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健康科普信息>健康中国巴渝行
校园里出现“最萌身高差”,孩子身高问题需早关注
什么标准,才算“矮身材”?
矮身材是指儿童的身高低于同性别、同年龄、同种族儿童平均身高的2个标准差(-2SD)或第三百分位(P3)以下。
如果孩子有以下情况提示生长迟缓或可能终身高受损,需要及时关注和就诊:
1.儿童的生长速率3岁前<7cm/年、3岁到青春期前<5cm/年、青春期<6cm/年;
2.身高持续比同龄儿童矮半个头;
3.长期坐在班级第一排;
4.父母平均身高较矮,遗传靶身高不足;
5.性早熟。
警惕疾病导致的“矮身材”
生长激素缺乏症(GHD):GHD是第一个被美国FDA批准可用生长激素治疗的疾病,主要是因为垂体功能障碍导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所致。GHD儿童面容较幼稚,生长速率3岁前<7cm/年、3岁到青春期前<5cm/年、青春期<6cm/年;两种药物激发试验峰值均<10μg/L,同时伴有骨龄落后年龄2岁以上等表现。
GHD的孩子通常出生时有难产史、窒息史或者胎位不正,长大后身材匀称、智力发育正常,但多见脂肪堆积、性发育延迟等。
特发性矮身材(ISS):ISS占所有已检出矮身材中的60%以上,是指排除了内分泌疾病、系统性疾病、营养性疾病、染色体异常等等目前已知疾病导致的矮身材,是一组目前病因未明的导致身材矮小疾病的总称。
目前发现ISS的患者可能存在SHOX基因缺陷、GH启动子功能障碍、GH分子异常等。随着基因分析技术的临床广泛应用,在ISS患儿中可能会发现更多基因异常。
小于胎龄儿(SGA):SGA是指出生体重和(或)身长低于同胎龄正常参考值第10百分位的新生儿。
85%的小于胎龄儿在2岁时实现追赶生长,仍有10%~15%的小于胎龄儿无法追赶生长而影响成年身高,导致矮身材。需要注意的是,小于胎龄儿不仅身高受损,学龄期容易出现认知障碍、学习能力下降等情况,成年后也容易出现代谢异常,Ⅱ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的发生率都高于正常儿童。
中枢性性早熟(CPP):CPP是指由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提前启动而导致性腺发育并分泌性激素,使内、外生殖器发育和第二性征呈现,表现为女童7.5岁前出现乳房发育或10岁前出现月经初潮,男童9岁前出现睾丸增大。女孩的发病率是男孩的5-10倍,整体发病率近年来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CPP的孩子由于性激素水平提前升高,引起身高突增的同时也会导致骨龄快速成熟、生长时间缩短,进而终身高受损,出现“高儿童、矮成人”的现象。
此外,慢性呼吸、消化、免疫、肾脏等系统性疾病,特纳综合征、小胖威利、粘多糖病等遗传代谢疾病,以及长期睡眠不足、营养不良等也是导致矮身材的重要病因。
矮身材需治疗,家长应及早重视
儿童身高是反映个体健康与疾病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国家重点关注的对象。《“健康中国”2030规划》中提出,要将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从2013年的8.1%,降低到2030年的低于5%。
按照欧洲儿科内分泌学会、美国儿科内分泌学会、中国儿科内分泌学会等发布的共识和指南建议,“身材矮小的儿童都需要密切随访观察和积极干预指导,明确生长落后的原因,根据具体情况考虑进行针对性治疗。”而实际情况是,身材矮小儿童得到规范化诊治的比例不到5%,大量的孩子由于传统观念、认识误区和重视度不足等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但是,对于生长并不迟缓、身高并不矮小而单纯为了追求理想身高的情况,医生是不推荐接受药物治疗的,更建议通过睡眠、营养、运动等方式进行日常干预和管理。
听到“激素”勿恐慌,遵医嘱治疗有疗效
目前,外源性补充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是临床治疗矮身材的有效方法。
从1985年开始至今的国内外生长激素使用大数据研究发现,rhGH治疗可有效提高大多数矮身材患者的生长速率、改善最终成年身高。患者接受生长激素的治疗必须严格遵循医嘱,并且按时复查随访,才能更好的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儿童矮身材在临床上强调“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如果发现孩子有矮小情况要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诊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