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柳嘴镇人大代表余德海:深耕“方寸地” 庭院经济拓宽“致富路”
在巴南区麻柳嘴镇水淹凼村,青山环绕、绿水潺潺,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画卷正徐徐铺展。镇人大代表、水淹凼村党委书记余德海的名字,与新修的致富路、生机盎然的农家小院、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紧密相连。自2013年返乡任村书记并当选镇人大代表后,他始终将“为民代言、带民致富”的职责扛在肩头,以实干担当书写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
心系民生破难题,筑牢发展“硬支撑”
初回水淹凼村,眼前的景象让余德海忧心不已。“地无百步平,人无挨家富”,村里基础设施薄弱,道路崎岖难行,村民出行不便,产业发展更是无从谈起。但余德海坚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笃信“要致富,先修路”。
他积极奔走,向镇党委、政府争取支持,广泛动员村民投工投劳。修路期间,他日夜奋战在一线,从村内水泥路硬化到生产道路铺设,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炎炎烈日下,他与村民挥汗如雨,寒风凛冽中,他坚守施工现场。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村里面貌焕然一新。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生产道路四通八达,打通了村民出行与产业发展的“经脉”,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硬件基础。村民出行更便捷,农产品运输更高效,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
精准帮扶斩穷根,党建点燃“造血”引擎
改善基础设施只是第一步,余德海深知发展产业才是拔穷根、实现持续增收的关键。他带领村“两委”和帮扶干部,深入全村410户家中,详细了解每户的家庭情况、产业基础和发展需求。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余德海提出“党建+合作社”模式。2014年9月,重庆岭香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从最初的5户社员起步,如今已发展社员80户,出资总额达131万元,直接带动118户农民参与产业发展,种植面积扩大到260余亩。
合作社成为精准脱贫的“主引擎”。针对部分贫困户缺乏销售渠道和抗风险能力的问题,推出土鸡、土猪、蔬菜瓜果“代养订购”模式,与贫困户签订协议,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饲料,并保底收购产品,消除贫困户后顾之忧。针对不同贫困户实际情况,“一户一策”定制帮扶方案。缺资金的,协调无息贷款,缺技术的,邀请农业专家培训,变“输血”为“造血”。2023年,合作社实现总收入367.8万元,可分配盈余向社员返还40.23万元,社员人均收入高出当地平均水平30%,并获评市级示范社,余德海也被评为区“十佳高素质农民”。
点“院”成金兴庭院,激活增收“新动能”
在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新阶段,抓住镇党委、政府大力推行“庭院经济”的契机,余德海将目光投向农户房前屋后的“方寸之地”。他依托岭香园合作社平台和重庆市农科院实验基地的科技支撑,大力推动“庭院经济”发展。
他引导村民盘活闲置院落、空地发展特色种养,将“小庭院”变身“增收园”。同时,组织村民开展庭院美化活动,让每个庭院都成为风景线。坚持生态理念,将庭院经济融入合作社生态产业链,发展林下野猪、土鸡、生态鱼、高山果蔬等特色产业。通过与农科院实验基地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产品品质和产量,加强品牌建设。截止目前,共有30余家农户加入庭院经济发展行列,实现户均增收4000余元。
擘画蓝图谋长远,品牌引领奔“富美”
余德海着眼未来,积极构建更完善的发展体系。着力打造“村集体经济联合社统筹组织+农产品收购站统一收储+岭香园合作社周期喂养+专业销售”新模式,强化统筹协作。聚力打造具有水淹凼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支持辖区企业发展,如助力“懒汉农场”黄金梨、翠香猕猴桃荣获重庆市“一村一品”品牌,带动200余亩时令蔬菜畅销。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发掘新动能,力争形成“一镇一特”发展模式。
从打通道路到打通致富路,从精准脱贫到庭院生金,余德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他表示将继续深耕“方寸地”,走好特色产业振兴路,共绘水淹凼村宜居宜业和美新画卷!在他的带领下,水淹凼村的乡村振兴之路必将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