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青春写进居民的笑容里
我是鱼洞街道一名90后的社区书记,也是一名退役军人,从军营的“橄榄绿”到社区的“志愿红”,变的是着装,不变的是一颗为民服务的初心。作为一名青年基层工作者,给大家讲讲我们是如何在超大城市的“最后一公里”,用青春力量书写治理答卷。
去年冬天,83岁的王奶奶扶着墙在青苔路上挪步的场景,让我至今难忘。一条1公里长的巷子,曾让老人们步步惊心。27天后,李忠福老爷爷颤巍巍地递给我一封感谢信,感谢我们把这条布满青苔的小路修成了平坦的石板路。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超大城市治理,就是把群众家门口的“打滑路”,走成彼此信任的“连心路”。
我们社区面积虽然只有0.7平方公里,却有着75栋单体居民楼,单体楼没有电梯,小巷子窄得连三轮车都难进去。有人说:“现在都用智慧社区平台,何必还要苦苦走访?”可当我们以双脚为尺,完成36轮全覆盖走访,收集300多条民情时,我仿佛找到了答案:当居民从“开门警惕”到“递上热茶”,从路过装作没看到,到街口拉着唠家常。这些藏在脚步里的温度,是任何数据都无法替代的信任。我们的行走轨迹,串起的不仅是71个微网格的地图,更是一万居民的“急难愁盼”。青春的足迹,就该印刻在群众的门槛上。
治理老旧社区,光有热情不够,还得有“硬仗硬打”的担当。江洲路5号的“瓷砖雨”曾是居民的心病——外墙瓷砖成片脱落,最多一天砸坏3辆车。面对这种“无解难题”,也有人说:“老旧小区就这样,修修补补得了。”但军人出身的我不信邪:在部队能扛枪,在社区也同样能破难!我们不分昼夜敲开居民家门听意见,跑项目、做工作、公示经费。终于,“瓷砖雨”停了,新路灯亮了,墙角还多了座“议事亭”。有居民发朋友圈:“现在抬头看墙,看的不是补丁,是社区的‘颜值担当’!”青春的担当,就是在群众觉得“不可能”里凿出“可能”的光。
最让我难忘的是推开熊阿姨家门的那个午后。她比划着抹眼泪的样子,让我想起她丈夫去世时的无助——作为聋哑人,她连打一通殡仪馆的电话都困难。那天我们“鱼水暖心助老队”帮她联系好车辆、跑手续、申请费用减免,全程用手写纸条和手势沟通。当殡仪馆的车离开时,她突然拉住我的手,把我们的联络纸条紧紧攥在掌心。那一刻让我懂得,基层治理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看得见的伸手相助。对熊阿姨这样的特殊群体来说,“有人上门”比任何智能设备都更有温度。去年我们践行“1335”助老工作法时,正是这样一户户叩开家门:为独居老人建档、贴床头联络卡、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而熊阿姨的故事,正是这套工作法里最动人的诠释。青春的温度,就是让城市的关怀叩响每扇家门,让每个需要帮助的人知道:总有人将他们的难事放在心上。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是超大城市的“神经末梢”,也是党和群众的“连心桥”。当我们为行动不便老人送上盒饭,为留守儿童送去温暖,为老人戴上生日帽,这些“小事”,正是超大城市治理最温暖的注脚。
“未来
我们这群基层青年还会继续奔跑在社区的街巷里
把青春刻进每一块砖石中
写进每一盏照亮的路灯
融进每一次敲开的家门
因为我们知道
当千万个青春身影在基层扎根
定能点亮超大城市治理最暖的灯火!”
——杨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