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区全面推动紧密型区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医疗集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政策解读
近日,巴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巴南区全面推动紧密型区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医疗集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文件印发至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现就《实施方案》有关情况解读如下。
一、制定背景及政策依据
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一项重点工作,是推进健康中国和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有力抓手,是深化医改的一项重要举措。从政策演进看:2019年,国家启动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2020年1月,《重庆市区县域医共体“三通”建设工作方案》明确要在全市推动以“医通、人通、财通”为核心的医共体建设;2022年7月,重庆市巴南区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专项小组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巴南区医共体“三通”建设的实施意见》,通过推动资源下沉和人才改革,提升区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但仍存在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供给不足、医共体紧密程度不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与群众就近就“看得好病”的期望还有差距。
2023年以来,国家层面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加快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2024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全面推动紧密型区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渝府办发〔2024〕95号),标志着重庆医共体建设从“三通”建设阶段全面进入紧密型区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阶段。2024年底,巴南区结合自身实际,将《实施方案》列为重大行政决策事项清单,最终形成本次文件。
二、制定过程
《实施方案》严格遵循重大行政决策流程:先根据市级文件要求及区领导批示形成征求意见稿,随后征求各镇街、有关部门、医共体牵头单位、社会公众等意见,同步开展法律顾问审核、专家论证、健康影响评估、风险评估、公平竞争、合法性审核及区委法律顾问等多环节审查,经区第十九届人民政府第12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报区委同意后正式印发。
三、专有名词解释
医共体“三通”:指“医通、人通、财通”,是重庆早期推进医共体建设的核心内容,分别对应共享医疗资源、改革人事管理、强化资产管理。
紧密型区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医疗集团):以两家三级医院为龙头,其他区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成员,通过统一管理、资源整合,实现医疗服务连续化、同质化的组织模式,核心是解决群众“就近看得好病”问题。
“675”医共体建设框架:“6”指组织、人事、财务、业务、绩效、后勤管理“六统一”;“7”指“七大智慧平台”(3大医疗、2大应急、2大管理平台);“5”指五大共享中心(医学影像、检验、心电、病理诊断、消毒供应)。
市聘县用:由市级医院招聘医务人员,派驻到区县医疗机构工作,助力基层医疗能力提升的人才帮扶机制。
“县聘乡用”“乡聘村用”:分别指区级医院招聘的人员派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1年以上的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参照临聘人员管理招聘人员派驻村卫生室的人才下沉模式。
医保基金总额付费:医保局按一定周期(如年度)向医共体打包支付医保基金总额,结余部分由医共体自主分配,激励其控费提效。
两个允许:指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是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的薪酬政策。
四、总体框架和特点
《实施方案》从5个方面提出13条重点任务,对紧密型区域医共体的总体要求、构建服务体系、健全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完善支持政策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核心构建“675”医共体建设框架:通过“六统一”实现高效管理、“七大智慧平台”提升服务便捷性、“五大共享中心”促进资源集约利用,推动区域内构建医疗卫生体系和整合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提升服务能力,确保医共体建设行稳致远。
五、提出要求和目标
