宇通用航空科普基地被评为2021年度市级科普基地,我区获评全国科普示范区

(四)着力振兴实体经济,现代产业稳步发展。

1.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生物医药发展,西南地区规模最大胰岛素中试研发中心和产业化生产基地(宸安生物)建成投用,智睿生物研发孵化中心开工建设,新签约仝干医疗、诗健生物等22个生物医药项目、投资额16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顺利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三年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连续两年获得市政府真抓实干激励支持。宗申、惠科成长为市级链主企业,铃耀汽车新车型产量、产值实现翻番。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建设工业面向摩托车行业共享静音实验室和3D打印设备,玛格家居以用户为中心开展个性定制与按需生产。全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100亿元,工业稳增长和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成效明显,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2.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创新打造巴巴实企业服务云平台并获评重庆市区域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美利信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爱科思可视化运维管控平台等5个项目成功入选2022年重庆市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项目库。腾龙5G数据中心纳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重庆数据中心集群,成为西部最大单体数据中心。建设工业创新示范智能工厂等12个项目获批全市智能化赋能工程项目,新增百亚卫生等13个市级数字化车间、数量居全市第3。推进建设耘间·农业产业互联网平台,国际生物城生物获市区共建重庆市‘BT+IT’创新发展示范区。引进数字经济项目53个,投资金额超470亿元,数字经济营业收入达864.8亿元、增长4.9%

3.推动服务业加速发展。深入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围绕科技等13个重点领域,确定63项改革试点任务、12项拟实施项目。物流基地实现交易额1040亿元,签约新发地等项目25个,申通等4个项目建成投用,京东集群完成销售额620亿元。积极融入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实现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2346.68亿元、增长7.8%。金融业增加值49.4亿元、增长1.7%,成功创建全国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对标落实市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盘活利用闲置楼宇4万平方米,引进软件企业150家。打造巴实游智慧文旅平台,入驻700余商家。全年接待游客367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1亿元。规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500亿元

4.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发展。与中国农业大学、西南大学以及市农科院等合作,实施巴南种养循环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建成南彭水稻市级创新基地、重庆大学石龙水稻育种基地。全区粮食播种面积57.5万亩、增长1.44%,生猪出栏20.7万头、增长9.5%。以创建中国(重庆)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为牵引,设立农业加工设计赋能中心,引进农业加工企业41家。4万亩特色粮油、1.5万亩精品梨、4.3万亩品牌茶叶、4000亩蔬菜基地、姜家产加销产业链不断延伸完善。13个农产品获评重庆名牌农产品,成功创建重庆沱茶(巴南)、巴南香桃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成功申报二圣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项目。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1个。

(五)着力抓改革优服务,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1.持续有效推进改革。实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要求,加强市场准入规范管理,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工作推进机制。积极对接要素市场化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提出22条重点任务意见和争取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等2个市场落户。深化投融资改革,加快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成51项改革举措。全面清理闲置低效国有资产,按照盘活利用、统筹办公、公开处置、拆除改造、完善产权措施,统筹推进资产利用,全年产生收益近2亿元

2.持续优化政务服务印发巴南区《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通知》,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全年完成政府投资项目审批、企业投资备案和核准530个,总投资达600亿元,政务服务事项好评率达100%。修订《投资咨询评估管理办法》,严控审批服务采购支出。推进工程建设降本增效,规范招投标活动管理,强化低价中标履约监管。在区政务服务中心和公路物流基地探索实行党务+政务+商务一站式集成服务。在餐饮和食品零售行业实施一业一证(照)改革,惠及200余户市场主体。巴南成为全渝通办试点区县,川渝通办”“五省通办等办件3501件。落实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100项工作任务,创新推出20条举措,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新标杆。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7841户、增速18%,总量达103556户、增长4.5%

3.持续助推企业发展。聚焦在区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先后出台巴十条”“巴七条等政策包,统筹安排8700万元扶持资金助企纾困。推行线上线下服务民营经济机制,全区400余名处级领导干部参与走访,覆盖1300余家民营企业。全年累计走访联系民营企业8642家次,阶段性缓缴社保费3.5亿元。举全区之力打造宜商优商环境。巴巴实企业服务云平台入驻企业近5万家,2071家企业线上申报兑付4530万元,帮助企业获贷5亿元,促成区内企业交易近6亿元,平均压减企业经营成本15%、扩大市场销售10%

(六)着力促协同提能级,城乡融合美美与共。

1.实施城市提升行动。铁路东站集散通道、轨道交通18号线、轨道交通24号线、新燕尾山隧道、渝湘高铁、渝湘复线高速等一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走马梁、花溪、道角片区城市更新,投入5000余万元打造道角1979文创艺术社区。推进585户棚户区改造,累计完成投资2.8亿元。加快推动智慧城管建设,率先在全市创新实施城市大管家一体化服务项目。建立智慧停车系统,探索解决停车难”“停车乱问题。花溪河湿地公园作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项目十大空间节点工程率先完成建设,一品河、黄溪河清水绿岸治理提升项目等加速推进,城市环境进一步美化

