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建议提案办理>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重庆市巴南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关于政协重庆市巴南区第十五届五次会议第204号提案的答复函
巴南文旅委函〔2025〕37号
白刚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全面发掘清溪窑打造清溪窑文化品牌的建议》(第204号提案)收悉,经与团区委、区教委共同研究,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清溪窑位于重庆市巴南区麻柳嘴镇,窑址分布在梓桐坝村、华光村,现已发现4处窑址,分别称为华光村窑、梓桐窑、鱼塘坡窑和汤家湾窑。清溪窑最早发现于1976年,其中华光村窑和梓桐窑曾于1990年和1992年进行过发掘。汤家湾窑于2012年重庆麻柳沿江开发区建设征项目考古调查项目时进行了发掘。
清溪窑以烧造黑瓷为主,另外还发现有白瓷、青瓷、仿钧釉瓷器,主要器型有碗、盘、碟、钵、壶、罐、盏、盏托、香炉、瓶、灯、粉盒等。胎质以白色、灰白为主,极少施化妆土。釉色有黑色、深黑、黑褐、绀黑等,釉中装饰有兔毫、油滴和鹧鸪斑纹等。清溪窑最具特色的产品为仿钧釉瓷器,釉色如冰似玉、晶莹剔透,有收藏者称其为“类汝似钧”釉。1990—1992年清溪窑考古发掘中出土5件仿钧窑标本,这类器物才被确认为清溪窑产品。2012年汤家湾窑址考古发掘中再次清理宋代瓷窑1座,出土有测温锥、匣钵、垫圈、垫柱类窑具及碗、盏、奁、器盖等黑釉瓷器,未发现仿钧窑瓷器。
二、已开展工作
(一)厘清清溪窑分布状况,切实加强清溪窑文化遗存保护。一是联系参加过清溪窑考古工作的一线考古专家了解,四处窑址均集中分布在南涪二级路盐水湾隧道西北侧厂房周边,其中汤家湾窑址属于梓桐窑一部分,因厂房外侧围墙施工占地,1992年未完全发掘,2012年再次发掘清理;二是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普查为契机,组织巴南区“四普”定点专家、普查队员及镇街、村社工作人员组成普查队伍,实地开展清溪窑窑址现场调查2次,现场走访当地村民3人;经普查队伍现场核实,梓桐窑、华光窑、汤家湾窑均已考古发掘,现场已被回填或工程建设占用,鱼塘坡窑因南涪二级路及盐水湾隧道边坡施工已被破坏。目前,初步判断清溪窑窑址已基本不存。三是经与重庆市文物考古院对接,目前我市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主要以基建项目为主。根据新版《文物保护法》要求,主动发掘需在完成考古勘探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发掘计划,报重庆市文物局上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后方可实施。
(二)深挖清溪窑历史文化内涵,推动清溪窑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一是深入挖掘清溪窑历史文化内涵,推动清溪窑窑炉、原料、烧造技艺、产品等复原,成功培育以清溪窑为代表陶瓷修复技艺申报巴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前正在申报市级非遗;二是巴南博物馆成功保护性注册清溪窑商标,避免清溪窑商标被滥用;三是以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陶瓷修复技艺为基础,推动清溪窑特色产品成功复烧,并作为我区特色文创产品对外推出;四是利用陶瓷修复技艺为三峡博物馆、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市级文博重点机构成功修复一批清溪窑、涂山窑陶瓷器,通过实践锻炼,不断提升清溪窑烧造、修复技艺,确保清溪窑历史文化不断传承创新。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强化清溪窑资源梳理。系统梳理清溪窑研究成果,启动清溪窑藏品资源调查清理,厘清清溪窑藏品分布情况和发展脉络,并再次基础上提炼清溪窑文化内核及特色技艺,为后续活化利用打好基础。
(二)以非遗为媒,推动清溪窑烧造技艺传承创新。一是积极推动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陶瓷修复技艺申报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积极协调麻柳嘴镇与陶瓷修复技艺传承人达成合作,在清溪窑发源地建立清溪窑文化展示、技艺传承、文创研发、研学体验为一体的综合展示体验基地,逐步推动清溪窑复烧,让沉睡千年的清溪窑再次“活”起来;二是以清溪窑特色白瓷为基础,积极指导锦晖陶瓷申报巴南区非物质文化代表性项目,让清溪窑特色文化发扬光大;三是推动麻柳镇镇与重庆茶叶集团深度合作,以南坪坝岛农业观光体验项目为基础,在南坪坝岛打造茶文化展示体验馆,系统宣传宋代“斗茶”文化,让广大游客真正体验到我国千年茶文化精髓。
