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

下载文字版 下载图片版 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巴南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方案

(2019—2022年)的通知

巴南府办发〔2019〕132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巴南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方案(2019—2022年)》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9年11月14日       

 

巴南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方案

(2019—2022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我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让大数据智能化更好地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根据《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国发〔2015〕50号)、《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35号)、《重庆市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8—2020年)》(渝委发〔2018〕13号)和《重庆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方案(2019-2022年)》(渝府办发〔2019〕66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化落实国家大数据战略,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以增强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根本目的,以加大创新力度作为强大动能,以推动大数据智能化应用为核心,以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标准规范为重要支撑,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提升民生服务便捷化、社会治理精准化、政府决策科学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生态环境宜居化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智能引擎。

(二)建设原则

坚持统筹协调。按照全区“一盘棋”的要求,强化全区新型智慧城市基础性、枢纽性、集约性建设,统筹兼顾各领域、各系统、各单位建设重点,推动形成结构清晰、体系完备、标准统一、贴近需求、操作性强的新型智慧城市架构体系,促进系统大集成、数据大融合、业务大协同、社会大合作。

坚持创新引领。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城市的成功经验,凝聚各方智慧和资源,充分发挥大数据智能化在服务创新、治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投融资机制创新,激发全社会参与新型智慧城市积极性。

坚持惠民为本。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社会各方最关心最现实的重点难点问题,充分应用大数据智能化手段提供多样化服务,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切实让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惠及全社会。

坚持融合共享。着力推进跨部门、跨领域的业务流程重组优化和机制创新,注重推动感知设施、基础平台的集约共建、互联互通,推进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整合共享,促进“设施共连、平台共用、数据共享、应用协同”。

坚持安全可控。完善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强化要害信息系统和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确保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的自主、安全、可控。健全网络和信息化安全标准体系,形成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安全发展良好格局。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三个作用”重点发展乡村振兴、国际陆海新通道建设、绿色生态创新城市三大板块;聚焦实现数据“民用、政用、商用”三大价值,构建数据中心、城市大脑、物流大数据谷、智创基地组成的“一心一脑一谷一基地”四大核心;以数据、算力、算法三个层面为基石,构建与物理城市同生共存、虚实交互的数字孪生城市。到2022年,在民生服务、城市治理、政府管理、产业融合、生态宜居等领域的大数据智能化升级取得重点突破,大数据“聚通用”发展水平大幅跃升,实现民生幸福便捷、社会平安和谐、城市绿色宜居、产业创新发展,将巴南建设成重庆最具活力、最有特色的“数智”创新示范区,城乡统筹融合发展的智慧社会样板,以新型智慧城市融合创新动力带动巴南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智慧生活全民共享。基于大数据的医疗、教育、养老、社保、就业、社区等智慧民生服务取得实质性突破,一站式服务门户网站、统一APP、统一热线等惠民应用不断完善,市民和企业通过移动终端等方式即可零距离享受高品质服务,社会公共服务资源不断向基层延伸,城乡一体的普惠民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城市治理全网覆盖。建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多业务叠加、以网格化为基础的城市综合治理体系,重点公共区域视频联网率达到100%,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交通管控效率、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和市民出行服务体验大幅提升,灾害预警、应急指挥调度、城市协同治理水平显著提高,城市智能中枢全面支撑优化城市治理与决策部署。

——政务协同全域通办。政务数据资源跨部门共享水平显著提升,基于大数据驱动的智能机关应用全面实现政务服务和政务运行管理模式创新。“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完善,政务系统全面整合上云,政务服务网上统一入口率达到100%,“渝快办”政务服务平台全面推广,实现“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社会信用信息全面覆盖企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互联网+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实现城市“规建管”一体化统筹。

——生态宜居全域美丽。以立体感知、智能监测、在线防控等为核心的智慧环保、智慧水务、智慧能源等全面发展,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能力和生态资源要素管理效率大幅提升,生态环境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充分保护,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协调发展。

——产业提质全面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与传统产业实现深度融合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数字化水平显著增强,智能制造领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应用,智慧文旅、智慧口岸物流等服务业持续壮大,智慧招商体系支撑招商引资取得积极成效,建成区域示范智慧园区。

——基础设施全域互联。高速泛在的“光网•无线城市”全面建成,4G网络实现深度覆盖,5G网络实现规模化商用部署,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高速通信网、电子政务网、物联网等基础网络传输体系和城市部件数字化标识体系。依托数字重庆云平台建成巴南云,各部门业务系统遵循统一架构实现上云部署,建设全市同城双活数据中心,推动信息数据智能平台、城市物联网平台等新型赋能设施对外提供服务,依托大数据资源中心实现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效能大幅提升。

围绕民生服务、城市治理、政府管理、产业融合、生态宜居和基础设施等六大领域设立24项核心指标,并分别提出近期(2020年)和远期(2022年)的量化目标。

表1:巴南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指标

序号

领域

核心指标

2020年

2022年

指标属性

1

民生服务

社区医院及一级以上医疗机构电子病历普及率(%)

95

100

预期性

2

智慧医院建成数量(个)

1

2

预期性

3

智慧校园建成数量(个)

4

15

预期性

4

智慧社区信息系统覆盖率(%)

50

80

预期性

5

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社保自助服务开通率(%)

80

100

预期性

6

公共汽电车来车信息实时预报率(%)

85

100

预期性

7

城市治理

城市重点公共区域高清视频监控覆盖率(%)

95

100

预期性

8

城市重点公共区域视频联网率(%)

95

100

预期性

9

数字化城管覆盖率(%)

95

100

预期性

10

政府管理

政务服务网上统一入口率(%)

80

100

预期性

11

电子证照使用率(%)

80

95

预期性

12

公共信息资源社会开放率(%)

50

95

预期性

13

信息资源部门间共享率(%)

85

100

预期性

14

产业融合

农业智能化示范点累计建设数量(个)

3

5

预期性

15

数字车间累计建设数量(个)

10

12

预期性

16

智慧园区累计建设数量(个)

2

3

预期性

17

智慧景区累计建设数量(个)

1

1

预期性

18

智慧工地累计建设数量(个)

50

130

预期性

19

生态宜居

空气质量自动监控点位数量(个)

6

6

预期性

20

重点用能单位在线监测率(%)

80

100

预期性

21

基础设施

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

95

100

预期性

22

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

95

100

预期性

23

宽带用户平均接入速率(Mbps)

50

200

预期性

24

IPv6用户在互联网用户中的占比(%)

50

60

预期性

二、架构设计

(一)总体架构

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聚焦大数据智能化创新深度发力,对标全市“135”总体架构,与全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协同联动,全力承接市级重点工程在我区落地见效,着力发展巴南特色的智能化创新应用,构建与物理城市同生共存、虚实交互的数字孪生城市,建设重庆最具活力、特色的“数智”创新示范区,开启全域感知、互联协同、数字运营、智能决策、运转高效的智慧城市发展新图景。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图1巴南区新型智慧城市总体架构

“1”即一个智能中枢,由基于数字重庆云平台的巴南云、大数据资源中心和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平台组成,并谋划区域性城市大脑以及全市同城双活数据中心,为全区乃至全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注入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动力。通过“一云一中心一平台”,支撑全区政务信息系统集约上云,加速数据资源“聚通用”,赋能各领域业务应用,为政府打造智能高效的运行管理平台,为市民提供便捷统一的生活服务门户。

“3”即三大支撑体系,包括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标准评估体系和网络安全体系,支撑智慧城市高效有序的建设运行。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包括全域覆盖的感知识别设施、高速泛在的网络传输设施和先进集约的计算存储设施,以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和5G等新型基础设施为重点,夯实智慧城市建设基础。标准评估体系包括覆盖智慧城市建设各领域的标准规范和评价指标,保证智慧城市各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互操作,促进智慧城市建设高效推进。网络安全体系与智能化应用同步规划、建设和运行,全方位开展网络安全技术防护、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和数据资源安全防护,为智慧城市建设运行保驾护航。

“5”即五类智能化创新应用,面向民生服务、城市治理、政府管理、产业融合和生态宜居等五大板块,全面提升大数据智能化应用水平。围绕我区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需求,面向民生服务、城市治理、政府管理、产业融合和生态宜居五大应用领域,充分依托一个智能中枢和三大支撑体系,全面推进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建设,着力发展乡村振兴、国际陆海新通道建设、绿色生态创新城市三大板块,加快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形成“三融”(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五跨”(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体系。

智能中枢是“135”总体架构的核心枢纽。其中,巴南云依托数字重庆云平台建设,统一提供云计算、云存储、云管理、云安全等云服务,支撑我区政务信息系统部署,形成共享、共用、共连的“一云承载”服务体系。建设巴南大数据资源中心,完善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系统,对接全市统一的自然人、法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电子证照等基础数据库,围绕应用建设主题数据库,根据部门责任清单建设部门政务数据资源池,形成“共享系统+四大基础库+N个主题库+N个部门政务数据资源池”的数据资源汇聚架构。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平台,支撑我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服务以及身份认证、电子证照、社会信用、时空信息大数据等业务协同服务,基于数字孪生理念打造与物理世界虚拟映射、同步运行的智慧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实现城市运行的全景展现、仿真预测、指挥调度和决策优化,为市民提供一站式门户网站。

图2智能中枢架构

(二)数据架构

以政务数据资源统筹管理、集约建设、共享利用为目标,以巴南区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系统为核心,形成巴南区新型智慧城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体系架构。巴南区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系统向上与重庆市政务数据共享系统对接,横向归集各区级部门可共享的政务数据资源,整合形成应用主题数据库(包括行政审批、社会治理、城市管理、交通管理等),构建“国家-重庆市-巴南区”三级共享交换网络。

图3巴南区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体系架构

巴南区数据治理架构。巴南区各部门要对本部门内政务数据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并按照全区统一的规范要求编制形成本部门政务数据资源目录清单,同时提出需其他部门提供的政务数据资源需求清单。区大数据发展局对区级各部门报送的政务数据资源目录和需求清单进行审核后,汇总形成本区政务数据资源目录,并依据职能职责分解形成各部门的政务数据资源责任清单。各部门根据政务数据资源责任清单,明确本部门政务数据资源应共享类型和范围,并按照全区统一的标准规范对原始数据进行筛选、清洗、治理,形成可共享交换的部门政务数据资源池(即部门共享库)。全区相关部门在市级基础数据库基础上,以应用为导向建设若干主题数据库。

