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动态

让双拥融入城市血脉——重庆市巴南区新时代双拥工作纪实

日期:2025-11-25
【字号:


南温泉的晨雾中,解放重庆主战场陈列馆的红旗静静飘扬;莲花街道的巷陌里,退役军人志愿者的身影穿梭忙碌;大江科创城的车间内,军地协同研发的新装备加速下线……作为连续三届获评的全国双拥模范城,重庆市巴南区将双拥工作深植于经济社会发展肌理之中,以“军地同心、双向奔赴”的生动实践,让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种子在这片巴渝大地上生根发芽,绽放出新时代的绚丽之花。

技能赋能,铺就退役转型“星光道”

“在这里,我学到了技能,出去创业更有底气了!”去年,退役军人小刘在巴南区“巴渝厨匠”接受了一个多月的培训后,成功开起了自己的大排档。这也是他从木工转型创业迈出的第一步。退役不褪色、转岗不转志。32岁的小刘麻利地翻烤着肉串,他的大排档在巴南城区人气火爆。曾经,他因建筑行业下行而失业,但通过“巴渝厨匠”的技能培训,仅用一个月就熟练掌握了烧烤、烤鱼的核心技艺。在创业帮扶团队的指导下,他不仅开启新事业,还带动了两名老乡就业。

这样的例子在巴南并非个例。当地构建起“技能培训+岗位对接+创业扶持”全链条服务体系,将双拥工作与就业优先政策深度融合,每年培训退役军人及军属超过300人次。针对退役军人特质,巴南区还开设电商运营、智能制造等特色课程,累计推出1.2万余个优质岗位,帮助699名退役军人实现稳定就业。在石龙镇,90后“新农人”张永梁带领的合作社中,3名军属通过电商培训成为农产品主播,将“稻+N”生态产品销往全国,带动周边农户年增收近20万元,走出一条“拥军促增收、产业惠军民”的特色发展路径。

民生兜底,织密军民同心“保障网”

“军人军属就诊优先,这是我们不变的承诺。”在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的拥军窗口前,医护人员正为退役军人办理诊疗手续。作为巴南区授牌的“拥军医院”,这里不仅设有专属诊疗通道,还组建了拥军义诊服务队,定期深入驻区部队开展健康讲座和上门服务,以医者仁心守护军人军属的健康。

巴南区以“双清单、三助力”制度为抓手,精准对接军民需求:投入资金为驻区部队修建营房、增设路灯,解决训练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设立退役军人关爱基金,建立重点优抚对象住院医疗补助制度,让优抚保障更有温度;授牌13家拥军门店,涵盖餐饮、购物、物流等多个领域,为军人军属提供优先接待、特惠折扣等专属服务。端午佳节,莲花街道广益街社区的退役军人志愿者与居民围坐包粽,将300余个热腾腾的粽子送到独居老兵家中。90岁的退役老兵陈爷爷接过粽子时眼眶湿润:“当年战友同甘共苦,如今军民鱼水情深,心里暖和!”

双向奔赴,共绘协同发展“同心圆”

“险情就是命令!”每当巴南区遭遇汛情火情,驻区部队官兵总能第一时间集结出征,累计出动1.8万余人次,用血肉之躯筑起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钢铁长城”。在和平年代,这份守护更转化为共建家园的强大力量。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活跃在社区治理一线,参与垃圾分类宣传、矛盾调解、疫情防控等工作,为基层治理注入“硬核力量”;驻区部队官兵走进校园,开展“红岩文化进校园”活动,在25处提质改造的烈士纪念设施前,为青少年讲述革命故事,年接待参观学习超10万人次。

军地共建也激活了发展新动能。巴南区积极搭建“军转民”“民参军”桥梁,推动宗申航发联合高校成立低空产业动力研究院,研发的航空发动机核心部件既服务国防建设,又赋能低空经济发展,助力巴南成为全市首批低空经济先行试验区;江苏宜镁泰科技等企业入驻大江科创城,建设半固态镁合金零件制造研发基地,实现新质生产力与战斗力双提升。从产业协同到科技创新,从应急救援到乡村振兴,军地双方在优势互补中书写着“军民同心筑长城”的时代篇章。

如今的巴南,双拥元素已深深融入城市肌理。双拥主题公园内,军民共建的雕塑诉说着鱼水深情;各个公共服务大厅里,退役军人专属窗口高效运转;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街巷,处处可见军民携手的身影。巴南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双组长”领导体系,54个区级部门与驻区部队协同发力,将双拥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谋划、同推进,让“军爱民、民拥军”的双拥精神如春风化雨般深入人心,切实构建起全民参与国防教育的崭新生态。

当南温泉的流水滋养着红色记忆,当科创城的引擎轰鸣着协同乐章,巴南区正以制度化保障为基、以社会化拥军为翼、以产业化为纽带,让双拥工作真正融入城市血脉、浸润百姓心田。这份跨越军地的深厚情谊,必将成为巴南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更多“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动人故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