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 1150013MB1F16980X/2022-00128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其他 | [ 体裁分类 ] | 防灾减灾 |
[ 发布机构 ] | 巴南区莲花街道 | [ 有效性 ] | |
[ 成文日期 ] | 2022-08-18 | [ 发布日期 ] | 2022-08-19 |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莲花街道办事处关于转发《重庆市巴南区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重庆市巴南区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高强度高温天气防范应对工作的紧急通知》的通知
各村(社区)、相关科室:
现将《重庆市巴南区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重庆市巴南区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高强度高温天气防范应对工作的紧急通知》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持续抓好高强度高温天气防范应对工作。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莲花街道办事处
2022年8月18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巴南区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重庆市巴南区减灾委员会办公室
关于做好高强度高温天气防范应对工作的
紧急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级各部门,区属国有平台公司,有关单位:
根据最新气象资料分析,预计未来10天(8月14日到23日),仍将维持大范围高强度高温天气,大部地区日最高气温将达37~41℃,局地可达 42~44℃。8月23日以后,高温天气仍将持续,但极端高温较前期略有下降,大部地区日最高气温35~39℃,局地40℃以上。高温期间,局部地区午后到夜间有阵雨,伴有阵性大风、短时强降水、雷电、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为切实做好高强度高温天气防范应对工作,经区安委会、区减灾委同意,现将有关事项紧急通知如下:
一、加强晴热高温天气期间的高温中暑、城乡火灾的防范工作。
二、加强能源、交通、旅游、建筑、农业、危化等行业的高温灾害防范应对工作,做好防溺水工作。
三、加强水电供应保障工作,做好水资源的调度和抗旱工作。抓住可能的出现的降雨天气过程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发挥增雨降温抗旱作用。
四、加强农业生产田间管理,减轻伏旱影响;加强晚秋生产弥补旱灾损失。
五、要注意防范局地强降水带来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城乡内涝。加强局地阵性大风、短时强降水、雷电、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防范应对工作。
六、各部门要加强联合会商,各预警平台工作站及时接收预警信息,及时发布高温天气应对相关信息。
七、请有关单位加强值班值守,按照职能职责做好相关工作。
附件:重要气象信息专报(2022年第35期)
重庆市巴南区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重庆市巴南区减灾委员会办公室
2022年8月14日
附件
重要气象信息专报
我市大范围高强度高温天气将持续至8月下旬
摘要:7月1日至8月13日,我市共9个区县最高气温打破当地同期高温记录,28个区县最高气温突破40℃;部分地区已出现重度土壤干旱。预计未来10天,我市仍将维持大范围高强度高温天气,沿江河谷地区有6~8天40℃以上的高温,局地可达 42~44℃。
一、前期高温天气评估
2022年7月1日至8月13日,全市共9个区县最高气温打破当地同期高温记录,28个区县的极端最高气温突破40℃,全市极端最高气温为43.8℃,其中8月4日到13日18个区县40℃以上的高温天气达5~10天;高温天气范围及强度仅次于历史排位第一的2006年。
根据全市土壤墒情监测,土壤耕作层(0~20厘米)平均土壤相对湿度为45.5%,达中度干旱等级。其中,巫溪县、梁平区、丰都县、石柱县、武隆区、黔江区、酉阳县、南川区、綦江区、巴南区、永川区、璧山区、江津区、大足区、潼南区等地70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土壤干旱已达重旱等级,占全市总数的65.4%。
二、未来天气趋势
预计未来10天(8月14日到23日),我市仍将维持大范围高强度高温天气,大部地区日最高气温将达37~41℃,局地可达 42~44℃,沿江河谷地区40℃以上的高温天气可达6~8天(图 1)。中西部及东北部部分区县的日最高气温将接近或超过历史同期极值。预计7月1日到8月23日,全市平均高温累计日数可能达到37.8天,较常年同期偏多17天,接近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极值(2006年,38天)。
8月23日以后,高温天气仍将持续,但极端高温较前期略有下降,大部地区日最高气温35~39℃,局地40℃以上。
高温期间,局部地区午后到夜间有阵雨,伴有阵性大风、 短时强降水、雷电、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中心城区:8月14日到23日,晴到多云,最低气温29~ 33℃,最高气温39~43℃。
图1 8月14日08时—24日08时重庆市高温落区预报图
三、建议
1.加强晴热高温天气期间的高温中暑、城乡火灾的防范工作。
2.加强能源、交通、旅游、建筑、农业、危化等行业的高温灾害防范应对工作,做好防溺水工作。
3.加强水资源的调度和抗旱工作。抓住可能的出现的降雨天气过程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发挥增雨降温抗旱作用。
4.加强农业生产田间管理,减轻伏旱影响;加强晚秋生产弥补旱灾损失。
5.要注意防范局地强降水带来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城乡内涝。加强局地阵性大风、短时强降水、雷电、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防范应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