图4巴南区数据治理架构(横向)

巴南区数据归集流程架构。对于国家部委或市级部门统建垂管的现有业务系统产生的数据,由巴南相关部门通过电子政务外网或业务专网向上进行汇聚,在市级或国家部门归集。对于区级自建系统产生的业务数据,由巴南各部门按照全市统一的标准规范对原始数据进行筛选、清洗、治理,形成可共享交换的部门政务数据资源池,由巴南大数据发展局依托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系统进行数据汇聚形成应用主题数据库,并通过“市—区”共享交换通道实现向上归集和定期同步更新。

图5巴南区数据归集流程架构(纵向)

(三)实施架构

遵循全区“一盘棋”的原则,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根据智能中枢、支撑体系和业务应用各部分定位和特点,采取不同模式分类推进建设实施。

数字重庆云平台“一云承载,全市共用”。基于数字重庆云平台部署巴南云,面向全区业务应用提供“一云承载”的服务体系。区级部门新建非涉密信息系统须依托巴南云建设,原则上区级部门已建非涉密信息系统均应逐步迁移至数字巴南云。

巴南大数据资源中心“分级共享,统一开放”。建设区级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系统,与市级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系统互联互通,除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党中央、国务院政策文件明确规定不共享的,其他政务信息系统一律接入共享系统。区级部门按要求形成可在全区层面共享交换的部门政务数据资源池,并以应用为导向,建设特色主题数据库,依托全市统建的政务数据资源开放系统,实现政务数据的统一开放。

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平台“统一门户、统一支撑”。建设面向全区的智慧城市运行管理平台,与市级平台实现协同联动。推广应用市级城市统一APP、网站和热线,各部门类业务应用接入城市统一APP和网站,原则上各类非紧急政务服务热线、网络问政咨询类应用整合进入城市统一热线。根据实际,按需建设相关支撑系统和平台提供服务。

业务应用“一数一源,减少孤岛”。各行业部门应依托全市自然人基础数据库、法人基础数据库、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库建设信息系统,业务办理产生的涉及自然人、法人、地理空间相关结果数据须归集至自然人基础数据库、法人基础数据库、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库。各行业部门负责内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在部门统一的数据平台上推动政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部署。

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体系“绿色集约,设施共连”。计算存储设施方面,充分利用全区政务数据中心,争取打造同城双活数据中心。针对视频数据等非结构数据存储和计算需求,在应指工程数据中心基础上按需扩建。网络传输设施方面,充分利用全区电子政务网络,原则上各部门不得新建业务专网,已建专网逐步向电子政务网络整合。感知识别设施方面,依托“雪亮工程”和城市物联网平台,推进视频监控和传感器等设施的共建共享,各部门不得在同一区域重复部署感知识别设施。

网络安全体系“底线思维,共防共护”。坚持信息化与网络安全同步推进,落实网络安全相关管理规章制度,树立网络安全意识,落实好主体责任。面向智慧城市建设各领域,与市级协同推进网络安全技术防护、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和数据资源安全防护等系统平台建设。

标准评估体系“落实标准,科学评价”。贯彻落实全市统一的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指导我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各领域、各环节按标准推进建设。

图6巴南区新型智慧城市实施架构

三、打造一个城市智能中枢

加快部署基于数字重庆云平台的巴南云、巴南大数据资源中心和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平台,形成“一云承载”服务体系,推进数据“聚通用”,强化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基础支撑,形成“上云治数综合服务”的智能中枢。

(一)巴南云

基于数字重庆云平台部署巴南云,依托巴南云加快政务信息系统上云,有效打破信息孤岛,形成共享共用共连的云服务体系。

1.“一云承载”服务体系

按照集约建设、统筹部署的原则,基于数字重庆云平台建设巴南云,实现全市“一朵大云”部署。构建开放可扩展的云平台架构,面向未来智慧城市各领域大数据量、高并发、快速响应的业务承载需求,提供弹性扩容、平滑升级能力,强化云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根据本地自身业务需求,基于巴南云开发建设面向城市治理、政府管理、民生服务、生态宜居、产业融合等领域的业务应用,推动各部门数据资源汇聚整合和业务协同应用。

专栏1:“一云承载”服务体系重点工程

巴南云部署。对全区各部门业务应用需求进行总评估,依托数字重庆云平台,实现网络、计算、存储资源动态分配,提供弹性计算、负载均衡、动态迁移、按需供给、自动化部署和网络安全防护等服务,面向各部门上云需求建立统一服务入口。2020年,初步完成巴南云部署。(牵头单位:区大数据发展局)

2.政务信息系统上云

按照“上云为原则、不上云为例外”的要求,梳理全区各部门可依托数字重庆云平台部署的非涉密政务信息系统,形成系统上云目录。归并整合各部门自建规模小、运行成本高、支撑能力弱的机房和小型数据中心,强力推进各部门非涉密政务信息系统向数字重庆云平台迁移,推动新建政务信息系统“云上部署”,依托城市云平台高效承载各类政务信息系统和业务数据,实现上下联动、数据汇聚和业务协同。建立数据采集、存储及维护机制,推动各部门全量原始业务数据在部门内部进行归集整合,依托数字重庆云平台推进巴南各部门多元数据集中汇聚、统筹调度、协同管理,实现物理集中、逻辑隔离、云数联动。

专栏2:政务信息系统上云重点工程

政务信息系统上云。统筹梳理巴南各部门信息系统,建立可云上部署的非涉密政务信息系统目录。分批有序组织各部门开展信息系统云上部署和业务迁移工作,实施软硬件改造和数据迁移,原则上不再批准非涉密政务信息系统独立部署,无特殊需要或上级无明确规定的,不安排机房建设和改造项目,不得分散配备机房设备、主机服务器、存储系统等基础软硬件设施。2020年,各部门基本完成政务信息系统“上云”工作。(牵头单位:区大数据发展局)

(二)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

加快推进巴南大数据资源中心建设,建立政务数据资源目录管理系统、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系统,进一步加强全区数据治理,完善主题数据库建设,推动政务数据资源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共享交换和合理利用,激活政务数据资源潜力。

1.数据资源治理

严格执行全市政务数据治理标准规范,明确政务数据资源定义、范围、采集存储方式、筛选标准、清洗规则等内容。根据全市统一的部门政务数据资源池建设标准规范,按照“谁生产、谁治理”“谁提供、谁负责”的原则,推动各部门按规范开展政务数据资源的梳理及关联整合,对自身原始业务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形成符合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要求的部门政务数据资源池,并负责定期更新维护。加强对各部门共享数据的归集整合和统筹管理,建立跨部门的数据质量纠错反馈机制,按照“一数一源”的原则,对各部门共享的政务数据资源进行规范性检查、前后一致性比对、综合校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完备性,推动政务数据资源安全有序共享和高质量开放利用。

专栏3:数据资源治理重点工程

部门政务数据资源池建设。依托数字重庆云平台规划部署部门政务数据资源池建设所需的存储和计算资源,以满足部门内部数据整合应用及全市跨部门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需求为目标,加快各部门政务数据资源池建设。2020年,各部门按照统一标准要求,基本完成部门政务数据资源池建设。(牵头单位:区级各部门)

2.数据共享交换

在现有平台底层架构基础上,按照相关标准对区级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优化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机制,建立依职能按需共享业务模式,强化数据采集分发管理等功能,推动横向各部门政务数据资源的共享交换和纵向市、区两级政务数据资源的双向流动。加快推动区级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系统与市级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系统对接,实现国家、市、区三级架构互联互通。按照全市统一的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规则与流程,各部门根据权责界定本部门政务数据资源的生产责任和使用权限,明确划分政务数据资源可共享类型及范围、不可共享类型及说明、需求类型等内容,确保各部门政务数据资源合理有序共享。建立政务数据资源共享考核评估机制,定期对各部门政务数据资源共享情况进行考核评估,评估结果与部门年度信息化项目建设资金审批挂钩,以评促建,形成预算动态调整和约束联动机制。

专栏4:数据共享交换重点工程

区级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系统升级改造。升级优化区级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系统,并与市级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推进依职能按需共享业务模式,升级完善数据交换管理功能,增加数据治理功能。2020年,持续优化数据采集分发管理、数据质量审核管理等功能,实现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系统整体升级。(牵头单位:区大数据发展局)

3.数据资源汇聚

以各部门业务数据和行业应用数据为基础,以提升各部门行业管理服务水平为目标,分阶段推动重点主题数据库建设,探索基于大数据的跨部门、跨领域融合创新业务,不断提升智慧应用发展成效。根据各部门业务发展需求,推动公共服务机构、互联网、运营商等社会数据资源汇聚整合,对基础数据库和主题数据库形成有效补充,满足自身业务应用创新和个性化发展需求。

专栏5:数据资源汇聚重点工程

主题数据库建设。基于全市统一的基础数据库,面向社会治理、自然资源、城市管理、交通管理、物联感知、脱贫攻坚、信用信息、生态环境、卫生健康、社会保障、公共安全、招商引资、企业融资等领域,明确业务牵头部门,依托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系统汇聚整合其他业务部门关联数据,逐步建设若干个主题数据库,各数源部门按照“一数一源”的原则开展多元校对和数据更新,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2021年,建成社会治理、城市管理、交通管理、物联感知、信用信息、生态环境、卫生健康、社会保障、公共安全、招商引资、企业融资等主题数据库,为开展多部门联审联办和协同应用提供数据支撑。(牵头单位:区级各部门)

(三)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平台

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共性技术支撑,集约建设各类业务协同支撑系统,基于数字孪生理念打造智慧城市运行管理平台,统筹市民生活服务门户,形成服务政府、市民和企业各类主体,支撑各领域业务应用的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平台。

1.智慧城市运行管理平台

依托规划展览大厅建设巴南区新型智慧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实体大厅,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部署完善信息化设备体系。基于数字孪生理念,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数据为基本要素,运用城市信息模型技术,在数字空间构建与物理世界一一映射、同步运行的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全面实时监测全区运行状态,对接各部门业务应用,实现城市运行全景展现、仿真预测、指挥调度和决策优化。建立城市运行关键指标体系,利用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全面呈现城市运行综合态势,感知城市运行风险和发展趋势,并对经济、民生、安全、交通、公用事业等重点领域实现分模块展现,形成巴南“城市仪表盘”。推进各类政务服务信息汇总统计分析,展示总体态势、运行情况、办公提醒和领域专题信息,打造“管理驾驶舱”。

