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南区教育委员会关于区十九届人大六次会议第20250010号代表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巴南教委函〔2025〕43号
何敏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预防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建议》(第20250010号)收悉,经与您沟通、与协办单位共同商讨,形成该建议的办理共识和措施,并狠抓落实。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办理共识和措施
在建议办理过程中,我们第一时间与您取得联系,通过电话访谈、面商等方式深入交流。您结合实地调研和群众反馈,详细阐述了我区校园欺凌在教育宣传、管理制度、师生及家长对于校园欺凌行为认知、欺凌事件发生后心理干预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强化宣传教育、健全管理制度机制、提高教师与家长的敏感度与应对能力、加强欺凌事件后的心理干预等具体建议。我们认真记录建议要点,就重点问题与您充分探讨,确保精准把握建议核心。
同时,区教委牵头组织区司法局、区委网信办、区卫生健康委、区公安分局等协办单位多次进行专研商讨。区司法局提出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加强对法治副校长的培训和管理,组织全区教职工参加年度法治理论学习考试;区委网信办提出联动涉校园欺凌网络舆情监测应对处置;区卫生健康委提出深化医校协同机制,构建分层分片服务体系;区公安局提出强化法治宣传、健全防欺凌工作机制,严抓未成年人精准管控帮扶,加强涉生矛盾排查化解,严控校园周边治安秩序。各单位围绕“预防-干预-惩治”全链条治理展开研讨,为后续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一)办理共识
1.构建立体化防治体系。从统筹规划、分工协作、资源整合等多维度发力,充分利用“法治·莎姐守未在线”应用,进行欺凌及疑似欺凌行为事件贯通,搭建“政府-部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网络,贯穿“预防-干预-惩治-善后”全流程,整合教育资源、社会资源与技术资源,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家校社联动”的立体化防治体系。
2.压实学校主体责任与部门监管责任。学校需将校园欺凌防治纳入日常管理与年度工作计划,成立学校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细化各岗位工作职责,完善校园欺凌防治规章制度,贯彻落实《重庆市中小学校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防范治理专项行动“十项要求”》等文件要求。区教委、区网信办、区公安分局按照公安部、教育部、中央网信办印发的《学生欺凌防范处置工作指引(试行)》,切实履行好部门职责。
3.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快速响应和分级处置机制。学校设立校园欺凌举报信箱、电话、邮箱,按市教委要求组建校园安全信息员,确保学生、家长、教职工能及时反馈情况。一旦接报,各校学生欺凌治理委员快速响应,对轻微事件、较严重事件、涉及违法犯罪的严重事件严格按工作流程进行分级处置。
4.加强欺凌事件发生后心理干预帮扶。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需立即启动多维度心理干预,有效缓解受害者负面情绪,降低欺凌者攻击行为,增强旁观者干预意愿,显著减少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率,推动形成更包容、友善的校园环境,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二)拟采取措施
1.健全管理制度机制。指导学校建立健全校园欺凌防治制度,完善处置机制,明确处置流程,进一步强化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实施惩戒措施。
2.开展专题教育培训。组织教职员工开展防治学生欺凌专题培训和学习,对全体学生开展针对性的防范欺凌专题教育,组织家长培训,对实施欺凌学生和被欺凌学生监护人开展针对性家庭教育指导。
3.开展心理干预帮扶。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和区教师进修学院心育指导中心专家,对受害者、欺凌者、旁观者开展心理干预帮扶,营造包容友善的校园氛围,为涉事学生提供持续关怀与支持,助力校园和谐有序。
4.强化协调处置联动。区教委牵头各单位依托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线索互通、资源互补、处置同步,形成全链条、闭环式防治体系,筑牢校园安全防护网。
二、措施落实情况
(一)措施一落实情况
为健全学校欺凌治理工作体系,区教委制定《巴南区防止学生被伤害机制》《重庆市巴南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防范处置工作指引》,绘制《巴南区涉生极端事件联动应急处置流程图》《巴南区学生欺凌处置工作流程图》,指导学校规范建立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完善《学校学生欺凌防治岗位工作职责》《学生欺凌防治教育培训机制》《学生欺凌预防预警机制》《学生欺凌报告制度》《学生欺凌防治干预帮扶机制》《学生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防》《学生欺凌教育惩戒制度》等制度机制,从学生欺凌的日常预防、发现和举报、反欺凌机构的设立和反欺凌校规的制定、欺凌事件处理程序、善后处置等多维度落实欺凌防治工作。