2.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人口收入增幅居全市前列。推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在惠民胜天村进行农村公路养护家庭承包制试点,确定天星寺镇花房村、东温泉镇河岸村作为农村权益退出改革封闭试点村社,形成城市人才入乡落户指导意见、城镇落户政策复盘评估报告。完成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成为全市首个100%完成撂荒地核查利用区县。在全市区县中首个成立农村综合产权流转服务平台,推动农村资源要素流转。新建农村卫生厕所1800余户,完成惠民街道茶山文旅小镇品质提升、丰盛古镇环线以及木洞场镇焊管厂片区环境整治等项目,营造美丽宜居乡村。

3.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印发《巴南区关于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意见》等,配套出台污水资源化利用等11个方案,完善绿色低碳相关政策体系,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现良好开局。加强用能耗能源头管控,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备案登记26个,8个项目节能审查获市发展改革委批复,国际生物城、数智产业园、大江科创城十四五区域能评通过市发展改革委审查。制定推进巴南区产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开展数智产业园和国际生物城园区循环化改造,启动国际生物城近零碳园区试点,编制巴南区贯彻落实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行实施方案,推进全区绿色低碳发展。

4.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完成5.5公里老旧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孝子河、五布河、一品河达到类水质,花溪河达到类水质,2个国家级和8个市级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达100%。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实现313天,颗粒物同比下降11%。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18平方公里,系统销号关闭矿山生态修复58.36公顷,完成森林抚育17.4万亩,新(改)造林0.64万亩,新增城市绿地183万平方米。全区300家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实现规范化处置全覆盖,完成13个建制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及5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技术改造工程。持续开展广场舞、KTV、机动车禁鸣等专项整治,不断改进声环境质量。

(七)着力办实事惠民生,民生福祉惠民有感。

1.多措并举稳岗扩岗。深入实施雪中炭火就业援助行动,帮扶2227人、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1179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4.8%。实施特别培训计划,累计培训1.32万人次,其中新职业、新业态6815人次。累计为 7288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待遇 9690.8万元,为2589人发放失业补助金105.2万元。全区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2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实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895元、增长5.2%

2.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新增公办幼儿园1所、学位360个,全区公办在园幼儿占比达60%;新增普惠性幼儿园15所、学位3200余个,全区普惠覆盖率达90.6%。滨江星城小学、高职城小学等小学建成投用,新增学位2430个。社会保障事业加快完善,城乡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稳定在95%以上。成功命名市级老年友善医院23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老年病科设置率达100%。推动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每千人口托位数达2.15个。建成市级中医特色专科2个,市七院、区人民医院分别挂牌重庆市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巴南医院,区中医院与四川省骨科医院达成重庆南部城区运动医学中心战略合作。作为全市唯一区县开展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建设国家试点工作,经验做法纳入重庆市开展爱国卫生运动70周年典型案例汇编。开展流动文化服务3273场、阅读推广活动732场。新增公共体育场地200余处、体育场地7.2万平方米,人均场地面积2.38平方米。

3.扎实做好保供保价工作。加强重要民生商品价格日常监测和动态调控,及时启动价格补偿联动机制,全年发放价格临时补贴13.39万人次701万元。加强重要民生商品市场供应储备能力,全面完成450吨猪肉、4950吨成品粮和350吨食用油储备任务。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2021年我区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被评为优秀等次。成功申报市级优质粮食工程1个,粮食应急供应网点增至41个。抓好长输油气管道安全监管,配合中电建开展石滩抽蓄项目前期勘察设计和中石化一品油库等项目推进。

4.持续深化基层治理。积极争创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扎实开展“201”“清风2022”及打击全能神”“门徒会”“菩提功以及精神控制类有害培训违法犯罪活动等系列专项工作。开展9大专项整治行动,按照一楼一策要求制定保交房方案,累计交付9349套房屋。从严从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十五条硬措施,深入开展安全大检查、迎接二十大专项整治行动,全区连续102个月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市对区安全生产综合考核全市排名第1

区第十九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34项主要指标中,固定资产投资等13项指标超预期完成,农业增加值增速、森林覆盖率等3项指标达到预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等14项指标受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疫情反复等超预期因素冲击滞后于预期(详见附件1)。

2022年,全区实施重点项目138项,累计完成投资约300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01%。其中,81项政府资本类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80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01%57项社会资本类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0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01%。重点项目有效发挥压舱石”“主力军作用,带动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持续稳定增长。

各位代表,2022年经济社会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成之惟难。这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科学决策、精密部署,得益于全区上下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众志成城和拼搏奋进。

二、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总体考虑

2023年是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的开局起步之年,作为中心城区重要经济增长极之一,必须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作出巴南更大贡献。要全面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大部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要求,按照区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系统全面谋划、抓住关键环节,着力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