专栏6:智慧城市运行管理平台重点工程

智慧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实体大厅。依托规划展览大厅建设物理实体大厅,集约部署和共享使用展示大屏、专席坐席、视频系统、会商系统、呼叫中心等软硬件设备。2020年,实体大厅基本建设完成,具备支撑城市运行状态展示、综合管理和指挥决策等能力。(牵头单位:区大数据发展局)

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对接各类业务应用系统,实现对经济、环境、城建、能源、交通、社会等领域运行态势实时量化分析、预判预警和直观呈现,持续加载城市交通、建筑物、基础设施、人等全要素的全量运行数据,建设城市信息模型(CIM),构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映射关系,形成从城市规划到建设、从地下到地上、从时间到空间虚实交互的数字孪生城市,推动现实城市、数字城市紧密协同,形成集全景展现、仿真预测、指挥调度、决策优化等于一体的大平台。2020年,平台基本建设完成,依托实体大厅投入使用,有效提升城市综合运行管理水平。(牵头单位:区大数据发展局)

2.市民生活服务门户

聚合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政务服务信息和便民公共服务信息,依托PC端形成民生服务的统一窗口。推进区政府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建设和管理,丰富各类服务模块,加大重大信息发布和宣传力度。整合全区各类服务信息,按照统一技术标准和发布规范,统一接入到全市统一城市APP,让市民从PC端和移动端享受个性化和便捷化信息服务。加快推进各级各类市民服务热线整合,加强智能客服应用,打造基于人工智能的“12345”综合服务热线平台,实现“一号对外、集中受理、分类处置、统一协调、各方联动”。

专栏7:市民生活服务门户重点工程

一站式门户网站。按照国家统一规范,推进区政府网站建设升级。基于统一身份认证体系和信息资源库,建立面向企业、群众的服务门户网站和个性化主页,提供政务公开、政策解读、办事服务和问政咨询等功能,打造整体联动、惠民高效的网上政府。2020年,按照国家统一规范,推进区级政务网站集约化建设,实现政务服务一站式服务。(牵头单位:区政府办公室)

四、发展五大智能创新应用

围绕民生服务、城市治理、政府管理、产业融合和生态宜居发展需求,一手抓与市级重点项目无缝衔接,按照市级牵头部门要求承接市级重点应用项目,确保市级重点应用项目在我区落地,一手抓特色应用项目,结合巴南实际,打造各类“数智”创新试点示范,建设“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和“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创新应用,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各领域大数据智能化发展水平。

(一)智慧民生服务应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便民惠民、开放共享、高效协同为原则,围绕医疗、教育、社区、就业社保服务等民生领域“痛点”“堵点”“难点”问题,打造以智慧医疗、“数智”健康为代表的“数智”创新惠民示范项目,以大数据智能化优化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着力构建公平高效的智慧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推进优质智慧教育服务普惠发展,打造覆盖城乡的智慧社保服务体系,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社区服务与养老体系,更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1.智慧医疗

构建以人为中心,横跨医疗、人口、健康体系,覆盖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保障、综合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全生命周期医疗健康服务管理新体系。规范全民健康信息智能网络建设和管理,构建纵向上联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延伸各级各类卫生健康单位的统一全民健康信息智能网络体系。按照“一数一源、多元采集、共享校验、及时更新”的建设原则,完善人口家庭、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信息数据库,构建全区统一的基础资源数据库。以生物识别、认知计算、AI影像分析、区块链追溯、预测分析和辅助医疗决策等为基础支撑,开展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临床辅助诊断、跟踪监测、健康管理、科研支撑和决策支持等服务。探索区域医疗服务行为监管应用建设,逐步在医院推行医疗卫生服务全流程智能监控系统应用,构建高效的行业综合监督管理体系。

专栏8:智慧医疗重点工程

巴南区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推动政府健康医疗数据资源集聚整合,加强与社会公共健康医疗数据交换共享、融合应用,打造数据资源管理、数据标签、数据服务总线等系列数据服务,增强区域健康医疗数据传输、存储和处理能力,为卫生健康各项管理服务、信息交换和业务协同提供基础环境和重要支撑,实现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生态体系的全面发展。2021年,建成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牵头单位:区卫生健康委)

全民健康智能管理服务平台。建设覆盖全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城乡居民的全民健康智能管理服务系统,主要包括妇幼保健信息、规划免疫信息、分级诊疗协同、医改监测数据等子系统,开展药品集中采购监管、流行疾病预测控制、医疗资源调度等智能化管理,提供网上挂号、医疗APP、医疗微信、远程医疗等服务,探索建立互联网在线医疗服务新模式。2021年,建成全民健康智能管理服务平台。(牵头单位:区卫生健康委)

“智慧医院”示范工程。在全区二级及以上医院推广“智慧医院”示范建设。按照“智慧医院”评价标准体系,指导医院示范建设和效果评价。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患者提供随时随地的自助服务,实现检查、诊断、会诊、治疗、手术、医嘱、病历、出院等全医疗过程的便利化;利用物联网、认知计算等技术,对医护人员、药品材料、设备器械和车辆设施等进行标识感知,实现医院信息的智能识别、自动采集及处理,推动患者智能导医、医生自动分诊、药品自动分送、设备自动分检、影像自动识别和病理自动分型等系列智能化应用;运用人机协同的手术机器人、智能诊疗助手、柔性生理监测等先进技术,实现临床辅助决策及管理辅助决策,实施精准医疗。2021年,完成智慧医院示范建设。(牵头单位:区卫生健康委)

公共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全区妇幼保健信息化互连互通;进一步完善家医签约服务系统;整合预防接种系统、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等,实现与公卫信息系统的互连互通;实现中联公卫系统与大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信息互通。2021年,建成公共卫生信息化平台。(牵头单位:区卫生健康委)

2.智慧教育

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服务体系改革,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教育现代化目标相适应的智慧教育服务体系,实现教育服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构建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有机衔接、智能灵活、开放共享的校园环境。扩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供给,建立健全智慧教育优质资源供给体系。利用网络联校、网络课堂、名师课堂、远程同步智能课堂等方式,向偏远地区、薄弱学校精准推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缩小区域和校际教育差距。推动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深度融合,促进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学习方式、学习评价创新,实现教学模式转变。推进各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按照全区数据资源共享应用有关要求和教育信息系统建设有关标准,汇聚融通教育领域大数据资源,依法依规推动教育领域与其他公共服务领域数据交换共享,以大数据带动教育治理科学化,构建形成运作科学、协同精细、响应及时、流程优化的智慧教育管理服务体系。

专栏9:智慧教育重点工程

巴南区智慧教育大数据平台。按照智慧城市架构设计要求,集约化搭建智慧教育平台,推动全区教育信息系统数据、用户、应用、业务和服务集成,实现国家、市级、区县、学校等四级教育管理信息数据汇聚融通。依托教师、学生、资产等核心管理数据库、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服务门户及综合业务支撑平台,建设融通教育管理数据和跨部门(区域)业务数据的教育大数据管理系统,开展教育态势感知、校园环境监控、教学质量监测、学校创新能力评测、教师教学特征分析、学生学情诊断、教育精准扶贫等数据分析,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提供决策支撑。2021年,智慧教育大数据平台初步建成。2022年,智慧教育大数据平台实现全面普及应用。(牵头单位:区教委)

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构建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有机衔接、智能灵活、开放共享的校园环境。运用物联网、虚拟现实、人脸识别等技术,建设智慧教室、智慧实验室、虚拟仿真实训室等智能教学应用场景,为智能化条件下教学模式创新提供有力保障。运用智能感知技术,创建多维度校园智能感知系统,对师生学习场景、工作情景实现实时感知和智能识别,为师生提供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推送服务。加强校园安全智能监控系统建设,提升校园安全工作智能化水平。加强师生智能化教学终端推广应用。实施“宽带网络校校通”,扩大校园无线网络覆盖范围。2020年,“宽带网络校校通”建成率达到100%,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率达到100%。2022年,互动式多媒体教学设备占比达到60%。(牵头单位:区教委)

3.智慧社区

加快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慧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为市民提供政务服务、公共服务、便民服务、物业服务、养老服务等多种服务,提升社区民生幸福感,提高社区治理能力,增强社区信息化水平。推进社区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对现有网格的划分、功能、力量、职责等进行优化集约,跨系统、跨部门、跨地域地实现就业、社保、救助、医疗、法律、居民办事等各类公共民生服务,依托统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各项社区服务和管理功能综合集成,实现“一个平台,多个出口”。推动各部门的公共服务通过信息化方式向社区延伸,鼓励各类生活服务的模式创新和应用集成,加快面向社区服务的线上线下(O2O)互动应用推广。推动标准化、规范化智慧小区建设,鼓励小区物业和有能力的社会企业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小区管理和服务能力。逐步推动小区智能安防、流动人员管理、停车服务、邮件快件存放等领域的智慧化应用,并与社区管理、基层治理相关平台实现对接和互动。建设面向社会需求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多元化投入,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与养老服务业深度结合,构建起以社区为依托,服务机构和社区义工为支撑的养老信息服务供应体系。

专栏10:智慧社区重点工程

智慧社区一体化管理服务平台。落实市级智慧一体化管理服务平台的推广和使用,整合人、房、物、地、事、组织等涉区信息资源,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与社区服务深度融合,实现社区服务智能化、精细化、人文化、社会化及全人群覆盖、全天候受理、一站式办理。(牵头单位:区民政局)

智慧养老大数据平台。整合共享户籍、医疗、社保等信息资源,促进养老服务公共信息资源向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开放。对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进行科学评估和评级,实现政府有效监管。集中发布日常生活服务、健康管理、紧急救援、精神慰藉、服务预约等养老服务项目,引导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开发适合老年人的智能化产品、健康监测可穿戴设备、健康养老移动应用服务,满足老年人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2020年,完成智慧养老大数据平台建设,推进智慧养老大数据平台应用。(牵头单位:区民政局)

