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巴南的嬢嬢有多“要强”?一句口头承诺,她硬是履行了5年!
深秋的早七点,薄雾未散,晨光刚刚漫过花溪街道经建社区老楼的屋檐。71岁的方永兰挎着布袋走出家门,熟稔地穿过一坡石阶,拐进菜场,停在常去的摊位前:“张老板,老样子,来把嫩菠菜,老人家牙口不好。”

这样的清晨采买,方永兰已坚持了5年,1800多个日子,从未间断。熟悉方永兰的摊主都知道她挑菜要求有点多,但几乎没有人嫌她麻烦,因为大家都知道——方永兰的菜篮子,装着沉甸甸的“邻里情”。
一句“我帮您”,成了五年的“必修课”。
故事开始于五年之前。那天,方永兰在楼下遇见了对面楼栋的老邻居曾一追,只见92岁高龄的老人家拄着拐杖,边走边喘气,手里攥着一个空布袋。
“曾老师,您这是怎么了?”方永兰连忙上前搀扶,几句寒暄后才得知,曾一追的老伴生病住院,儿子又不在身边,自己腿脚不便,每次买菜、取药都要耗费大半天时间。
“您别折腾了,以后买菜的事,我包了!”看着曾一追老人吃力的模样,方永兰脱口而出道。可她自己也没想到,这句“随口的承诺”,竟成了此后五年雷打不动的“必修课”。
从那天起,经建社区的清晨多了一道固定风景:方永兰在菜市场认真挑菜,摊主们都熟悉了,看到她就主动招呼:“方嬢嬢,今天还要给曾大爷留把菠菜不?”她总会笑着应下,再仔细叮嘱“少带点泥”“别太老”。

为了挑选新鲜的蔬菜,方永兰每天坚持爬一坡梯坎,特意绕到社区最里面的菜市场——那里的菜更新鲜,价格也更实惠。挑白菜要选青帮薄叶的,买豆腐得是当天现做的,就连鸡蛋都要一个个对着光看,确保没有坏的。
“曾老师牙口不好,菜得选嫩的,煮着才好嚼。”方永兰的心里,早已把曾一追的饮食习惯记成了“备忘录”。
一路陪伴,做“离不得人”的依靠。
在曾一追的生活里,方永兰的角色早已超越了“代购员”——她是陪他看病的“拐杖”,是帮他解困的“定心丸”,更是独居岁月里最亲近的“家人”。
今年夏天,曾一追要去银行办理业务。他听力不好,跟工作人员沟通困难,方永兰便陪着他坐公交去银行,从取号、填单到核对信息,全程帮忙沟通。遇到需要曾一追签字的地方,她就凑到老人耳边,一字一句地念。两人在银行待了整整两个小时,方永兰没抱怨一句。
“要是没有小方,我这事儿一天都办不完。”曾一追说,那天回家的路上,他紧紧握着方永兰的手,连说了三声“谢谢”。

其实,这样的陪伴,早已成了日常。五年间,无论是去医院看病,还是去银行办事,甚至是连公交卡年审、简单的维修手机这样的“小事”,方永兰的陪伴从未缺席。
“小方真的是比我亲娃儿来得还勤啊!只要离开院子,都是她陪着我,她就是我的‘保护神’。”这句话,曾一追逢人便说。
在方永兰眼里,曾一追就像自己的大哥,“这些事看着小,可对曾大哥来说,都是难事。”方永兰说,“他年轻时是党员,为社区做过不少事,现在他有困难,我帮点忙不算啥。”
一份温情,点亮“传得开”的暖流。
1800多个清晨的菜篮,不仅温暖了曾一追的晚年,也像一颗火种,在经建社区点燃了“邻里互助”的暖流。
社区居民谭素芝说,以前大家住同一栋楼,见面只是点头打招呼,自从看到方永兰的付出,不少邻居也开始主动关心身边的独居老人:“现在看到张婆婆拎着菜上楼,会有人主动帮忙;看到李爷爷独自晒太阳,也会有人搬凳子过去聊天。”
有一次方永兰膝盖疼,没法出门买菜,邻居吴玉华主动接过菜篮:“方嬢嬢,你歇着!今天我去买,保证跟你挑的一样新鲜!”
社区党委书记刘渝也感慨,方永兰的事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平凡行动,诠释了“远亲不如近邻”的真谛。现在,在方永兰的影响下,社区成立了“邻里互助小分队”,20多位居民主动报名,为独居老人、残障人士提供代购、陪伴、代办服务。
如今,每天清晨六点,方永兰依旧会准时敲响曾一追的家门。曾一追会提前把家门打开一条缝,等着那个熟悉的身影。“只要我还走得动,就会一直帮着曾大哥。”方永兰的话语朴实无华,却透着坚定。

巴南区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