(一)宏观经济判断

2023年,我区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从国际看,国际环境动荡不安,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通胀水平居高不下,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区域布局正在发生广泛深刻调整,原有供需循环受到干扰甚至被阻断。从国内看,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但受制于外部环境影响,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经济社会风险点增多。从全市看,全市经济持续受到大宗商品价格高企、产业链供应链受阻、能源短缺等多重因素制约,经济仍处于恢复性增长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从我区看,当前正处在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新产业集聚成群科技创新示范引领城乡区域平衡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差距

在看到经济运行中风险挑战上升的同时,更要看到我区发展面临的诸多机遇。一是战略机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紧密关系我区发展的重大举措,市委六届二次全会对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作出部署,这些将极大激发全区上下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政策机遇。中央对扩大内需、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作出明确部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财政、货币、产业、科技、社会五大含金量高、惠及面广的宏观政策,国际生物城新纳入主城中心城区城市功能名片,市政府量身定制支持国际生物城发展若干措施,这些将为我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三是市场机遇。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我区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正常,市场预期逐步好转,被疫情抑制的潜在市场需求正逐步恢复,这些将激发我区投资消费需求。

(二)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市委、区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落实市委一号工程,着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提振信心,持续扩大内需,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实现稳进增效、除险清患、改革求变、惠民有感,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开好局、起好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主要发展目标

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总体上继续沿用2022年指标体系,按照市委六届二次全会和区委十四届四次全会精神,进一步优化完善,共38项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5项、预期性指标33项(具体情况详见附件2)。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争取实现更好结果,是根据中央、市委和区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与全市目标相衔接、与我区十四五规划目标相协调,兼顾需要与可能、长期与短期、速度与质量、总量与结构,按照跳一跳、够得着咬咬牙、会更好的原则确定的。

重大项目安排

2023年区级重点建设项目135项,总投资约357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约333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政府资本类重点项目共计88项,年度计划投资约190亿元;社会资本类重点项目共计47项,年度计划投资约143亿元。

2023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点工作

为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达到预期目标,2023年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决策部署、区委工作要求,把稳住经济大盘作为重大任务来抓,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下更大力气稳工业、稳市场主体,做好全区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切实减负担添活力,提振市场主体发展信心。改善企业预期,提振发展信心,激发市场活力,是我区跑出经济恢复提振加速度的关键。要聚焦区内市场主体急需,及时出台扶持政策,靠前发力、精准滴灌,全力抓好助企纾困、融资输血、服务保障等工作,促进经济社会较快恢复发展。

1.做好疫情防控平稳过渡和顺利转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围绕保健康、防重症、强能力、控风险,落实落细乙类乙管各项措施,做好重点人群重点部位防控,抓好农村地区疫情防控,补齐农村防疫短板,完善分级诊疗方案,加快推动医疗资源向农村下沉,确保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确保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2.推动市场主体尽快恢复发展。扎实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出台的纾解广大个体工商户和中小微企业问题的12条措施和政策包。通过调查问卷、专题座谈会等形式充分了解政策实施效果和我区企业的急难愁盼,将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研究我区发展政策举措,制定政策清单,按照企业所属产业、行业等一企一策”“一对一送政策。运用好巴巴实企业服务云平台为在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抓好助企纾困政策措施跟踪督促落实。持续储备、适时出台适配在区企业的惠企措施,进一步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3.支持各类群体创业就业。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在重点工程中全面推广实施以工代赈。加大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等政策支持力度,大力支持创业和灵活就业。落实惠企援企政策,支持市场主体稳定和扩大岗位,促进农民工、脱贫户、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充分就业。立足巴南职教优势,落实好巴渝工匠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工程,解决好结构性就业难题。优化一库四联盟和就业预警监测体系,提升巴巴实平台人才招聘功能,用大数据配置人力资源,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42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

(二)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升实体经济发展质效围绕重点产业链锻长板、补短板,大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升级、智能化转型、绿色化发展,持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规模,做强做优现代高效农业,坚定不移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1.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提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以重庆国际生物城为主要载体,完善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做强智飞生物为龙头的生物医药核心支柱产业,引入佰富医疗,建立中药制剂生产基地,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二是提质高端装备产业发展。以重庆铃耀为龙头,带动全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推动大江系等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转型升级,壮大新能源汽摩零部件产业。依托宗申航空发动机、宗申通机、理工清研、美利信等区内重点企业,积极发展航天航空、农机装备、压铸等装备产业三是推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开展智能化改造项目认定和数字化装备普及,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引导更多企业向智能化转型,持续打造一批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持续推进灯塔工厂”“一链一网一平台揭榜单位项目推进,争取项目早日建成发挥效应。四是加快消费品工业补链成群。深入实施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推进消费品工业创新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消费品工业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动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