巴南阳光民政数据平台。将全区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城乡孤儿、优抚对象、留守儿童、建档特殊困难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残疾人等对象信息导入数据平台,同时将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特困人员照料护理补贴、惠民济困保、死亡人员等救助数据在数据平台动态管理,与对象信息在线比对,加大监督管理力度,确保救助的准确性。(牵头单位:区民政局)

4.智慧就业社保

加快形成标准规范统一、城乡网络覆盖、信息互通共享,业务应用融合、公共服务创新、安全稳妥的智慧就业和智慧社保服务体系。建设就业创业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平台,部署就业创业智能化应用,为求职人员量身定制、精准匹配工作岗位,提供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的在线学习和技能培训课程,实现创新创业政策集合推送和智能匹配。加强就业大数据管理及运营,支撑政府服务创新,吸引创业企业、科技人才,助推新技术、新服务、新产业的孵化,推进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构建标准统一、流程规范、形式多样的社保服务窗口体系,实现“综合柜员制”“一站式”服务模式。运用多数据认证、对象访问控制、虚拟化数据存储等技术,推动社会保险制度对人员的精准覆盖和动态管理,支撑多类社会保障业务跨领域、跨地区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多形式、多渠道为参保人员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政策制定的前瞻性、基金监管的高效性和人社服务的精准性。推动社会保障卡智能化发展和多领域应用,打造以实体社保卡、电子社保卡为载体的线上线下融合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身份凭证、信息查询、事项办理、缴费和待遇领取、金融支付等应用,为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快捷、准确的服务。

专栏11:智慧社保重点工程

智能就业服务平台。在全区人力资源和企业用工两大数据库基础上,建设智能办事、智能招聘、智能创业、智能培训及智能决策展示等子平台,为区内外求职者、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线上线下智能招聘求职、智能培训创业及智能办事等服务,为管理机构提供业务经办与档案一体化、智能分析等服务。推动就业信息公开化、就业服务网络化、就业数据可视化、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科学评估。(牵头单位:区人力社保局)

智能社保服务平台。以实体社保卡、电子社保卡为载体,以公共平台为支撑,建设基层服务窗口、网上办事大厅、自助服务一体机、移动终端等多种服务渠道,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身份凭证、信息查询、事项办理、缴费和待遇领取、金融支付等应用,为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快捷、准确的服务。为参保人员提供便捷化服务,提高政策制定的前瞻性、基金监管的高效性和人社服务的精准性。(牵头单位:区人力社保局)

(二)智慧城市治理应用

树立“智能+”思维,以构建“全民共治”新格局为导向,聚焦综合治理一体化、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等重点,打造以智能交通、智慧城管为代表的“数智”创新城市提升示范项目,构建城市管理精准感知网,实施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提供无缝衔接的快速出行服务体验,全面推进平安城市建设,依托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高灾害预警、应急指挥调度、公共决策、协同治理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城市安全运行、社会安定有序。

1.智能交通

打造新一代智能交通服务体系,实现人、车、路、环境协同高效发展,大幅提升交通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全面增强市民出行的便捷性。基于4G/5G、IPv6、物联网(IoT)等技术,建设全面覆盖、泛在互联的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载装备运行状态感知体系,建成智慧交通感知网络,实现对人、车、船、路、场、环境等要素更加精确和全方位的感知,实现重点区域智能交通基础设施覆盖率超过95%。整合交通行业全时空、全要素信息,汇聚交通、公安、规划、城建、城市管理、旅游、口岸物流等部门的数据资源,加强跨部门交通数据的交换和共享。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多维度交通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全面及时掌握城市交通整体运行态势,有效调配和优化各类公共资源,实现时间维度的路权分配,改善路面交通及防止交通阻塞,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以交通感知能力为依托,整合各类运行监测和应急资源,根据交通态势预测和事件类型高效完成研判、指挥与处置的联动,增强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专栏12:智能交通重点工程

城市交通智能管理平台。构建交通大数据智能化指标体系,基于全量交通数据资源,实现基础交通参数、交通运行状态指标、交通综合评价指标等内容的实时计算。打造公安交通管理集成指挥、智能交通集成管控、交通管理信息服务“三大子平台”,开发交通信息采集、交通视频监控、交通事件监测管理、交通违法监测记录、交通信号控制、交通信息发布、通信网络、信息安全配套“八大系统”。2020年,完成综合交通运行日常监测系统、专题监测系统和综合交通运行违法行为监管系统,加速推进静态交通监测和预警工作。2021年,完成综合交通运行预测预警系统。(牵头单位:区公安分局)

综合交通大数据平台。配合市级部门打造交通领域主题数据库,整合建设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综合管理、出租汽车监管、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港口综合管理、智慧公路综合管养决策、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监管和质量监督系统工程、智慧公共交通运行监测分析、治超联网管理、公路基础设施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信息系统。2019年,优化交通云平台功能,完善应用系统支撑环境,通过数据共享交换,启动建设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监管和质量监督、治超联网等应用系统。2020年,优化完善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综合管理、出租汽车监管、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智慧公路综合管养决策等功能;初步形成统一的综合交通大数据平台,提供数据交换、业务管理、公众服务等功能。2022年,全面建成全区统一的综合交通大数据平台,在交通行业推广应用。(牵头单位:区交通局)

智慧停车平台。推进公共停车场智能化设施设备改造,开展城市公共停车资源基础数据普查,整合完善停车场备案管理,汇聚城市公共停车场、职能部门、社会单位等停车管理平台时空数据,共享城市交通领域实时运行数据,建成城市公共停车智能化管理服务系统,增强城市公共停车在线监管和智能调度能力。2019年,启动城市公共停车智能化管理服务系统建设。2020年,构建完成城市公共停车智能化管理服务系统原型,上线试运行,城区停车场开展信息诱导服务试点建设。2021年,基本完成全区重点区域公共停车场数据采集汇聚,初步具备城市公共停车智能化管理服务能力。(牵头单位:区城管局)

2.智慧城管

建立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智慧城市管理体系,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人性化水平。依托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优化完善城市管理数据库,统筹推进市政设施、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城管执法等业务智慧化应用。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数据资源普查机制和治理体系,实现行业数据资源全要素目录管理,实现行业关键设施运行状态信息自动采集,汇聚行业全领域、全过程时空数据,加强对原始数据的清洗、筛选、校对,形成城市管理主题数据库,实现智慧城市管理各分系统内联外畅、协同高效。强化城市管理数据监管,深入推动城市管理领域数据资源的共享交换、治理整合,形成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构建“城市管理精准感知网”,坚持以立体、精准、多维感知为导向,综合运用RFID、二维码、视频监控、在线监测等手段,深化视频智能一体化行业运用和拓展NB-IoT模组开发应用,提高行业“人、事、地、物、组织”智能化应用覆盖面,实现城市管理设施监控、人车监管、作业过程、作业标准、作业绩效、惠民服务等“一张图”呈现。开展大数据创新应用,加大数据指标关联分析模型研究,逐步建立城市管理公用设施辅助规划模型、危险源安全预警模型、效能评估模型等,构建智慧城市管理辅助决策支撑系统,挖掘城市运行内在规律和特征,建立依托数据开展科学决策的机制,推进城市管理顽疾治理。

专栏13:智慧城管重点工程

智慧城管综合平台。基于自然人、法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电子证照等基础数据库资源,优化完善智慧城管大数据平台,重点推进城市管理主题数据库、数据资源共享服务、全景数据门户、大数据分析决策支撑系统建设。构建基于行业大数据的市政设施、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城管执法、城市水务等业务应用子平台,统筹推动区级智慧城管综合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化城管智慧化升级,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为民服务水平。2019年,开展城管执法、智慧公园项目建设,启动城管云和深化智慧城管大数据平台建设。2020年,推进区级业务应用子平台建设,优化完善城管云和大数据平台,初步形成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群。2021年,初步完成智慧城管综合平台建设,建成部分数据关联分析模型。2022年,构建城市管理辅助决策支撑系统,完成智慧城管综合平台建设,实现智慧城管综合平台深度应用。(牵头单位:区城管局)

城管立体精准感知平台。依托城市物联网平台,对城市管理的“人、事、地、物、组织”管理要素进行立体精准感知和动态智能监控,形成设施监控、人车监管和作业过程、标准、绩效等“一张图”管理。加大城市管理维护作业中智能机器人的应用推广,加强对区域绿地变迁、城市绿地发展、城市公园建设动态遥感监测。2020年,启动城市管理立体精准感知区级平台建设。2021年,基本建成城市管理立体精准感知区级平台。(牵头单位:区城管局)

3.智能公共安全

在新型智慧城市整体架构下,围绕平安城市建设目标,建立治安防控、雪亮工程等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综合体系。实现事发前对各种风险隐患的日常监测监控和预防,事发时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接报预警,事发后对相关应急职能部门的统一调度和协同指挥,营造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的平安城市社会公共环境。运用云计算、视频分析、多模型算法仓等技术,全面整合现有公共区域、行业部门、社会单位视频资源,并进一步推动城市重点公共区域、行业(领域)的视频监控全覆盖,深化视频图像信息的融合应用,优化各部门视频联网应用模式,实现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全面应用”的新格局。构建全区司法行政系统“数字法治·智慧司法”信息化体系,形成全面覆盖、移动互联、智能应用、信息共享的“智慧矫正”建设新模式。

专栏14:智能公共安全重点工程

巴南区雪亮工程平台。搭建雪亮工程区级平台,实现全区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有机整合、高度共享、深度应用,为警务实战、政府部门应用和公共服务提供支撑。2019年,完成雪亮工程项目初步设计评审、概预算评审、招标等准备工作,整体项目开工实施。2020年,完成视频传输网络、视频联网共享平台升级扩容建设,建成社会视频资源接入平台、视频图像信息数据库、安全系统、视频图像信息解析系统和区级视频图像信息综合应用平台,三级综治中心大屏显示系统、会议系统等。为提升公共安全视频资源接入管理能力,新建2400路高清视频监控镜头,达到8万个高清视频监控镜头管理能力,以及4万路高清视频监控镜头接入能力。(牵头单位:区委政法委)

