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代表:
你提出的《补齐短板助力打造长江上游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生物城》(第312号议案)已收悉。经与区发展改革委、区交通局、区卫生健康委、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国际生物城公司等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 完善内畅外联交通,打造便捷物流系统
市规委会审议通过的《重庆国际生物城总体规划》从轨道交通、道路交通、公共交通、货运交通等方面对国际生物城交通体系进行了系统规划。国际生物城公司将在市、区两级政府的支持下加快实施规划内容,持续优化园区内外交通环境。
(一)轨道交通方面。规划“四网融合”的轨道线网,渝万高铁设生物城站,市域(郊)C6 线设二圣站,并引出支线延伸至国际生物城,与轨道27号线贯通运行,研究城市轨道24号线从广阳湾延伸至国际生物城。
(二)道路交通方面。规划中心城区至武隆高速、沿江高速与渝黔高速复线联络线等“两横一纵”的高速公路,以及木洞至广阳连接道、生物城路、丘塘路等“三纵七横”的城市干路,城市内部采用“小街区、密路网”,建设用地内路网密度不低于8公里/平方公里,其中TOD地区路网密度不低于9.5公里/平方公里。
(三)公共交通方面。构建“公交+步行”出行模式,建设用地范围内公交站点 300 米服务半径覆盖率 100%。
(四)货运交通方面。依托黄金路衔接各产业园区及高速公路出入口,实现东客西货、客货分离,并积极发展智能配送、智慧物流,提高货运效率。未来生物城将 5 分钟到广阳湾智创生态城、20 分钟到重庆东站和南彭,30 分钟到两江协同创新区,40 分钟到重庆江北国际机场,60 分钟到西部(重庆)科学城核心区。
二、优化政务服务流程,提升行政审批效率
(一)加快成立国际生物城管委会。近期拟成立议事协调机构,同步做实人员、机构、编制的方式推进成立国际生物城管委会相关工作。管委会主要履行统筹资源配置、对接上级支持、审议重大事项等职责。
(二)加快优化行政审批服务。按照《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国际生物城建设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的通知》(渝府办〔2021〕17号)要求,在市、区政府的支持下推进以下工作,加快提升园区行政审批效率:
一是优化监管审批服务。争取新增药品和医疗器械检验检测、审评审批机构和市场化检验检测机构优先布局重庆国际生物城,进一步增强区域竞争优势。
二是加强重点项目建设保障。争取市级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对重点项目的建设进度、质量、效果等定期跟踪服务,确保重点项目建设取得预期效果。
三是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待相关条件明确后,对国际生物城管委会参照对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下放市级审批权的做法,下放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和核准、规划、建设、环保、消防等与建设、产业发展相关的市级审批权。
三、提升创新能力,完善配套设施
(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一是引进医学、药学领域的知名大学,推动共建苏州大学重庆研究院、重庆医科大学药学院国际生物城分院、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药物工程制造中心等,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求,建设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新医科专业。二是依托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联合中科院、北生所、上生所、高等院校等,建设联合研究中心、临床技术转化中心、疫苗抗体孵化研究中心、生物安全研究技术中心等,开展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物科技应用和临床研究。三是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医院和企业,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PI 实验室,提供分析检测、小试中试、动物实验等专业服务。四是布局生物科学装置等重大科学装置和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国家远程医疗数据库等。五是引入合同研发外包、药物临床前研究、医药合同生产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产业促进办公室,打造涵盖药物发现、药学研究、安全评价、临床试验、检验检疫等全流程的生物医药研发支撑体系。
(二)人才引进培育方面。一是大力引进领军人才(团队)。依托各级各类人才引进计划,面向全球大力引进行业领军人才(团队)来重庆国际生物城创新创业。力争三年内引进生物医药领域领军人才不少于20个,重点领军团队不少于10个。二是持续引进产业基础人才。聚焦企业管理和技术骨干,探索精准化、定向化模式,力争三年内引进产业发展急需高端人才100名,相关行业高技能人才200名。三是积极培育专业技术人才。充分依托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引导企业开展合作,联合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力争三年内通过全职或柔性与科研院所、校企合作等开展人才团队培养或合作不低于10个。四是加大“留用”人才服务力度。建设人才工作站,完善人才服务配套功能。
(三)做优产业集群方面。一是坚持“生物、生命、生态”有机统一,以生物医药产业为核心,加快构建“有机统一,以生产业体系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全力打造长江流域具有影响力的国际生物城,高标准建设产城景文融合的现代新城。二是推进数字化工厂建设。加速推动智能机器人及5G工业互联网等先进制造技术在药物生产领域的普及。三是积极探索“工业互联网等先融合发展新路径。以信息技术赋能医药产业,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径(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推动数字经济与生物医药产业深度融合,利用信息技术高效处理生物数据,打造生物计算产业生态,建设生物医药“智”造高地。四是提升创新产品产能支撑能力。引进培育、共建商业化规模的大分子药物和高端制剂产品CMO平台。五是积极引育国内外细胞培养、分离纯化等环节所需耗材、试剂生产企业;支持建设供应链国产化验证项目,培育国产供应链产品产业化集群。
(四)完善基础配套方面。贯彻落实国际生物城三年行动计划,高标准建设创新引领示范区,打造高品质生活地。围绕生物人才需求,规划生命研学会堂、文化中心等服务设施,营造活力休闲的文化交往氛围;规划人才公寓、科学家生活驿站等高质量居住产品,形成山居、湖居、田居等诗意栖居场景;规划医药创新中心、医药创新孵化器等科创平台,完善高水平创新服务。目前,正开工建设重庆国际生物城尚盟4号楼人才公寓、模式动物中心、疫苗孵化中心大楼、园区五星级酒店、木洞污水处理厂提质扩能项目等。同时,围绕建设生物医药人才高地,从政策、平台、生活配套等方面多措并举持续优化人才生态环境,以此吸引人、集聚人、成就人,促进巴南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答复函已经区国资中心领导审签。对以上答复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答复函回执单上,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巴南区国有资产管理中心
2022年5月24日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