2.加速发展数字经济一是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以工业领域为突破口,构筑产业大脑+智能制造单元+一链一网一平台+数字化示范园区多层次立体式的数字化转型新体系,以数字平台为载体、以数字化管理为基础、以运营服务为主线,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有机结合,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高效协同。二是优化完善芯屏端核网全产业链、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实现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和经济社会的高效协同,形成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数字经济运行系统,努力打造数字变革高地。三是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开展上云赋能,推进现代建筑交易和大数据产业园落地,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以数智产业园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为核心,广泛接入企业节点,加快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四是推进应用场景开放。依托满天星行动计划,鼓励区内软件企业揭榜挂帅应用场景项目建设,培育一批研发能力强、成长性好的软件企业。发挥京东电商龙头企业引领作用,积极探索打造商贸场所数字化场景。2023年,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速10%以上,初步实现数据要素赋能、生产生活转型。

3.提质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性发展。引入树兰医疗、华卓科技、宁远科技等企业,推动精准健康医疗产业发展。加快25家敬老院等养老机构社会化运营,打造巴南养老品牌。做强铠恩国际汽车城、西部国际汽车城,打造宗申金蓝湾、融汇半岛发展机车特色街区,壮大商贸业发展。做强古镇”“温泉”“巴县老院子”“美丽乡村品牌,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推动托育、家政、体育等行业补短板上水平。二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支持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平台经济,推动金融、商贸、法律咨询等高端服务和科技服务、检验检测认证、专业中介服务、会展服务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达到6%

4.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依托重庆公路物流基地,高标准打造国际农产品加工园,积极发展以火锅食材、功能性保健食品、进出口农产品加工和预制菜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二是推动农旅融合发展。串珠成链白象山沿线611原乡艺术园、三医康养月儿弯弯、定心茶园等景点,优化提升惠民渔种场、智慧粮油基地,实现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打造圣灯山石斛、姜家进城盆栽、丰盛旅游产品等庭院经济。三是持续推进品牌建设。打造具有巴南特色的区域公用品牌,引导农业企业打造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特质农品、重庆名牌农产品等市级以上农业品牌,新认证绿色农产品10个、续展产品25个。四是强化农业科技赋能。深化与中国农业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战略合作,持续优化耘间·农业产业互联网平台。推广异位发酵床猪粪秸秆处理技术,构建西南湿热区优势土著微生物研制中心,谋划建设鱼菜共生数字工厂、东温泉有机肥厂等项目,构建绿色种养循环模式。

(三)坚持创新驱动引领,以科技创新为发展赋能动态优化完善科技创新承载区空间布局,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发挥政府的引导、促进和保障作用,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让科技创新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1.建好科技创新平台。一是着力发展科技创新大平台构建一区五城科技创新承载区,加快推进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四方新材绿色研究院、智慧农机研究院等一批企业创新中心建设建好重庆国际生物城科技创新主平台推动七个联合重点工作任务清单落细落实。二是提质建设环重庆理工大创新创业生态圈。提档升级先进技术创新中心,全面建成一圈带多圈”“一校带多校体系,着力打造产城学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基地。编制出台全区《高质量建设孵化载体建设实施方案》,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孵化全链条力争到2023年底,建成孵化载体总面积15万平方米以上,聚集孵化企业和创业团队1200个以上,孵化培育科技型企业180家以上

2.培育科技创新主体一是开展科技型企业梯队培育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科创板上市企业培育库,形成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格局。2023年,力争市级科技型企业突破50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80家。二是引导企业核心技术攻关充分发挥智飞、惠科、宗申等龙头企业链主和示范引领支撑作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与创新突破。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共性基础技术和新产品的产业技术攻关积极开展市区联动重大科技专项和揭榜挂帅科技专项,全方位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0%以上。

3.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一是加大扶持力度适时完善出台《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等政策落地落实。引育创建优质市级及以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积极培育科技服务市场,加大政府购买科技服务力度。用好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预计累计放贷超3.3亿元举办好赋能杯科技创新大赛、开展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营造浓厚氛围。二是集聚创新人才。贯彻落实《巴南区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助科技工作者作贡献工作清单》,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便利。持续打造百万英才兴重庆—‘方来才得有你引才品牌,开展博士渝行周、生物医药专场、重大招商项目等系列引才活动,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600人以上。鼓励企业通过全职招聘、柔性引才、博士后流动站等形式招引科技人才。

(四)唱好成渝双城记,化战略机遇为发展动能牢牢把握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使命、重大机遇,抢占先机将重大战略势能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1.加快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一是提升通道效能。深化南向开放,提升跨境公路班车运输效率和货源组织能力,稳步提升班车运量规模,更好带动与南向通道重要节点城市经贸合作。二是做大开放经济。稳步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落实落细出口信保、进口贴息、国际服务贸易等政策,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积极推行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增强企业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能力,实现进出口额130亿元。三是做强物流基地。壮大京东产业集群,加快新发地一期投用,推进东盟贸易服务总部基地建设。积极申报创建国家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国家示范物流园、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实现交易额1100亿元,公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完成进出区货值70亿元以上。