巴南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通过在符合安装条件的区域新建智能门禁、人脸门禁控制器、抓拍摄像机、微卡口摄像机,形成区域闭环,对进出该区域的人员车辆数据自动采集,通过统建的情报平台进行情报产出,实现分析预警。有效减少社区发案、促进打击违法犯罪、加强社会信息自动采集、强化流动人口管理、提升社会综治管理能力,使街面巡逻防控与小区内部防范有机结合,达到发案少、秩序好、防范严密、群众满意的社会效果,实现我区治安防控的跨越式发展。2019年,开展项目建设前期工作。2020年,基本完成数据采集设备安装以及各应用功能开发。(牵头单位:区公安分局)

智慧警务大数据平台。完善全区自然人信息数据库,全面提升区级“警务云”网络、存储、处理和共享交互能力,建设完善“一网双域”公安大数据支撑体系,建成“一中心、一平台”的“公安大脑”,深化“7+3”智慧警务大数据应用体系,实现多元化感知、立体化防控、智能化侦查、一体化指挥、合成化作战、便捷化服务。2019年,提升“警务云”网络、存储、处理和共享交互能力,初步建成“一网双域”公安大数据支撑体系,构建新一代公安信息网络。2020年,基本建成警务大数据平台,初步形成“7+3”智慧警务大数据应用体系。2021年,深化“7+3”智慧警务大数据应用体系,实现多元化感知、立体化防控、智能化侦查、一体化指挥、合成化作战、便捷化服务。(牵头单位:区公安分局)

社区治理智能化网格化共治平台。按照“统一标准、集约建设、分步实施、安全有序”原则,集约开展社区治理智能化网格化共治平台建设,逐步整合接入大城智管、社会保障、卫生健康等已建和未建的党政部门延伸到村(社区)的公共服务信息系统,链接“渝快办”等延伸到村(社区)的政务服务信息系统,以应指工程、雪亮工程未覆盖的居民小区、楼栋为重点,布建智能门禁、视频卡口、智能探针、RFID射频等智能感知前端和采集系统,最终形成纵向贯通市、区、镇(街道)、村(社区)、网格五个层级,横向联通社区治理区级有关部门,底层覆盖所有镇(街道)、村(社区)、网格的全区社区治理智能化网格化的共治“云平台”,实现在镇(街道)、村(社区)层面“一网(社区治理全科网格)、一平台(社区共治平台)”目标,提升全区城乡社区治理智能化网格化水平。2021年,建成区级社区治理智能化网格化共治平台,智能感知前端和采集系统覆盖全区重点关注社区,覆盖率达80%以上。(牵头单位:区委政法委、区公安分局)

“智慧社区矫正”建设。按照“一切业务数据化,一切数据业务化”原则,动态感知、自动采集社区矫正工作数据,实现数据的汇聚和互通。深度挖掘有关部门特别是法院、检察院、公安等的海量数据,形成社区矫正数据的有机整体,为数据应用提供基础支撑及决策辅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社区矫正工作模式进行再造,构建集自动化数据采集与共享、精准化大数据分析与研判、智能化管理与决策于一体的工作模式,推动社区矫正工作从人工管理到智能化管理,从粗犷管理到精准化管理,从单一管理到集约化管理。依托互联网、物联网、智能感知和识别技术,构建各类移动轻应用,将社区矫正信息化平台功能移植到手机、自助矫正终端,实现随时随地随身的智能应用,有效整合共享社区矫正人力资源和业务信息,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效率。完善各级可视化指挥调度管理平台和移动执法终端设备,使社区矫正场所可视、执法情形可视、罪犯轨迹可视,提升全局指挥、精准处置、快速响应的能力。2020年,力争实现司法行政机关与公安部门社区矫正信息化对接,实现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实现社区矫正执法监管工作的全方位、立体化。2021年,建成集社区矫正大数据分析、日常监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远程视频督察等于一体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提升社区矫正智能化水平。(牵头单位:区司法局)

4.智能应急

综合运用智能感知、三维虚拟可视化、全景视频监控、地理空间信息、人口信息、大数据等技术,对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安全生产重点领域实时监控,实现基础数据规范化采集、整合和交换共享,建立安全量化指标体系、诊断模型及知识库,对基础数据进行关联分析,自动排查风险,判断应急风险等级,评估演化趋势,构建“云(云技术)+网(互联网)+端(智能终端)+案(应急方案)”的智能应急模式,推进应急管理环节智能化,实现监测对象数据实时回传、智能分析、实时预警、智能决策,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专栏15:智慧应急重点工程

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重点推进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工矿商贸、消防、地震、水利、地质灾害、森林等重点领域和灾害点现场感知网络建设,接入消防、地震、水旱、地灾、森林和道路交通、建设、港航海事、特种设备等行业领域感知信息,依托应急通信系统,建设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构建涵盖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安全生产3大业务的监测预警、指挥救援、监督管理、决策支撑和政务管理5个应用领域信息系统,深化大数据分析应用,实现精准、及时的风险管控和预测预警。2019年,启动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建设,整合已建应用系统。2020年,加强无线通信网和应急感知网络建设,基本覆盖重点风险领域。完成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工矿商贸、消防等重点业务系统建设,实现消防、地震、水旱、地灾、森林等系统融合。2022年,完成全区应急感知网络建设,建成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综合决策类智能系统,实现与市应急管理局和区级部门的相关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应急管理业务全面实现智能化。(牵头单位:区应急局)

(三)智慧政府管理应用

围绕智能政务、智慧规划、智慧信用、智能机关、信息化项目管理、互联网+监管、互联网+督查等领域,打造“数智”创新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打造以智慧政务、智慧督查为代表的“数智”创新善政示范项目,构建服务型、民主型、透明型智慧政府,着力提升政务服务供给能力,构建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扎实推进集约化、规范化的智能机关建设,提高机关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推进跨领域、跨部门的“互联网+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公平开放、透明规范的智慧市场监管体系,为企业提供国际化、法制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1.智慧政务

依托全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整合工商、税务、财政、建委、交委、环保、规划、国土、消防、卫生、人社等多个部门审批职能,扩大并联审批范围,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推进行政审批智能办理,推动“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推进信息惠民精准服务,进一步扩展公安、社保、医疗、教育等社会民生事项网上办理功能,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

专栏16:智慧政务重点工程

“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以大数据中心及信息资源交换平台为基础,推进政府门户网站集约化建设,整合政府网站资源和热线咨询渠道,构建集行政审批、公共服务、政务公开、问政咨询等于一体的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形成统一的网上政务服务入口,提供一站式服务;完善统一身份认证、电子签章、数字证书体系和证照库、申报材料库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各类数据的高度融合和高效使用,让企业群众办事更加便利;集中归集融合各级政务部门服务资源,精简材料、优化流程,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应用,强化政务服务效能监管,实现政务服务“一窗通办”。2020年,建成“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牵头单位:区政务服务办、区行政服务中心)

2.智慧规划

整合基础地理信息、城乡规划、国土规划、环境规划及管理信息、涉及空间管控的其他部门数据资源等,建设城乡规划综合数据库,服务于城乡规划编制、管理、评估和决策。全面开展地下管网普查和更新维护。通过社交网络、物联网等手段,广泛收集来自于市民个体与城市基础设施的数据资源,并进行可视化分析和产品研发,发现和解决城市问题。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应用,建立规划分析模型。结合行政审批体制改革和政府简政放权要求,深化规划业务流程再造,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规划管理行政审批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利用“互联网+”思路提供面向公众的规划信息服务平台,让公众了解规划、参与规划、监督规划,全面实现阳光规划。

专栏17:智慧规划重点工程

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建设包括智能化时空信息大数据采集、处理、管理和服务维一体化的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整合基础地理、自然资源、空间规划、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城市运行等各类公共信息,重点建设全区权威、统一、标准、唯一的时空信息大数据体系,开发时空信息采集系统,打造时空大数据科研平台,开发时空信息大数据管理、处理与服务智能应用系统,实现面向全区政务管理、社会的智能服务。2019年,筹备构建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初步汇聚全区时空大数据体系;2020年,研发时空云平台,实现平台试运行;2021年,全面建设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同时为城市规划、城市运行监测、辅助政务决策、便民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撑服务。(牵头单位: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3.智慧信用

全面推进大数据在智能信用体系的应用,加快推进政务共享、信息惠民和信用评价等信息技术应用服务体系,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效能;鼓励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基于“信用分”开展信用产品、服务和模式创新,广泛开发“公共服务优享”、“先享后付”、“信用借还”、“信用融资”等智能化应用。

专栏18:智慧信用重点工程

社会信用平台。升级“信用巴南”门户网站,建设社会信用平台,建立完善信用体系运行机制、收集应用推广机制,延伸信用信息应用领域。2020年,完成社会信用平台建设。(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委)

信用评价与应用示范工程。建立健全个人、企业、其它法人等市场主体信用评价体系,引导各类社会主体开发基于信用评价的智能化应用,拓展领域开展信用评价与信用应用示范。2020年,完成信用评价与应用示范工程建设。(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委)

4.智能机关

按照智能化、集约化、高效能、低成本的智能机关建设要求,围绕楼宇智能化、办公智能化、内控智能化、服务智能化、应用智能化五个方面,实现各机关内部数据、平台的共享、交换以及智能服务体系及决策支撑。加快整合机关内部控制、公共服务及管理信息,统筹机关办公场所人、物、楼宇、组织等资源;加快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机关智能化楼宇管理服务能力;依托政务信息基础设施资源,依托全市办公自动化云平台和云视频会议平台,实现集约建设;增强访客及干部职工的管理服务能力,建立各部门干部职工面部数据库,通过数据整合实现干部职工“刷脸”进入其他部门。推进服务大厅智能化,加快实体大厅与网审平台无缝对接,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政务服务,联通部门自建业务平台,打造全审批服务“一窗办”。

专栏19:智能机关重点工程

智能机关数据采集管理平台。搭建集楼宇数据采集、能源管理、内控管理、数据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智能机关大脑中枢,实现全区各级机关数据综合分析和展示、建设成效自动考核和评价,为推进智能机关、绿色机关建设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为各级机关提供统一身份识别、电子工作证、车辆信息等应用服务。2021年,初步完成平台建设,上线试运行,并结合运行效果优化完善平台功能。(牵头单位:区大数据发展局)。

5.信息化项目管理

依托巴南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综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先进信息技术,以信息化项目为核心,以数据共享交换为纽带,构建全区政务信息化系统从申报、评审、立项、实施到运维的投资全过程精细化管理体系。通过对信息化项目的基础设施、软件平台、数据等内容进行量化评审、全景画像、应用监测、智能评估,有效提升信息化资金使用效率,实现信息化项目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信息化项目投资全过程监测、预警与分析,促进全区各部门公共信息的共享交换,推动信息化项目的统筹规划、集约化建设。