(三)推动打造清溪窑文化品牌。利用清溪窑商标,以清溪窑现有特色藏品为基础,联合具有成熟成文创开发经验和能力的优质社会资源,推动带有清溪窑商标的文创产品开发和售卖,开展清溪窑特色陶瓷器胎胚制作、烧造体验、产品使用等系列体验活动,让游客真正了解和体验到清溪窑独特历史文化的魅力。
此答复函已经我委万耀东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有什么意见,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附件:巴南区政协提案办理答复清单
重庆市巴南区文化和旅游委发展委员会
2025年6月25日
(联系人:火久龙,联系电话:18580209686)
附件
巴南区政协提案办理答复清单
|
提案号 |
第182号 |
提案提目 |
关于利用巴南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促进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建议 | ||||||||
|
主办单位 |
区文化旅游委 |
协办单位 |
团区委、区教委 | ||||||||
|
办理沟通方式 |
文来文往 |
面商 |
电话或网络 |
座谈 |
调研 |
其它 | |||||
|
√ |
√ |
||||||||||
|
采纳落实情况 |
已采纳 |
计划采纳 |
能启发思路 |
未采纳,但通过沟通协商已达成共识 |
未采纳,通过协商也未达成共识 | ||||||
|
(2)条 |
(1)条 |
(1)条 |
(2)条 |
(0)条 | |||||||
|
承办单位领导分析梳理研究提案情况 |
5月15日,在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针对提案办理要求,当面进行了沟通交流,充分认识到了清溪窑对我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性,并针对建议内容,逐一分析研究,提出采纳意见,严格落实。 | ||||||||||
|
办理提案前,相关工作的主要措施与成效 | |||||||||||
|
(一)厘清清溪窑分布状况,切实加强清溪窑文化遗存保护。一是联系参加过清溪窑考古工作的一线考古专家了解,四处窑址均集中分布在南涪二级路盐水湾隧道西北侧厂房周边,其中汤家湾窑址属于梓桐窑一部分,因厂房外侧围墙施工占地,1992年未完全发掘,2012年再次发掘清理;二是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普查为契机,组织巴南区“四普”定点专家、普查队员及镇街、村社工作人员组成普查队伍,实地开展清溪窑窑址现场调查2次,现场走访当地村民3人;经普查队伍现场核实,梓桐窑、华光窑、汤家湾窑均已考古发掘,现场已被回填或工程建设占用,鱼塘坡窑因南涪二级路及盐水湾隧道边坡施工已被破坏。目前,初步判断清溪窑窑址已基本不存。三是经与重庆市文物考古院对接,目前我市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主要以基建项目为主。根据新版《文物保护法》要求,主动发掘需在完成考古勘探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发掘计划,报重庆市文物局上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后方可实施。 (二)深挖清溪窑历史文化内涵,推动清溪窑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一是深入挖掘清溪窑历史文化内涵,推动清溪窑窑炉、原料、烧造技艺、产品等复原,成功培育以清溪窑为代表陶瓷修复技艺申报巴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前正在申报市级非遗;二是巴南博物馆成功保护性注册清溪窑商标,避免清溪窑商标被滥用;三是以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陶瓷修复技艺为基础,推动清溪窑特色产品成功复烧,并作为我区特色文创产品对外推出;四是利用陶瓷修复技艺为三峡博物馆、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市级文博重点机构成功修复一批清溪窑、涂山窑陶瓷器,通过实践锻炼,不断提升清溪窑烧造、修复技艺,确保清溪窑历史文化不断传承创新。 | |||||||||||
|
办理提案的具体效果,或者办理计划 | |||||||||||
|
已采纳落实的提案中的意见建议 |
1.主动对接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拜访咨询长期研究涂山窑、亲身参与清溪窑发掘的考古工作者,科学研判清溪窑遗址分布及保存现状; |
具体采纳落实情况及办理效果 |
