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建议提案办理>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重庆市巴南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关于政协重庆市巴南区第十五届五次会议第283号提案的答复函
巴南文旅委函〔2025〕42号
吕勇才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以非遗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283号提案)收悉,我委高度重视,结合巴南区非遗工作实际开展情况,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巴南区作为巴渝文化重要承载地,非遗资源禀赋深厚,拥有木洞山歌、接龙吹打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以及南温泉、丰盛古镇等文旅地标。目前已公布78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0位各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3家首批区级非遗工坊,在传承文化、带动就业等方面初见成效。但正如您所提,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资源整合碎片化、产业链不完善、传承人培养乏力等问题,需进一步破局发展。
二、已开展工作情况
(一)资源整合与平台建设。一是加大非遗资源梳理整合,积极开展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配合重庆市非遗馆建设,广泛开展国家和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展品征集,已完成13个项目共30余件作品征集工作,为非遗传承发展筑基。二是依托非遗进校园、进商圈活动,联动院校、商场搭建展示体验网络,如木洞山歌等十余项非遗走进国际生物城小学、李家沱重百商场,让非遗传承发展融入社会生活。三是配合春节、五一等节假日和重要活动,开展非遗展演、文创展销,促进非遗与文旅融合发展。强化资源聚合,为产业发展筑基。
(二)产业升级与业态创新。一是完成首批3家区级非遗工坊“一坊一档”梳理,鼓励巴南糖画等进商场定制VIP礼品,拓展商业场景。二是启动南温泉彭氏民居数字化改造,试点智能语音讲解,推动非遗体验数字化。三是与高校合作打造非遗进校园案例,储备人才资源;四是提炼打造木洞山歌剧,创新沉浸式实景演出体验,推动非遗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为产业升级护航。
(三)人才与资金保障。一是推荐10余名非遗传承人参与国家、市级研修班,覆盖木洞山歌、陶瓷修复技艺等领域;与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打造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探索人才培养路径。二是完成非遗资金项目库申报,积极争取国家级、市级非遗项目资金,支持木洞山歌等非遗项目参加展演活动。三是完成国家级传承人补助经费自查,规范资金使用。
三、下一步打算
(一)深化资源整合与品牌联动。推动木洞山歌、接龙吹打等非遗项目品牌联动,依托“巴县老院子”品牌,在彭氏民居、朱家大院等大院内开展非遗展演、研学体验等活动,助力老院子活化利用。深入挖掘红色精神内涵与传统文化价值,以“红色传承+文化体验”为核心,串联南温泉、丰盛古镇等核心文旅地标,精心打造沉浸式“特色非遗文旅专线”。同步策划并推出非遗手作、民俗展演等特色活动,丰富游客体验维度;后续将持续完善餐饮、住宿、研学等配套业态,构建全链条文旅服务体系。
(二)推进产业升级与数字化转型。持续培育示范非遗工坊;深化景区数字化,扩大智能语音讲解覆盖范围。联合高校开发特色非遗课程、数字藏品。依托“巴南非遗进校园”等活动积累的资源,探索数字化教学素材转化,拓宽非遗传播渠道。
(三)强化人才与资金支持。积极与高校对接联系,商讨开设非遗管理、数字营销专业,定向培养复合型人才;聚焦文旅部、市文化旅游委专项资金,积极争取资金支持;推动非遗展演市场化,增加展演收入,夯实资金保障。
下一步,我委将持续围绕提案建议,细化工作举措,推动非遗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巴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感谢您对巴南区非遗工作的关注与支持,欢迎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附件:巴南区政协提案办理答复清单
重庆市巴南区文化和旅游委发展委员会
2025年8月27日
(联系人:林瑶,联系电话:18883154796)
附件
巴南区政协提案办理答复清单
提案号 |
第283号 |
提案提目 |
关于以非遗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 |||||||
主办单位 |
区文化旅游委 |
协办单位 |
无 | |||||||
办理沟通方式 |
文来文往 |
面商 |
电话或网络 |
座谈 |
调研 |
其它 | ||||
√ |
||||||||||
采纳落实情况 |
已采纳 |
计划采纳 |
能启发思路 |
未采纳,但通过沟通协商已达成共识 |
未采纳,通过协商也未达成共识 | |||||
(3)条 |
(3)条 |
()条 |
(0)条 |
(0)条 | ||||||
承办单位领导分析梳理研究提案情况 |
2025年8月26日于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梳理研究。 | |||||||||
办理提案前,相关工作的主要措施与成效 | ||||||||||
1.开展第七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工作,建立健全名录动态管理机制,及时更新和完善非遗项目及传承人信息库,确保非遗名录的科学性和代表性。2.推动非遗进校园,组织木洞山歌、圣灯山点茶技艺等区内十余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在国际生物城小学、重庆工程学院、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等十余所学校开展教学普及,在大江小学、李家沱幼儿园等学校开展迎新年非遗展演系列活动,加强了与学校的联系。3.加大非遗宣传普及,积极组织区内非遗代表性项目参加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川渝主场活动等市区级非遗展示展演活动15场,提升了区内非遗影响力,强化交流互鉴。4.强化青年传承人培养,推荐两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加重庆文化百人谈、推荐木洞山歌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秦秋月获2024“重庆非遗年度人物”入围奖等,鼓励非遗大师与青年结对授艺,壮大了非遗传承队伍。 | ||||||||||
办理提案的具体效果,或者办理计划 | ||||||||||
已采纳落实的提案中的意见建议 |
1.以资源整合为核心,整合非遗工坊、研学基地、主题民宿等功能结合“巴县老院子”品牌,对彭氏民居等文物建筑进行活化利用;2.以产业升级为重点,培育“数字+文化”新业态,推动非遗产业化升级。鼓励非遗传承人与高校合作,在南温泉智能讲解系统。3.以要素保障为支撑,强化“人才+资金”双驱动,完善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与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共建“巴南非遗学院”,开设非遗管理、数字营销等专科专业,定向培养复合型人才。 |
具体采纳落实情况及办理效果 |
1.推动木洞山歌、接龙吹打等非遗项目品牌联动,依托“巴县老院子”品牌,在彭氏民居、朱家大院等大院内开展非遗展演、研学体验等活动,如在彭氏民居内举办特色非遗活动,助力老院子活化利用;2.一是完成首批3家区级非遗工坊“一坊一档”梳理,鼓励巴南糖画等进商场定制VIP礼品,拓展商业场景。二是启动南温泉数字化改造,试点智能讲解,推动非遗体验数字化。三是与高校合作打造非遗进校园案例,储备人才资源;四是提炼打造木洞山歌剧,创新沉浸式实景演出体验,推动非遗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为产业升级护航。3.推荐10余名非遗传承人参与国家、市级研修班,覆盖木洞山歌、陶瓷修复技艺等领域;与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打造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探索人才培养路径。二是完成非遗资金项目库申报,积极争取国家级、市级非遗项目资金,支持木洞山歌等非遗项目参加展演活动。三是完成国家级传承人补助经费自查,规范资金使用。 | |||||||
未采纳,但通过沟通协商已达成共识的意见建议 |
无 |
未采纳原因 |
无 | |||||||
未采纳,通过沟通协商也未达成共识的意见建议 |
无 |
未采纳原因 |
无 | |||||||
提案对相关工作的其他方面助推成效,或需要说明的其他方面的情况(可另附页):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