2.扎实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是聚焦统筹目标引领。把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总牵引,对标对表全市十项行动和重点任务清单,结合我区区位优势、产业发展,细化工作举措,实现城市能级、基础设施能级、产业能级、改革开放能级、生态环境保护能级和生活品质能级大幅跃升。二是聚焦重点任务落实。以加快重庆国际生物城创新中心、东盟国际食品产业园、腾龙5G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全区规划编制、城市建设、招商引资、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实现重点项目加速实施、重大政策抓紧出台、重大改革扎实推进,重大平台加快建设。三是聚焦成渝相向发展。推动重庆国际生物城与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成都医学城合作,建立常态化互访交流机制。与温江区在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资源要素、核心技术攻关、关键人才引进、科研成果转化、投融资模式、管理机制、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面加强协同发展和共建共享,共同争取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家级要素平台落地。

3.做好一区两群对口协同发展。一是建立完善对接协调机制。推动巴南与丰都县党政代表团互访交流,进一步深化协同合作,实现两地共建共进。二是协力推进合作任务落地落实。重点抓好协同招商引资和产业链供应链协作联动,在组建协同招商专班、搭建招商协作平台、共推招商引资项目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持续促进扩大内需,夯实经济发展支撑扩大内需是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出台《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

1.持续强化招商引资。用好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谋划储备和引进落地一批牵引性强、可持续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一对一做好重点项目的服务帮办、要素保障,推动项目尽快签约落地、建成投产。用好用活招商闲置资源,清理一批僵尸企业,吸引市内外企业通过重组、收购、租赁等形式新建投资项目,强化二次招商,提高存量土地利用率。

2.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扎实开展抓项目促投资专项行动,强化在建、新开工、前期三张项目清单管理,持续创新多种投融资模式,积极向上争资引项,推行市场融资、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三张资金保障清单管理。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推进系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进完工钧本机电、美利信5G通信基站和车载结构件等项目,加快建设美心集团智能门窗制造基地、新发地东盟国际食品产业园、美莱德P3实验室、蕾明视康眼用制品生产基地、博唯生物预防性重组蛋白疫苗产业化项目等项目,尽早开工奇芯光电、普康医药产业化基地、科瑞制药智能化建设等项目。全面实现固定资产投资650亿元以上,业投资增长12%以上。

专栏1: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公路路网配合加快建设渝湘复线高速、渝赤叙高速等重点交通项目,完善全区高速公路网;加快建成四好农村路”110公里,干线公路30公里,提高内畅路网水平。

畅通铁路路网全力助推渝万高铁、渝湘高铁、渝昆高铁联络线项目等交通大动脉建设,提升外联通行能力

完善轨道铁路提速推进轨道交通24号线、27号线、18号线建设。加快市郊铁路南川线、綦万线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启动建设。

完善水利能源设施加快推进观景口水库工程扫尾工作全力推进高洞子水库供水工程建设;持续推进七星水库前期工作;配合市级开展藻渡水库工程、渝南水资源配置工程的相关工作。完成巴南区长江佛耳岩段防洪护岸综合整治工程(二期)前期工作并开工建设。加快推进界石数智产业园区调节池等供水工程,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全力推进巴南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完成《巴南区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建设方案》编制,并实质性启动和完成一批城乡饮水项目,特别是城镇管网延伸部分,使全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升到93.5%,全区农村供水工程减少到185处。完成立丹大厦、群乐佳苑、曼哈顿半山壹号、昌福盛景郦城4个小区供电设施改造。

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新燕尾山隧道、渝黔复线高速公路连接道、李家沱复线桥南引道、渝南大道D段南段骨架道路建设,开工鹿角隧道、鹿角隧道东延伸段、茶惠大道,提升交通互联互通水平。开工建设纵一路、东侧集散通道、国际生物城土地垴路南段C段等城市道路,打通建新村K11-1地块东侧市政道路等断头路。持续推进木洞移民帮扶安置区公共停车场、鱼胡路口停车场建设。快速推进万达旭辉人行天桥建设。启动金竹污水处理厂建设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5亿元,扎实推进全区5G网络建设,计划全年新建5G基站100个,全区累计建成5G基站超3700个,积极推进腾龙5G产业园、巴南区感知体系服务项目、智睿医药产业园智翔金泰项目等新型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

3.持续释放消费潜力。积极融入全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围绕文体消费、全域旅游、农村电商等领域,持续培育和扩大消费热点。提档升级龙洲湾商圈、华熙LIVE·鱼洞、西流沱等商圈建设。通过巴实游平台发放文旅惠民消费券,适当增加消费信贷,满足以改善民生为导向的消费需求。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消费,拓展文化和旅游消费,大力推进古镇、温泉、巴县老院子、美丽乡村文旅品牌工程,做热本地游、短途游、近郊游等旅游服务市场。