专栏20:信息化项目管理重点工程

巴南区信息化项目管理平台。构建支撑项目申报、评审、全过程管理所需的相关申报、项目监管对应的指标库,对项目进行评审、后评估的机构与专家库,支撑智能辅助管理、项目监管所需的模型库,以及全区所有信息化项目库;实现政务信息化项目登记、项目评审与评估管理、政务信息化项目监管;同时建立相关的政务信息化项目管理标准体系。2020年,完成巴南区信息化项目管理平台建设。(牵头单位:区大数据发展局、区发展改革委)

6.互联网+监管

按照全市“互联网+监管”系统接入要求,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手段,联通区级有关部门监管业务系统,汇聚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监管数据,同时接入社会投诉举报数据、互联网及第三方相关数据,构建巴南区“互联网+监管”系统。开展重点领域监管应用创新,重点推进涉及市场主体、食品药品、卫生健康、生态环境、安全生产、交通运输、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监管数据接入和监管业务模型构建,构建重点领域的预警防控、态势分析、事件跟踪、舆情监控等机制,及早发现防范苗头性和跨行业跨区域风险,提升监管水平,逐步推动实现精准监管和“智慧监管”。强化大数据分析利用,逐步实现监管数据可共享、可分析和风险可预警,提升事中事后监管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为加强和创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重点监管、信用监管和综合监管、协同监管、“智慧监管”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

专栏21:“互联网+监管”重点工程

巴南区“互联网+监管”平台。全面梳理区级有关部门已有监管业务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充分依托全区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系统,建立全区统一的“互联网+监管”系统。系统主要包括通用业务、综合分析、风险预警和监管评估等子系统,不替代区级有关部门监管业务系统和监管职责,主要辅助领导同志大数据决策支撑服务,对区级有关部门协同监管、重点监管提供数据可视化展示,实现对“监管”的监管。2020年,实现系统上线,并与全市“互联网+监管”系统同步对接。(牵头单位:区政府办公室)

7.互联网+督查

依托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和区电子政务外网,利用外网已有网络基础设施,建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区的整体联动、部门协同、区委督查办统筹、一网办理的“互联网+政务督查”技术体系。实现督查工作信息化、探索督查新方式、推进政务督查常态化、推进民生工程、党务政务、重大项目建设、促进招商引资等,实现对招商引资项目的项目落地、投产达产、协议兑现等情况的实时监控。

专栏22:“互联网+督查”重点工程

巴南区督查督办平台。依托全区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成集公开、监督、问责、分析和决策于一体,基本具备民生工程、党务政务、重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多项功能的督查督办平台。进一步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便于各级领导掌握民生领域、民生部门的工作以及社情民意状况,推进科学决策,便于相关职能部门加强联系、发现问题、接受监督,便于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财政部门、审计机关运用互联网手段开展监督,便于人民群众有效监督政府及其部门的工作。(牵头单位:区委办公室)

(四)智慧产业融合应用

立足巴南区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聚焦智能化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承接发展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慧文旅、智慧招商等市级重点工程,打造以西部物流大数据谷为主导的智慧口岸物流、特色智创基地为主导的智慧园区、以智慧农业、智慧文旅为主导推进乡村振兴等为代表的一批特色“数智”创新经济示范项目,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智能技术和智能产品,打造智能产业集群,发展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的智慧农业,推动大数据智能化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构建国际公路物流大枢纽,推进西部开放大口岸建设,打造一站式的企业融资服务体系与招商服务平台,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和营商环境,加快智慧园区建设,提升园区企业集约化管理和智慧化服务水平。

1.智能制造

推广普及服务型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巩固提升智能产业、汽车摩托车两大支柱产业集群,培育壮大装备、材料、生物与医药、消费品、能源、技术服务、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打造“巴南制造升级版”。推动传统产业生产过程智能化改造和产品智能化升级,推进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仓储、经营管理、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的深度应用,不断提高生产装备和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水平。广泛开展“机器换人”行动,推动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减少用工人数、降低生产成本。鼓励中小微企业应用物联网云平台提高企业数字化水平。分层次、分步骤推进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智能制造新模式,建设一批具备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能力的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

专栏23:智能制造重点工程

“机器换人”改造工程。广泛实施“机器换人”改造工程,鼓励企业使用自动化、智能化设备代替人工,重点推动电子、汽车行业企业开展“机器换人”,有效提高产品质量,减少用工人数,降低生产成本。到2020年,支持20家企业开展“机器换人”,总节约用工人数800人以上,年节约人工成本4000万元以上。(牵头单位:区经济信息委)

传统行业智能转型工程。推动传统行业龙头企业加大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和核心支撑软件的推广应用,开展智能化改造,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到2020年,传统行业数字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普及率超过20%。(牵头单位:区经济信息委)

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工程。围绕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推动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流程工业知识自动化、智能制造使能工具与系统、智能制造云服务平台、信息安全系统等在工厂中的集成应用,建成一批具备标杆、示范意义的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加快推动国家和市级重点项目建设,总结形成行业示范方案以及国际、国家和行业智能制造标准。到2020年,建成4个智能工厂、10个数字化车间和50个数字化生产线。(牵头单位:区经济信息委)

2.智慧农业

以乡村振兴为统揽,以大数据智能化引领创新驱动发展,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水平。大力加强农产品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和投入品监管,引导优势特色产业与农产品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供应链不断完善,促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推动小微农产品生产主体与各类电商大平台的低成本精准对接。大力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益农信息社覆盖全区所有行政村,积极开展公益、便民、电商和培训服务,促进信息服务延伸到村、信息精准到户。 

专栏24:智慧农业重点工程

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全面汇聚优质农产品资源、服务资源、营销资源,依托国内优秀的电商资源平台,为巴南区农产品生产合作社、农户等提供上行服务,针对巴南区农特产品,帮助困难群众搭上电子商务快速列车,解决巴南区农村特色产品向外流通,打通上行渠道,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结合电商服务及运营将困难群众的劳动成果转化为经济价值,以达到电商精准扶贫。2021年,通过平台数据汇聚开展电商监测,提供农产品生产销售的智能决策参考,指导农产品线上销售交易;通过平台服务资源汇聚,推动小微农产品生产主体与各类电商大平台的低成本精准对接;通过产品引流对接,引导优势特色产业与农产品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供应链不断完善;通过平台大数据分析精准指导农业生产,从市场端倒逼生产端,促进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委)

农产品质量溯源平台。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和投入品监管,建设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区级追溯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与市级追溯平台的互通共享,并融入全国追溯“一张网”,应用区块链技术使追溯数据上链,增强平台可信性,提升监管农产品全链条、全流程、全领域质量安全能力。2022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智能溯源和农业投入品智能监管基本覆盖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农产品及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主体。全区国家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条件的“菜篮子”产品、品牌农产品等规模主体及其产品全面实现可追溯。农业农村系统认定的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100%纳入追溯管理。(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委)

3.智慧文旅

以服务全域旅游为牵引,构建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加快旅游物联网设施建设,构建涉旅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展示和大数据应用基础。建立健全旅游资源基础数据库,实现旅游资源全方位、立体化的准确实时采集存储。通过巴南区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系统,加强与相关部门及企业数据的互联互通共享共用。推动重点涉旅场所的旅游信息互动终端和旅游信息发布系统,为旅游企业和游客提供信息服务。推动全域智慧旅游监管服务体系建设,实时掌握客流、车流、天气环保等信息,结合GPS、北斗系统实现远程视频实时监控、旅游安全预警、游客智能疏导、旅游紧急救援、旅游指挥调度等功能,提高旅游行业监管与应急指挥调度能力。以整合拓展优质文化资源,改善文化传播体系结构,完善产业布局的技术平台为主线,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扩大依托先进信息化技术为手段的现代化文化传播覆盖范围,用丰富的文化成果普惠市民,增强城市文化的实力和竞争力,形成均衡化、优质化、特色化、现代化的文化优势。加快智慧广电建设,着力构建高速、泛在、智慧、安全的新型信息化网络,传播文化,赋能产业,服务社会,提质生活。推动智慧广电在公共服务和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能生活等方面提质增效。推进广播电视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推动广播电视“云、网、端”资源要素有效整合、融通共享、智能协同;推进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促进广播电视在内容制作、分发传播、用户服务、技术支撑、生态建设以及运行管理等方面的智慧化发展协同推进。

专栏25:智慧文旅重点工程

全域智慧旅游大数据服务平台工程。通过建设全域智慧旅游大数据中心,赋能区内各景区的运营业务,为旅游产业创造增量,同时依托区大数据资源中心导入“吃住行游购娱”相关产业、市场、交易、消费者大数据资源,结合政府监管部门相关数据,共同构建旅游行业适用的实时游客计算与画像分析,实时游客到达预测、游客消费需求预判、历史游客洞察、旅游行业洞察,舆情监控等全域旅游大数据服务。2020年,建设全域智慧旅游大数据中心和综合展示服务平台。2021年,充分利用自然人、空间地理、政务服务等数据完善智慧旅游管理、营销和服务体系。2022年,基本建成包含全域全要素全过程的巴南智慧旅游大数据服务平台。(牵头单位:区文化旅游委)

巴南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平台。整合资源,实现共建共享,统筹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等公益文化基础设施,提高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网络化水平。建设文物古迹虚拟仿真系统、数字影院、体育场馆可视化管理服务于一体化指挥系统,实施文化遗产数字保护工程,加强对历史文化保存与保护。推进网络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培育富有活力、形态多样的产业集群。2020年建成巴南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平台。(牵头单位:区文化旅游委)

全区应急广播系统。按照“规划设计统一化、平台建设层级化、传输网络综合化、终端部署多样化”的思路,统筹利用现有广播电视资源,建设区、镇(街道)两级应急广播管理平台,完善有线、无线多种方式融合、具备多路并发能力的应急覆盖网络,逐步实现全区应急广播终端全覆盖,建成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信息共享、分级负责、反应快捷、安全可靠的应急广播体系,向城乡居民提供灾害预警应急广播和政务信息发布、政策宣讲等平战结合的广播服务。2020年,推进区应急广播系统建设。2022年,构建起区、镇(街道)两级平台互联互通的应急广播系统。(牵头单位:区文化旅游委)