1.主动联系参与1990年、1992年清溪窑考古发掘的专家陈丽琼、董小陈,以及参与过清溪窑考古发掘的周守贵等人,确认梓桐窑、华光窑及鱼塘坡窑的分布具体位置;联系负责汤家湾窑址发掘的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孙治刚,了解汤家湾窑址发掘过程及出土文物情况,科学研判清溪窑遗址保存现状; 2.一是成功培育清溪窑陶瓷烧造技艺申报巴南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前正在申报市级非遗;二是巴南博物馆成功保护性注册清溪窑商标,避免清溪窑商标被滥用;三是以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清溪窑陶瓷修复技艺为基础,推动清溪窑特色产品成功复烧,并作为我区特色文创产品对外推出;四是利用清溪窑陶瓷修复技艺为三峡博物馆、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市级重点文博机构成功修复一批清溪窑陶瓷器,通过实践锻炼,不断提升清溪窑烧造、修复技艺,确保清溪窑历史文化不断传承创新。正在指导锦晖陶瓷申报巴南区非物质文化代表性项目,让清溪窑特色文化发扬光大。 |
||||||||
|
计划采纳落实的意见建议 |
着力打造清溪窑文化品牌。通过举办清溪窑瓷器专题展览、论坛交流研讨、考古发掘体验活动、宋代茶文化动漫展示等形式,加强清溪窑文化品牌宣传。 |
相关采纳落实计划或打算 |
一是积极推动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清溪窑陶瓷修复技艺申报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积极协调麻柳嘴镇与清溪窑陶瓷修复技艺传承人达成合作,在清溪窑发源地建立清溪窑文化展示、技艺传承、文创研发、研学体验为一体的综合展示体验基地,逐步推动清溪窑复烧,让沉睡千年的清溪窑再次“活”起来;二是推动麻柳镇镇与重庆茶叶集团深度合作,以南坪坝岛农业观光体验项目为基础,在南坪坝岛打造茶文化展示体验馆,系统宣传宋代“斗茶”文化,让广大游客真正提要到我国千年茶文化精髓。三是利用清溪窑商标,以清溪窑现有特色藏品为基础,联合具有成熟成文创开发经验和能力的优质社会资源,推动清溪窑正品商标文创产品开发和售卖,开展清溪窑特色陶瓷器胎胚制作、烧造体验、产品使用等系列体验活动,让游客真正了解和体验到清溪窑独特历史文化的魅力。 |
||||||||
|
能启发思路、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创造条件的意见建议 |
加强与高校考古相关院系及西南地区资深宋代瓷器研究者的交流合作,细致梳理考古调查发掘情况,对四川遂宁、重庆等地区历次窖藏出土、墓葬出土或传世清溪窑瓷器进行比对研究,准确把握清溪窑烧造工艺、产品特征,系统梳理清溪窑时代背景、实际用途、发展脉络,厘清清溪窑在涂山窑系、宋代重庆陶瓷乃至整个中国陶瓷史中价值与地位。 |
推进创新、加强或改进工作等方面的打算 |
加强与重庆高校、研究机构合作,推动清溪窑资源调查整理,监理清溪窑资源数据库,为后续科学研究和活化利用打好基础;组织召开清溪窑学术研究会议,总结提炼清溪窑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并为后续清溪窑活化利用提供决策建议和专业指导。 |
||||||||
|
未采纳,但通过沟通协商已达成共识的意见建议 |
1.结合第四次文物普查,加强巴南区陶瓷业古遗址调查、发掘、保护。将清溪窑现有遗存重新登录为不可移动文物,适时公布为巴南区文物保护单位,考古发掘后,有条件可积极申报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2.积极申报发掘项目许可,对鱼塘坡等清溪窑遗址开展全面发掘。 |
未采纳原因 |
1.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普查为契机,组织巴南区“四普”定点专家、普查队员及镇街、村社工作人员组成普查队伍,实地开展清溪窑窑址现场调查2次,现场走访当地村民3人。初步认定清溪窑文物本体已不存,暂不具备文物保护单位认定条件。 2.根据新版《文物保护法》要求,主动发掘需在完成考古勘探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发掘计划,报重庆市文物局上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后方可实施。根据《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关于印发<基本建设工程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经费预算编制标准(2024年版)>的通知》(渝文物考古发〔2024〕7号)规定,工程调查和普通勘探面积0.5平方公里以内的(含0.5平方公里)按照95000元/项计算,超过部分按照每0.5平方公里60000元计算。考古发掘经费预算标准为主城片区1892元/平方米。鉴于目前清溪窑窑址已无地表遗存,若对清溪窑周边一平方公里开展考古勘探调查和发掘,预估经费约15.5-100万元,该笔费用尚无出处。 |
||||||||
|
未采纳,通过沟通协商也未达成共识的意见建议 |
无 |
未采纳原因 |
无 |
||||||||
|
提案对相关工作的其他方面助推成效,或需要说明的其他方面的情况(可另附页):无 | |||||||||||


巴南区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