专栏2: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推进重大文旅项目建设。一是打造古镇品牌。木洞一镇两岛推进木洞长江文化公园建设、河街节点提升及商业氛围营造,中坝岛万寿宫等文物建筑保护修缮等。丰盛古镇联合东温泉打造古镇微度假第一品牌,创建国家旅游度假区。二是打造温泉品牌。东温泉推进热洞等重点片区节点工程及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打造世界温泉名镇。南温泉引进专业运营团队及强IP资源,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三是打造巴县老院子品牌。开展一批具有打造巴县老院子文旅品牌项目潜力的前期工作,完成首批巴县老院子文旅品牌项目的授牌。四是打造美丽乡村品牌。以巴渝文化为灵魂,以旅游活动为载体,以传统特色文旅资源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为核心,将天星寺、惠民、二圣打造成为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区。

推进农业服务乡村振兴立足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生态优势,持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在推动全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一是完成1万亩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提升改造。二是依法依规运用好四权退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改革试点政策红利收储掌控集体经营性资产,通过导入产业资金撬动盘活利用农村闲置资产。三是大力发展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推动种植加工物流销售农业全产业链纵向融合,打造集生产+加工+科技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四是搭建智慧农机、农机社会化服务线上平台。五是增强水资源综合利用,在保障城乡供水的基础上,稳步做大水库养鱼、景观水体等水面经济规模。

推进旅游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围绕木洞、丰盛、东温泉、南温泉等重点区域,提质提速推动片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确保丰盛古镇传统风貌街区道路、木洞传统风貌区保障房工程、铜锣山登山健身步道等项目建成投用;界石海棠地块周边市政道路工程东区一期、圣灯山片区景区老场镇道路等项目开工建设。

着力提升景区品质。持续提高国家A级旅游景区在疫情防控和安全管理、景区预约制实施、环境卫生、垃圾分类、禁限塑、资源环境保护、讲解服务、门票价格、诚信经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服务质量。

推进城乡提质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发展环境城市更新是发展的最强动力,乡村振兴是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作为中心城区,我区有百分之九十地区是农村,最有条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最有条件推动现代农业、最有条件建设农业强区。

1.着力提升城市品质。一是实施城市更新提升行动。编制《城市更新提升十四五行动计划》,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实施恒安老厂等一批城市更新试点示范项目,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备和品质提升。建立城市更新基金,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工作,实现围绕土地做房产围绕产业做资产的转变。二是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借力城市大管家项目面向创文巩卫靶向发力,探索制定城市管理行业新标准。全面运行区智慧城市管理服务平台,规划建设适合巴南特色亮点的智慧场景,力争在2023年实现人、车、事、物智慧化管理覆盖,实现城市治理一网统管,城市安全一屏通览,融合调度一键联动,便民惠民一端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2.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是持续推进五大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强镇带村,突出一镇一特色争创东温泉市级特色小镇,通过完善建设方案,大力实施产业深度融合、品牌培育壮大、基础设施建设、场镇形态靓化、服务体系完善等重点工程,全面推进项目建设。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突出科技兴农,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打造市级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区。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创建双高农业示范区二是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深入开展粮食节约行动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健全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制度机制,确保脱贫户、监测户稳定增收

3.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一是深化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开展城市人才入乡封闭试点,推进农村权益退出改革,促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实现突破。搭建城中村改造合作平台,建立合作平台各方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修订进一步放开放宽城镇落户政策,落实医共体三通建设工作,探索敬老院委托运营管理,构建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运营机制。完成木洞、圣灯山、惠民、姜家等强镇带村项目,提升场镇的经济功能和公共服务等功能。按照集中资金合力攻关的思路,积极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壮大集体经济。二是建成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全区级平台公司、镇街服务站、村服务网点三级服务体系,推动农村土地、闲置农房等进场流转交易,盘活农村闲置资源。2023年消除经济薄弱村,力争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70%以上。

着力深化改革优化服务,构建亲商安商营商环境。提振经济关键靠市场主体,我区是民营经济传统大区,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

1.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围绕市场准入准营便捷化、企业办事阳光高效化、投资发展透明可预期等目标,着力提升政务服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创新环境和要素保障环境。积极探索智能审批服务,深化一网通办”“一窗综办改革,优化一网、一门、一次服务,提升巴实办政务服务品牌力,用政府的服务效率换取企业的发展效益。持续推进极简审批,加强服务企业和群众的全生命周期一件事一次办开展减证便民行动,推进一业一证(照)”“证照分离”“照后减证等改革事项提效扩面,最大程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促进市场主体竞争力倍增。健全完善政府采购、招投标制度,打造阳光智慧交易平台,强化全流程综合监管,有效提升透明度,增强公信力。健全常态化政企沟通联系机制,落实企业首接首访负责制,实施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大力培育创新型民营企业,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构建亲而有度、清而有为和依法诚信的新型政商关系。