4.智慧口岸物流

构建口岸智能作业场所、口岸智能查验平台,促进口岸设施集约化、作业自动化。依托重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加快口岸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整合集成、信息共享,实现口岸作业、仓储、运输及通关等环节全程留痕、全链追溯、全网监管,推动国际贸易全链条、各环节智能化协同,从而加快国际物流分拨速度,改善口岸服务质量,增强口岸集聚辐射能力,打造内陆口岸新标杆,更好地服务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建设。加快构建全区物流信息平台体系,引导物流市场主体立足自身业务和行业需求,建立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物流信息平台,促进政府部门、大型市场主体物流公共数据互联互通、开放共享。大力引进和培育物流信息化服务商、设备生产商,瞄准前沿技术和行业龙头,出台针对性的招商引资和扶持政策。积极推广智慧物流先进技术及装备,鼓励企业将信息化系统、智能化终端、物流搬运机器人、物流可视化设备应用到业务各领域,加快推进“信息系统+物联网设备+仓储设施+运载工具”的基础配置模式在全区普及。推动物流集散智能化调配,强化流程控制,提高货物、运载工具、制造商、消费用户等环节的精准对接,推广应用智能算法提高分拨效率、优化物流路线。支持物流企业建设以自助电子快递箱、智能快递站等为代表的智慧末端物流设施。开展智慧物流示范试点工作,在城市配送、电商物流、汽车物流等领域,选择有条件的物流企业,开展智能仓储试点示范;在公路物流园区中启动智能物流园区试点示范工作。

专栏26:智慧口岸物流重点工程

智慧公路口岸平台。搭建海关集中监控平台,实现通关一体化及进出口业务监管;开发视频监控平台,实现特殊监管区全天24小时监管;搭建跨境电商分拣系统,实现电商产品智能快速分拣。2020年,建设公路口岸大数据平台,支撑实现口岸整体通关时间压缩50%以上。2021年,构建公路口岸智慧信息化体系。2022年,实现巴南开放口岸全面智能化。(牵头单位:物流基地公司)

智慧园区管理与智慧物流平台。通过园区内摄像头、感应设备、监控等设备,采集卡口数据、车源数据、货源数据、园区企业运营安防数据等,再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应用,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再分析计算得出相关数据,通过开发的可视化界面进行展示,便于公司对园区的智能化管理和园区企业的自身运营。2019年,基本构建起园区物流信息平台主干体系。2020年,依托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搭建,实现基地仓储资源,以及进出车流、货运量等数据采集和展示。(牵头单位:物流基地公司)

西部物流大数据谷。依托国际陆海新通道与南彭物流基地物流企业、物流产业的集聚,着力打造西部物流大数据谷,引进培育入境电商、出境电商等跨境电商企业与平台,与物流企业协作,培育壮大通道数字经济;汇聚物流流通龙头企业,集合物流基地内物流企业数据,通过企业间的物流数据联通,整合物流企业数据资源,推动物流相关产业聚集和发展壮大。(牵头单位:物流基地公司)

5.智慧金融

依托巴南区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系统,整合有关区级部门和事业单位相关数据资源,建设融资主题数据库。结合巴南实际,构建面向农村农户的普惠融资服务平台门户,自动为农户推荐合适的金融产品,同时提供政策咨询、行业情报、融资产品等综合性企业价值评估与能力提升信息服务。对平台产生的融资结果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持续优化改进平台服务方式。

专栏27:智慧金融重点工程

普惠金融平台。为了更好的推动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助推经济新常态下的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打造针对我区农村农户的普惠型信贷平台。2021年,完成巴南区普惠金融平台建设。(牵头单位:人行巴南中心支行、区金融发展中心、区农业农村委)

移动支付应用。通过投入科技创新能力及落地推广资源,到2021年实现政务大厅、车站、酒店、停车场、景区等重点支付场景全面覆盖人脸支付、扫码支付等智能化设备设施,实现个人消费者对智能化生活的体验升级;进一步拓展移动支付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帮助线下商业实现数字化升级,基于二维码商业场景和数据,让线下小微商家享受到经营分析、账务管理、理财、保险、贷款等多维的金融科技服务。(牵头单位:人行巴南中心支行、区金融发展中心)

6.智慧商务

以促进商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技术在商务领域的深度融合。构建智慧商务新场景,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的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培育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着力打造智慧商圈。推动传统商务领域企业智慧化转型,实施线上线下一体化全渠道经营,实现商业模式、管理模式与核心竞争力的数字化。促进智慧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智慧仓储、智慧物流、智慧冷链及商品条码等体系,建设重要产品追溯公共服务平台。

专栏28:智慧商务重点工程

智慧商圈工程。推进商圈WiFi全覆盖,实现O2O电商平台、商圈金融、停车诱导、政务查询、社交平台、促销打折、旅游服务等功能。开发智慧商圈移动终端APP、智慧商圈网,实现智能化、便利化、一站式、综合性商圈有效供给。通过智能硬件、物联网等技术建立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增强用户体验,实现商圈数字化、消费需求场景化,对商圈的整体动线规划、商业业态布局、安全、卫生等方面提供支撑。2021年,完成我区智慧商圈建设。(牵头单位:区商务委)

7.智慧招商

打造巴南区统一对外宣传推介的“形象窗口”、全区招商引资和投资促进的“服务总台”,构建集推介宣传、招商服务、投资促进、项目管理、智慧政务等核心功能于一体,集企业、部门、开放平台等招商投资主力军于一网的线上“生态系统”以及创新基地。实现招商引资过程中各类产业发展要素资源智能引导和精准匹配,增强重点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力;开展多维度产业数据计算分析,掌握城市产业经济运行趋势和态势,增强重大项目科学合理布局能力;围绕招商引资和投资促进“双核”服务,吸附汇聚政产学研商融等各类数据资源,撮合催生多元化招商主体和多样化招商模式,提高招商效率、服务效能和项目效益,提升全区招商引资和投资促进总体水平和质量,服务巴南经济高质量发展。

专栏29:智慧招商重点工程

巴南区招商投资促进大数据平台。坚持“为招商投资全面赋能”的功能导向,建设招商投资促进大数据平台(包括各类主题数据库),提供趋势研判、信息共享、智库支撑、政策推荐、资源配套、金融服务和法律咨询等全流程、全要素、全方位“三全”促进服务,实现定制化、智能化招商投资。2020年,构建完成大数据平台总体框架并编制完成数据字典;指导完成全区招商部门信息系统线上部署(“系统通”);建设并投用门户官网及官方微信公众号;建设全区招商投资基础数据库,建成企业信息、政策信息、产业规划等主题库并等滚动更新、及时发布入库信息;初步绘制并更新发布都市区招商投资产业地图。2021年,初步实现线上汇聚招商引资过程中各类产业发展要素资源,研发上线“智慧招商”和“政企银研”等核心功能,初步实现定制化招商;继续充实全区招商投资基础数据库和各类主题库并滚动更新、智能推送入库信息,初步实现数据分析服务功能;深度绘制并更新发布全区招商投资产业地图。(牵头单位:区招商投资局)

特色智创基地。通过积极引进、培育一批人工智能、云服务、创新中心、人才培养、产业孵化等特色鲜明、前景优越的创新型科技企业来区发展,打造有影响力的特色智能产业创新基地,导入优势资源,培育特色产业,壮大知名品牌,形成区域影响力。(牵头单位:区科技局)

8.智慧园区

以推进园区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管理精细化、服务功能专业化和产业发展智能化为核心,加快智慧园区建设。升级园区信息基础设施,推动园区全光纤高速宽带网络建设,加快园区生产生活配套设施智能化改造,加快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部署。聚焦信息安全、产能共享、融资服务、协调创新、协同制造、协同物流等产业园区共性需求,建设巴南区智慧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围绕各园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建设一批特色化公共服务平台,打造特色产业“云生态”。引导各园区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积极培育发展智能产业,打造特色智能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提升,推广普及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生产过程智能化改造和产品智能化升级,打造以智能化应用为特征的特色产业基地。

专栏30:智慧园区重点工程

园区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建设包括政务服务、融资服务、企业协同创新服务、智能应用共享、产业链协作服务、产能共享、物流协同、信息安全综合服务等功能的园区服务平台以及包括物业管理、消防管理、视频监控、园区广播、环保管理、安全巡检、楼宇自控、能耗监测、地理信息、应急指挥、智能照明、停车管理、门禁管理、考勤管理等功能的园区管理平台。以园区管理平台和园区服务平台建设为核心,建设区级“园区大脑”,提升园区管理效率与服务水平。2020年,联合社会力量建设全区智慧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全链条产业生态云平台),全面启动智慧园区建设。2021年,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建设一批行业性公共服务平台,形成特色产业“云生态”。(牵头单位:区经济信息委)

9.智能建造

把大数据智能化作为推动建设行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突破口,以实施智能建造为核心,推动BIM技术全过程应用,建立适合BIM技术应用的工程管理模式和监管方式,推动BIM技术在规划、勘察、设计、生产、施工、装修、运行维护全过程的集成应用,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和信息化管理。以工程项目参建各方人员身份电子化和签名数字化为基础,推进项目建设全过程数字化管理、数据实时交互共享和工作协同,实现项目管理环节和管理内容的标准化、数字化、无纸化。按照“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模式,以数字化、工业化生产和机械化施工为核心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构建现代建筑产业体系。加快建立适应大数据智能化的制度体系、标准体系、管理体系、应用体系,实现住房城乡建设全业务领域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全过程各环节数字化应用,提升行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专栏31:智能建造重点工程

智能建造大数据平台。按照智慧城市架构设计要求,建设集数据自动抓取、分类整理、分析处理、深度挖掘、智能判断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建造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资源全领域、全过程、全属性采集,打通数据通道,完成数据整合和有机叠加,形成以建筑业大数据、房地产大数据、城建大数据为支撑,覆盖所有镇街所有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业务,联动市住房城乡建委和区级各部门。2020年建成投用智能建造大数据平台,完成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数据资源和业务系统的集成整合。2021年,完善智能建造大数据平台功能,推动行业政府数据资源集中向社会开放,鼓励数据增值运营和行业应用,驱动行业创新发展。(牵头单位:区住房城乡建委)