2025年底,力争基本建成人财物统一管理、权责清晰、运行高效、分工协作、服务连续、信息共享的区域医共体,鼓励符合条件的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加入。到2027年底,分级诊疗体系基本建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群众就近就医获得感明显增强。
六、创新与亮点
“2+N”医共体组建模式:以由市七院、区人民医院两家三级医院牵头,其他区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为成员组成2个区域医共体。同时,下设两个医疗卫生次中心和一个中医紧密型医共体(由区域医共体牵头单位委托区中医院选定3−5个基层单位),持续强化区域中医药联盟,发挥区中医院中医药服务龙头带动作用。
双向协作强化:向上对接市属医院,通过人员培训、专科共建、临床带教、远程协同、科研和项目协作等方式,提升区域医共体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开展区人民医院“组团式”帮扶城口县、区级医院与丰都县结对交流等工作;向下选派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专家开展“潮汐式”医疗援助(如圣灯山景区),实现资源“上下贯通”。
基层服务全覆盖:对临近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人口低于800人的行政村,以及短期内招不到合格乡村医生的行政村,通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期巡诊、派驻人员以及邻村共建等方式,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城市社区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网格,提供“公卫+医疗+康复+医养结合”一站式主动健康服务。
“六统一”管理深化:在人事管理中明确拓展“县聘乡用”人员专业范围至药学、护理、医技等;乡村医生执业(助理)医师(含乡村全科)占比达45%;建立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双聘任”“双流动”制度,促进医防结合能力提升。财务管理中整合财政补助的运行、建设等资金,设立医疗卫生单位发展“资金池”和医共体技术服务协作“资金池”,统筹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探索在接龙镇中心卫生院医疗卫生次中心设置财务核算中心,对成员单位单独设账、集中核算。业务管理中推进区域内慢性病上下级用药衔接,实现用药目录统一、电子处方流转,解决基层用药问题。
智慧医疗便民化:“七大智慧平台”精准聚焦群众的就医难点、堵点问题:建立区域远程医疗服务,实现远程会诊(及时门诊)、双向转诊等功能;建成4家互联网医院,实现网上预约挂号、慢病复诊等服务;医护调度平台应用,提供医护上门及巡诊等多元化医疗服务。“社会·渝悦·疫智防控”和“市120调度平台”应用,提升应急响应速度。“一人一码一档”应用,实现本地与市级业务管理系统信息互通,让居民随时查询电子健康档案。
七、案例说明
例如:政策如何解决基层看病难题?
家住巴南区某村的王大爷今年72岁,患高血压多年,村卫生室因服务人口不足800人,未设固定乡村医生。根据《实施方案》“基层服务全覆盖”要求,镇中心卫生院每周安排医生到村卫生室开展坐诊(不少于5天)或不定期巡诊服务,王大爷在家门口就能测血压、买降压药。一次王大爷血压突然升高,家人通过“区域医疗数智健共体”平台预约了区人民医院的远程会诊,医生在线调整用药方案;后续王大爷行动不便,家人又通过“医护调度平台”申请了上门换药服务,护士定期上门护理。
同时,区人民医院专家每月到圣灯山景区开展“潮汐式”坐诊服务,王大爷孙子在景区游玩时突然发烧,直接在景区医疗点接受了专家诊疗,无需往返城区。这一系列服务,正是医共体“资源下沉、智慧赋能、就近服务”的生动体现。
八、政策问答
问:加入医共体后,基层医院能开的药会更多吗?
答:会。《实施方案》明确 “推进区域内慢性病上下级用药衔接,实现用药目录统一、电子处方流转”,基层医院将逐步与区级医院共享用药目录,居民在乡镇卫生院也能开到以前只有大医院才有的慢性病、常见病药物。
问:民营医院可以参与医共体吗?
答:可以。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自愿加入医共体,与公立医院共享资源、协同服务,共同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
问:“一人一码一档”怎么用?居民能查到哪些信息?
答:居民可通过微信、支付宝等程序,搜索“渝康健”应用申领电子健康卡,通过健康服务“社会·渝悦·健康一生”即可查询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含体检报告、病史)、医疗服务记录(门诊/住院信息)、用药记录等,方便自我健康管理和跨院就医。
问:乡村医生的待遇有保障吗?
答:有。通过“乡聘村用”改革,由乡镇卫生院采用余编招录或编外聘用方式,招聘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人员到村卫生室工作招聘乡村医生,参照临聘人员纳入绩效工资管理;同时落实“两个允许”,绩效向基层倾斜;落实大学生乡村医生计划,鼓励乡镇卫生院利用余编招录应届医学专业高校毕业生从事乡村医生工作,稳定乡村医生队伍。
问:医共体建设后,医保报销比例会变吗?
答:报销比例按市级统一政策执行,但报销更便捷。医保基金实行“总额付费、结余留用”,激励医共体控制成本;同时互联网诊疗、远程会诊等服务纳入医保支付,居民在家看病也能报销。
通过以上措施,巴南区将逐步构建“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格局,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