2.着力推动数字化变革。大力建设数字政府,加快推广运用渝快办巴南智慧专区、政务服务微信公众号和渝快政协同办公平台,推动政府管理服务数字化、智能化。培育数字社会,聚焦城市安全、交通出行、公共卫生领域,积极推广基层智慧治理平台,加大数字场景应用。落实好数据管理体制机制和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

3.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持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持续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新增三变改革村20个以上,全区开展农村三变改革村总数达到80个以上。出台《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化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做好对村可交易土地、房屋等资源的摸底调查工作。密切跟踪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市级方案审批情况,力争改革试点工作在我区先行先试。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绿色底。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协同发力、产业转型与固碳扩绿一体推进,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

1.稳妥推进双碳工作。实施制造业高质量绿色发展行动,推动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产业。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依托获批全国首个全域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明确目标、细化任务、强化协同,尽快找到关键突破口、重要抓手,形成一批有辨识度、有影响力的成果经验,为全市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紧盯巴南十四五能源消费基本面,提升节能降碳、工业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水平、绿色服务五项能力建设,稳妥推进节能降碳;优化双碳背景下绿色发展政策措施,推动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实施一批光伏储能、余热余压利用、污水循环利用等绿色化项目;持续推进绿色制造示范体系和平台建设,以节能节水、绿色示范标杆创建为抓手,打造一批绿色示范标杆企业、低碳(近零碳)园区、水效领跑园区等平台载体。积极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宏观机制在巴南先试先行。

2.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交通、扬尘、工业、生活污染控制行动,持续推进清水绿岸”“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4天以上。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高质量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深入实施国土绿化提升、两岸青山·千里林带等工程,启动10万亩储备林项目试点,提高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对全区近500公里的禁捕水域持续开展常态化执法监管(其中长江干流68公里,其他支流424公里)。探索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落实更加精准化、差异化生态保护补偿措施。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

专栏3: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巩固提升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持续推动一品河、黄溪河清水绿岸治理提升项目建设。加快污水管网建设,推动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管网建设。持续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全面落实《重庆市河长制条例》,压紧压实一河一长。按市级要求开展工业园区污染治理相关行动,完善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和在线监测监控设施,确保安全稳定运行。严格落实养殖三区(养殖区、限养区、禁养区)管理。加强船舶收集接收转运处置全过程监管,推动船舶零排放。巩固完善河道管理范围划定成果。全面落实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措施,加强长江重庆段四大家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全面保障饮用水,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专项行动,确保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95%及以上。不断强化陆域水域污染协同治理,实施花溪河综合整治工程。

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聚焦秋冬季细颗粒物污染,加大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污染治理力度。按相关要求修订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强化应急响应污染企业分级管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聚焦夏秋季臭氧污染,大力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完成1家企业VOCs治理。推广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产品。推进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持续推动老旧车淘汰。推进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由公路运输转向铁路、水路运输,提高铁路货运量占比和水路货运量。推动1200总吨及以上干散货船和多用途船的改造工作。持续推行红黄绿名单分级管控制度,强化文明施工规范管理和扬尘精细化管控。建设(巩固)扬尘控制示范工地20个。建设(巩固)扬尘控制示范道路40条。持续推进坡坎崖滩绿化美化。因地制宜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持续巩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成果。

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持续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扎实推进农村户厕改造,深入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深入实施农膜回收和无害化处理行动。严格落实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大力推进水产养殖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依法落实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强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开展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持续实施耕地周边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积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建无废城市合作机制。认真落实国家和市级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改革要求。加强危险废物信息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所有医疗机构及设施环境监管与服务100%全覆盖,医疗废物和医疗污水及时有效收集和处理处置100%全落实。

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持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实施惠民暖心优服行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低保扩围增效和临时救助力度,落实共同富裕政策,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让群众得到实惠、看到变化、见到成效。

1.着力促进居民收入增加。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完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落实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持续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推动建立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优化落实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政策,支持事业单位对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一事一议制定薪酬方案,鼓励实行年薪制、项目工资、协议工资等灵活多样分类方式。落实以义务教育教师为主体的基层单位工资待遇保障机制。进一步落实完善义务人员以及疫情防控相关人员的激励保障,推动更多群体跨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

2.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一是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持续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升办学条件,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持续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素养。持续深化教育改革,巩固双减成果,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纵深推进教育六大工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二是推进健康巴南建设。以健康共同体为抓手,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完善和提升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动区中医院创建三甲中医综合医院。申报创建国家卫生镇1个,建设市区级健康细胞50个,打造市级健康企业2个。深入实施职业健康保护行动,有效遏制职业病发生。搭建数字赋能基础底座,实施全民健康信息平台项目,推动智慧医院、互联网医院建设。稳妥有序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三是推动文化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四大文旅品牌建设,充分利用巴实游智慧文旅综合平台,开展文旅惠民活动,积极承办市级文化旅游活动、中华山水茶道文化节、惠民消费季等节会活动。创新打造一批旅阅书房、城市书房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推动书香巴南建设。     

