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汛”而动、守一方平安!党群齐心共写“风雨”中“巴南速度”
“受强降雨影响,莲花街道公租房下穿道段积水,需帮助排水!”
“南泉街道迎龙村一80岁老人被困,需要救助!”
“鱼洞街道干湾村出现泥土滑坡,道路中断……”
7月8日至9日,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猛烈侵袭巴南区,巴南区应急指挥工作群中反馈信息和救助照片飞速刷新。
面对肆虐的洪水,巴南区委、区政府科学决策、靠前指挥,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群众守望相助,共同构筑起抗洪救灾、守护家园的坚固防线,用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多地雨量破纪录 13个镇街受灾
预警!预警!预警!
7月8日18时,区防减救灾办启动防汛Ⅳ级和地质灾害Ⅳ级应急响应。
7月9日凌晨3时升级为Ⅲ级响应,12时进一步升级为Ⅱ级响应;区水利局同步启动水旱灾害防御Ⅲ级应急响应。
据气象部门监测,7月8日14时至9日18时,巴南区最大降雨量出现在南泉街道,达325.1毫米;最大小时雨量73.4毫米,出现在界石镇鹰咀石滑坡点。
大雨如注,持续不断。这一次,雨量之猛、涨水之急、速度之快,超乎想象!
极端降水导致山洪暴发、河流水位全线暴涨、多地超警戒甚至历史极值,多处道路已和河面齐平,低洼地带与农作物大面积出现积水现象。
农田被毁、道路中断、山体滑坡、泥石流、城乡内涝等次生灾害多点并发……巴南大地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截至7月9日18时,全区共有花溪街道、南泉街道、李家沱街道等13个镇街受灾,受灾人口698人,紧急转移避险126人。
一场与洪魔的生死较量,在巴南大地上骤然打响。
闻“汛”而动 干群合力筑防线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
连夜调度、紧急研判、上传下达、转移群众,从市到区、镇(街)、村(社)……这一夜,多少人彻夜未眠。
面对来势汹汹的洪水,巴南区委、区政府迅速行动,立即召开会议,部署防汛救灾工作,要求“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绷紧防汛救灾这根弦,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要强化数字赋能,把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放在首位,合理调配抢险救援队伍,最大限度减少灾情影响。”
区领导第一时间赶赴花溪街道、李家沱街道等受灾严重地区,现场指挥调度;应急、气象、水利、交通等部门协同作战,24小时值守;市专业应急救援巴南支队、区巴望青年救援突击队、区消防救援支队等救援队伍共200余人迅速出动。
“我是党员,让我去!”“我年轻,我能行!”……全区各镇街、各部门的4000余名党员干部迅速投入抢险救灾一线,当起人民群众“撑伞人”。
暴雨夜的区级防汛指挥中心内,智慧应急系统整合气象、水利、自然资源数据,实时标注高风险区域预警;镇(街)基层治理中心大屏内,智能语音呼叫系统循环播放暴雨通知;部分镇(街)通过微信群推送带GPS定位的避险路线图。
睡着的村民,被喊醒了;被困的老人,被抬到医院……防汛救灾一线,广大基层干部时刻牢记使命,关键时候果断撤离转移危险地带群众,确保应转尽转、应转早转。
疾风骤雨中,一支支“逆行”的救援队伍连夜出击保民生,一盏盏手电筒的光芒在雨幕中闪烁、奔走在街头巷尾。
一个个坚毅的身影,汇聚起战胜风雨的力量。他们用坚守与担当筑就了防汛救灾安全屏障。
应转尽转 跑出避险“巴南速度”
7月9日凌晨3时,雨越下越大。
夜色中,道路与河面渐渐融为一体,分不清界限,水位不断攀升,从最初的脚面逐渐没过了小腿乃至膝盖,镇村干部的心越来越紧。
“婆婆,现在的雨比较大,你们赶紧收拾一下,跟我们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去……”莲花街道天明村水位持续上涨,乡村应急小分队迅速行动,通过敲锣示警、挨家挨户劝说等方式对沿河居民进行转移。
在洪水逼近的危急时刻,党员干部、应急小分队成为黑夜中最坚定的“逆行者”。他们挨户劝说,背上老人小孩,义无反顾进行转移。
“老人家!快抓紧我的手!”惊险的一幕发生在南泉街道迎龙村抢险救灾现场。80岁老人因房屋垮塌,被困家中。面对去往现场道路垮塌的情况,巴南区界石消防站消防员来不及擦去脸上的雨水,带着器材便冲进了雨里,最终救出被困老人。
“看见你们来了,我们老百姓就安心了。谢谢你们,谢谢党和政府!”在齐腰深的洪水中,被救的陈大爷坐在冲锋舟上抹着眼泪声声哽咽。
茫茫洪水中,党员干部一声声焦急而坚定的呼喊,成了老百姓心中的定海针。
其实,这只是巴南区党员干部抢险救灾的一处微小缩影。全区上下争分夺秒,用点点微光汇聚成守护生命的磅礴力量。截至7月9日18时,巴南区紧急转移避险126人,6个积水点险情已有效处置,主要干道恢复通行。
一座城,一条心,一起拼,一定赢。洪水退去,希望升腾,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仍在继续。我们坚信:风雨过后,党旗更红,彩虹更艳。暴雨之后的巴南,一定会迎来更加壮丽的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