(二)措施二落实情况
为更进一步做好欺凌防治宣传教育,各中小学购买《校园暴力与欺凌防治手册》10821册作为循环教材使用,且各校每班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学生欺凌防治主题班会,通过实际案例开展警示教育,教育学生掌握预防欺凌的知识做法,提升自我保护能力;每学期面向所有教职工,分层次开展学生欺凌专题培训和学习,提升识别、应对能力以及干预处置水平;各校定期通过信息推送、家长会、家长夜校等途径开展家长培训,讲清学生欺凌行为的危害、监护人的法定责任等,引导广大家长增强法治意识,加强对子女的教育管理。
(三)措施三落实情况
为切实保障全区学生健康成长,确保在欺凌事件中学生身心健康不受影响,区教委构建了“五育润心”工作体系,落实心理健康课程,抓实重点时段、重点事件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613人,全区中小学配备率100%,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能力提升培训。欺凌或疑似欺凌事件发生后,学校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立即会同学校心理团队对涉事学生开展心理评估和辅导或报请区教师进修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组协助,对受害者开展一对一心理疏导,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其消除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重建安全感与自信心;针对欺凌者,通过心理评估挖掘行为背后成因,开展个体辅导与团体训练,引导其认识错误、学会情绪管理与人际交往技巧;对旁观者进行团体辅导,鼓励他们正确看待自身角色,减轻因未及时干预产生的心理负担。面向全体师生开展反欺凌主题心理健康课程和讲座,并与家庭、社会联动,为涉事学生提供持续的关怀与支持,显著减少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率,保护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
(四)措施四落实情况
为联动各部门开展欺凌治理工作,区教委坚持数字赋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指导学校运用“法治·莎姐守未在线”应用,联动司法、公安等职能部门和镇街、村社、网格等工作人员,实现未成年人成长风险闭环协同处置。我区现处于全面贯通试运行阶段,各中小学(含中职)学校负责该项工作的工作人员已分配渝快政账号,并接驳入“141”基层智治体系,“法治·莎姐守未在线”应用使用权限将于5月19日至23日全面开通,届时各校将主动排查、录入风险,通过“拉网式”排查,及时将发现的欺凌风险隐患上报系统,由相关职能部门共同推动欺凌治理。
三、下步措施
(一)进一步强化法治与安全教育
各学校每学期邀请法治副校长到校开展至少1次法治培训,每学期开学前后开展一次班主任对学生的全覆盖谈心谈话,组织上好“开学安全第一课”和学期结束法治安全课。常态化开展“1530”(即每天放学前1分钟,每周放学前5分钟,每个节假日放假前30分钟)安全教育。每学期通过家长学校开班授课、发布安全提醒、家访、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对家长开展安全监护教育提醒。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家长会,专门设置校园欺凌防治议题,分享学校防治措施,指导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和行为变化,每次家长会后建立家长反馈机制,及时沟通解决问题。(责任单位:各学校,区公安分局、区检察院、区法院、区司法局)
(二)进一步完善预警与处置机制
在本学期内进一步升级和优化校园智能监控设备,确保校园重点区域、隐蔽场所24小时监控无死角;进一步提升校园欺凌举报电话、邮箱的使用效能和安全信息员履职能力;进一步制定详细且标准化的校园欺凌事件处置流程,明确从报告、调查、处理到后续跟踪的各环节时间节点和责任人。一旦发生欺凌事件,学校应及时启动调查,5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并出具报告,情节较轻的10个工作日内完成处理,情节严重的依法按工作流程处置。(责任单位:区教委、各学校、区公安分局)
(三)深入开展监督评估
区校园安全联合督检组和各教育督导责任区将学校校园欺凌治理工作纳入常规督检内容,重点检查制度落实、宣传教育、应急处置等情况,且在每学年结束后对各校校园欺凌治理工作进行效果评估。(责任单位:区教委、区公安分局等相关监督单位)
此答复函已经潘亿兵主任审签,并已上传巴南区代表议案建议系统。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及时反馈区教委。
重庆市巴南区教育委员会
2025年5月23日
(联系人:熊钢;联系电话:13527583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