专栏4:推进教育事业发展

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按照《重庆市关于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精神,制定《重庆市巴南区关于〈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分类、有序推进2023年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和完成。

加快教育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建设滨江路学校、界石二小、跳石中学、云篆山公租房二小、鹿角学校小学部、界石S分区小学等6所学校。

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推进落实教师队伍素质提升行动大树计划,开展师德问题专项治理,开展巴南好老师---系统活动,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机制,开展读书计划、新教师跟岗计划“1631”人才培养计划,推进29个名师工作室建设,引进优秀教师30人,构建大树计划督导评价体系。推进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动态调整部分学校编制,招聘新教师320人,交流教师占应交流教师比例和优质师资交流比例均不低于20%

加快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完善教育评价专家库建设,建立督学准入退出机制、经常性督导工作创新机制、整改问责机制。推进成立区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持续跟进学校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工作,提炼经验并在全区推广。将教育评价改革禁止事项纳入责任督学挂牌督导任务清单,督查学校执行情况,对违反相关规定的予以督促纠正。推广使用教育督导信息化平台。

专栏5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完善医疗卫生设施。竣工投用区中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改建工程;开工建设区中西医结合眼科医院业务配套用房改扩建工程;全面推动区疾控中心整体迁建工程,完成工程量的80%;持续推进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重庆市护士学校整体迁建项目、区第二人民医院迁建鹿角新城工程、区第三人民医院迁建工程、区第四人民医院康复综合大楼工程、接龙镇中心卫生院整体迁建项目区等工程的前期工作,达到开工条件。

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一是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以三甲疾控创建为抓手,推进区级重点学科建设,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二是全区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设立公共卫生科,加强公共卫生职能职责管理。三是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机制,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全市专项招聘、重庆英才大会事业单位考核招聘等招录120名紧缺在编人才,继续全职或柔性引进一批卫生健康领域人才来区服务;加大博士后进站力度,力争引进2-3名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加强高端人才项目培育,计划申报区“菁英计划”和重庆英才计划各15名,申报重庆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4名、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工作室1个,积极推荐重庆市优秀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重庆市区域医学头雁人才各5名。

加快推进医疗资源提质扩容。构建有序就医格局:集中力量支持市级重点专科、区域临床专病中心建设。实施基层补短板,加快龙洲湾、莲花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独立运行。继续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工程,推进“县聘乡用”“乡聘村用”改革。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巴南医院、重庆理工大学中心医院两家院校合作单位,全面提升“医、教、研”融合发展,力争在创新医疗服务模式、精准医疗方面打造示范样板。以考核促发展,区内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全部纳入二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加快推动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提档升级。

3.着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人员动态管理工作,确保城乡低保、特困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大临时救助力度,特别是抓好因疫情影响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落实各项社会救助政策和措施,解决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困难,切实兜住民生底线,应救尽救。二是持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深入推进全民参保、扩面提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7%以上。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同步调增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落实困难人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代缴政策。优化社保经办服务,拓宽社邮”“社银合作渠道。持续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大力弘扬英烈精神,全面做好新时代双拥工作。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决筑牢安全稳定防线。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盯重点领域,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牢牢把握安全发展主动权,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1.维护政治安全。一是建立健全维护国家政治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处置等闭环管控机制,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二是加强网络舆情巡查导控,强化线上线下协同处置,第一时间应对网上热点问题,坚决防止负面舆情发酵升温、蔓延失控,坚决防止一般舆情发展为重大舆情,坚决防止线下舆情发展为网上重大舆情。三是加强敏感节点和重大政治活动期间维护国家政治安全,防范化解政治安全领域风险隐患。加强重点人员管控,坚决防止进京非访、到市群访,对非法活动挑头者坚决依法打击处理

2.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一是有效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房地产行业保持健康发展。二是健全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切实维护好金融稳定。三是加强政府债务风险预判和重大风险管理,规范政府举债融资行为,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3.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一是开展安全专项整治。以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为指引,以控较大事故、防较大灾害为目标,深化开展建设施工、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工商贸、文旅、消防、特种设备、自然灾害等重点行业领域9+N专项整治。二是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持续筑牢清晰严密的责任体系,健全各领域生产安全隐患动态识别、清单式闭环处置机制,全力防范化解安全风险。三是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狠抓森林防灭火能力提升行动实施计划具体清单任务落实,推进区域协作联动中心标准化建设和智慧应急数字化建设,推进防汛抗旱、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体系建设,夯实防灾减灾救灾基层基础,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4.提升基层治水平。一是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定期召开基层治理联席会议,统筹推进基层治理工作。二是结合全区数字化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研发综治系统基础信息动态更新、视频监控巡屏、会议系统管理、重点人员管控、网格员轨迹追踪等数字云图。推进家园在线系统与综治业务系统的关联融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