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代表:
你在区第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撂荒地整治项目后期的耕种和管护的建议》(第349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22年,我区共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万亩(含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35万亩),超额完成2022年度建设任务。项目建设中严格执行相关技术质量标准和设计要求,田块整治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农田输配电工程以及其他工程均无质量问题。
2023年,坚持“投、建、用、管、还”一体谋划、系统推进,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我区继续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以“改大、改水、改路、改土”为主要内容,重点补上土壤改良、农田灌排设施等短板,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建成一批“宜机宜耕、能排能灌、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
二、建立高标准农田建管用机制
(一)强化建设管理工作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技术要求,分别采取田块整治、土壤改良、修建排灌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等工程措施,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一是改大时,按照不同的坡度等级,将高程基本一致和形状不规整的田块进行合并或调整,对尖角、弯月形等影响农业机械作业的异形地块进行开挖回填、截弯取直等整理,分层夯筑田块,田坎原则上宜采用土坎。二是改水时,合理布局蓄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等,即解决了水源问题,又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灌溉问题,也引导地表径流通过排水沟流出,防止水土流失,形成”旱能灌、涝能排”的灌排体系。三是改路时,以土路为主,按照“田就是路,路就是田”的原则,做到路网与路网、路网与田块、田块与田块之间连接畅通,节约集约使用耕地。田间道路以素土路面或是泥结石路面为主。四是改土时,务必做到耕作层剥离回覆、水田犁底层构筑等工艺,开展绿肥种植和增施有机肥等工作。
(二)完善建后管护机制
结合巴南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区农业农村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加强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管护的通知》,进一步落实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明确管护范围和具体管护制度,受益范围跨镇街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由受益镇街分别对本辖区的工程和设施进行管护;受益范围跨行政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由镇街统筹负责落实管护主体;受益范围明确为某一行政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由村民委员会直接负责或委托受益范围内的新型经营主体组织等进行管护。根据发展实际,结合项目工程设施特点和受益范围等,采取专职管护员管护、流转主体管护、专业组织管护、农户自主管护及其他适合的管护方式。
(三)强化建后土地集中利用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可采取多重经营方式。一是由企业统一流转土地开展标准化、规模化种植、进行品牌化营销;二是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委托社会化服务机构代耕代种方式开展种植,自产自销;三是由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开展小规模的、特色的订单种植。可大力推广“稻+N”、稻油菜轮作等种植模式。
同时,按照“建用一体、宜业宜居”理念,通过生态化、园田化工程措施,通过相关政策集成支持,走种养循环、产加销一体发展、农文旅深度融合的路子,将高标准农田区域打造成我区现代化粮油生产核心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展示区、乡村振兴的示范区。
三、建立撂荒地已复耕复种长效利用机制
(一)开展已复耕地“回头看”
督促指导各镇街制定2022年已复耕耕地“一村一方案”,建立长效利用机制,杜绝已复耕复种耕地再次撂荒。
(二)打造“我有一亩田”认养农业
结合“党建引领·百村振兴”联建共建和消费帮扶工作,主动对接联建共建单位,采取招商引资、召开座谈会、举办产销对接和认种认养活动等方式,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和市民参与辖区撂荒地复耕复种,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品牌化发展,提升农产品价值。
(三)多模式促进复耕复种
大力宣传引导农户自行耕种发展粮食生产,引导农户种好“口粮地”,增加农户收入。引导村民通过入股、合作、领办合作社等模式复耕复种,推动农户与村集体、社会化服务组织“双向嵌入”,落实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形成“治理+耕种+销售”一条龙全产业链模式。整合场镇周边撂荒耕地,开展城镇居民流转认养复耕复种。充分发挥企业单位支持帮扶作用,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开展撂荒耕地包片认领。积极对接区教委,在撂荒耕地复耕复种适宜地块建立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充分发挥“红岩”党员突击队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与工会、妇联、工商联的协作联动,发挥群团组织优势,帮助农村老弱病残、留守妇女做好撂荒耕地复耕复种。
再次感谢您对我区农业农村工作的理解与支持!以上答复意见已经我委审定,你对此有何意见,请填写在《代表议案建议批评意见办理结果答复函回执》,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巴南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3年6月8日
(联系人:蔡珍珍 联系电话:6623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