智能建造示范工程。围绕住房城乡建设全过程各环节数字化应用,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工程、工程项目全过程数字化无纸化示范工程、智慧工地示范工程、智慧小区示范工程建设。2020年,启动建设2万平方米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工程,3个工程项目全过程数字化无纸化示范工程,50个智慧工地示范工程。(牵头单位:区住房城乡建委)

(五)智慧生态宜居应用

强化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与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求,以共建共享、绿色发展、融合并进为原则,打造以智慧环保为代表的“数智”创新绿色示范项目,加强环保、水利、土壤、能源等多种生态环境资源要素的全面感知,完善智慧生态环境监测监管服务体系,推进水务安全监管智慧应用,构筑起亲水、亲绿、亲自然的“三亲”生态格局,助力三宜山水城和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

1.智慧环保

以美丽山水之地为目标,打造生态文明体系,实现山、水、人、城、景、产与环境融合发展,大幅提升多元生态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建设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全域立体智能环境监测网络,实现大气、水、土壤、生态等领域时空分析、精准治理、重点区域管控等智能化应用,为强化污染源监管、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提供智能化支撑。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数据实现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共享。实现区级各部门间生态环境监管相关信息的融合共享和深入应用。

专栏32:智慧环保重点工程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生态环保监测网络,构建生态环境智能感知体系,强化大气、水、土壤、噪声、生态及重点污染源监测监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多种环境要素的智能感知与采集。2020年,基本建成要素统筹、规范统一、天地一体的全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牵头单位:区生态环境局)

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在全区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基础上,构建生态环境数据资源共享应用体系,实现大气、水、土壤、噪声、固废、辐射、生态红线等环境要素数据汇聚、关联整合,在环保审批、环境监测监管,环保执法、风险管控、机动车等重点领域形成专题数据产品,并依托于全市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实现生态环境相关行业、部门、企事业单位及社会服务有效应用。2020年,基本建成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牵头单位:区生态环境局)

生态环境智慧服务平台工程。建设全区统一生态环境智慧服务平台,构建“1+5+N”生态环境智慧服务体系,及“一个平台、五大领域、多种服务”。围绕污染防治、环境改善、生态管控、社会服务等领域深入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支撑服务于生态环境大数据在政府决策、环境治理、民生服务等方面智能化应用,有效提升生态环境管理的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水平。2020年,建成“大气、水、噪声、土壤、生态”管理大数据应用平台。2022年,基本建成生态环境智慧服务平台。(牵头单位:区生态环境局)

2.智慧水务

实时监测分析水位、水量、水质、工情、灾情等水利信息,加快防汛信息系统、水电信息管理系统等的集成、升级及集约化建设,搭建水利信息综合管理系统,通过各类数据的综合汇总分析、业务协同处理,实现区域水资源的统一监控、配置、引水调度、运行管理、应急指挥等精细化管理,提升水利工程运用、管理的效率和效能。结合巴南区水务特点,推进水安全、水资源和水环境等工作,形成智慧水安全、智慧水资源和智慧水环境等系统。

专栏33:智慧水务重点工程

建设水务领域全面的感知体系和传感网络。实现雨情、水情、工情的全面监控,实现水务基础信息的全面数字化;建设水务信息的传感网络,根据水务业务需要,分别建立雨情、水情等水文传感网络,水务设施的工情传感网络,防洪重点区段、工程的视频监控网络,供水管网的水量、压力、水质监控网络,排水管网的监控网络,水环境水生态监控网络,通过不同类别传感网络的建设,全面实现水务领域感知数据的智能传输、存储和管理;(牵头单位:区水利局)

构建智慧水安全基础服务平台。形成水务信息采集、传输、存储与管理以及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修复等业务应用的综合管理平台,为水务领域提供水安全、水资源和水环境等业务服务,为相关企业和市民提供水务相关服务。(牵头单位:区水利局)

3.智慧能源

建设“源—网—荷—储”协调发展、智能互补的能源互联网,推进信息系统与物理系统的高效集成与智能化调控,以“集中调控、分布自治、远程协作”为特征,实现能源互联网的实时感知、信息反馈、快速响应与精确控制。强化能源产业链上游企业的信息对接,能源行业与通信、交通等领域的数据互联,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能源流的全过程优化管理。实施能源生产和利用设施智能化改造,加强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厂站的智能化建设,促进多种能源优化互补。利用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鼓励发展基于分布式能源的用户端智能化用能、能源共享经济和能源交易,因地制宜建设新能源智能充放电站等基础设施,推进电动汽车即插即用示范。推进物联网在燃气网络中的应用,整合气源、管网、客户端等供应链数据,完善燃气智能检测、管网预警、区域燃气供求分析,实现燃气全网智能检测、调度和平衡。

专栏34:智慧能源重点工程

智慧能源一体化服务监管平台。统一整合能源配、售、用各环节资源,构建综合智慧能源一体化服务子平台(包含能源营销数字管控平台、智能互动机器人管理系统、增量配电网投资运营管理系统、新能源集控中心等子系统),实现能源企业运营各环节的智能化改造,为用户提供精准化用能解决方案和增值服务。整合全区各运营商充电服务资源和数据,建设具有在线统计监测、安全监管等功能的全区充电设施监管子平台。开发具有互联网金融、车辆检测预警、路况导航等增值服务的全区充电服务网络,实现充电运营商之间、充电设施与电动企业之间互联互通。2022年,完成智慧能源一体化服务监管平台建设。(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经济信息委)

五、夯实三大支撑体系

统筹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巴南区本地云计算服务资源,争取建设同城双活云,确保电子政务云承载的业务应用不间断运行,为巴南区新型智慧城市高效有序的建设运行提供坚实支撑。

(一)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坚持统筹集约、适度超前、利旧建新,推进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围绕物联感知、网络传输、计算存储领域,打造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为巴南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1.感知识别设施

统筹建设巴南物联网感知体系,围绕公共安全、城市管理、道路交通、生态环境各领域业务应用需求,加快各类传感器在桥梁建筑、地下管廊、交通设施、公共空间等重点部位的规模部署,构建城市“神经网络”。推进智能灯杆、智能管廊、智能垃圾箱、智能消防栓等新型智能化公共设施建设,推动感知设施与公共设施的共址部署。基于时空基础设施,建设天地一体化感知体系,实现遥感遥测、卫星定位、物探、激光、雷达等地理空间数据和时空大数据的统一标准、统一汇聚和统一服务。推动重点区域视频监控设施补点和升级,形成全面覆盖的视频监控网络。推进移动应用终端应用,提升执法办案效率。依据城市部件分类和编码标准,运用二维码、电子标签、GIS和通信站点、北斗卫星定位等技术手段,为公用设施、交通设施、市容环境设施、园林绿化等城市部件建立统一的数字化身份标识,为城市精准化管理、便捷化服务奠定基础。推进智能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面向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需求,加快构建集感知、通信、计算等能力为一体的智能基础设施环境。

专栏35:感知识别设施重点工程

智能感知前端建设。在应指工程的基础上,结合雪亮工程、智慧小区等建设,统一智能感知前端技术标准、建设规范,加大公共视频监控扩容补点和联网整合,加快布建智能门禁、视频卡口、智能探针、RFID射频等智能感知前端和采集系统,密织城市全域覆盖、智能防控“天网”。2022年,实现智能感知前端的全面布设。(牵头单位:区公安分局)

智能灯杆试点。结合道路改造等重大项目,选择巴南区重点路段,推进智能灯杆建设试点,加快路灯智能化改造,将智慧照明、通信基站、视频监控、LED信息发布、一键报警、充电桩、WiFi、各类传感器等多种设施整合在一个杆体上,提供多类信息服务。鼓励企业参与智能灯杆建设,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智能灯杆建设、运营和管理模式。2020年,在重要商圈、景区等人流集聚区域试点建设智能灯杆,成为巴南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设施。(牵头单位:区城管局)

消防智能感知终端建设。对全区火灾高危单位、高层建筑、重要敏感对象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防排烟系统、防火分隔系统、电气与可燃气体监测系统、消防供配电与消防电梯等消防设施以及消防控制室、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道、消防登高面等重点部位加装智能感知终端,并接入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2020年,全面建设完成,实现对重要对象、重要目标、重要部位的远程动态监控。(牵头单位:区消防支队)

2.网络传输设施

推进光网城市、无线城市建设,加快5G规模组网和应用示范建设,加速老旧小区光纤到户改造进程,扩大农村地区光纤接入覆盖,推进城市盲点区域的4G深度覆盖,推动公共区域智能免费WiFi覆盖,建设满足物联网应用需求的NB-IoT和eMTC网络。推动以IPv6为代表的下一代互联网改造升级和大规模商用,实现IPv4向IPv6的平滑过渡和业务互通。加快研究部署基于光网络上的量子通信网络,推动量子通信与传统通信融合发展。加快电子政务网络集约化建设,升级改造现有电子政务外网、政务内网,加快部门业务梳理和专网整合,构建全区两张网络、三级互联、四级覆盖的新型电子政务网络体系。鼓励企业部署建设灵活、高效、稳定的企业工业网络,推进LTE-V2X网络覆盖,夯实工业互联网发展基础。

专栏36:网络传输设施重点工程

“光网·无线城市”建设。深化推进宽带网络光纤化改造,实现“千兆到户、万兆到企、百米光接入”的城市光网发展目标,推进光纤网络由行政村向有条件的自然村延伸覆盖和已通光纤农村地区光纤到户建设。推进4G网络由行政村向有条件的自然村延伸。深入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推进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宽带化、智能化、泛在化发展。2020年,实现全区固定带宽平均接入速率达到50Mbit/s。(牵头单位:电信巴南分公司、移动巴南分公司、联通巴南分公司、广电巴南分公司等通信运营公司)

5G网络规模商用推进。加快布局实施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开展5G商用试验和市场推广活动。(牵头单位:电信巴南分公司、移动巴南分公司、联通巴南分公司、广电巴南分公司等通信运营公司)

智能无线局域网建设。建成全区公共区域免费Wi-Fi局域网,并接入全市统一的爱重庆免费Wi-Fi运营管理平台,实现全区3A以上旅游景区、主要行政服务大厅、核心商圈、二甲以上医院、星级酒店等公共服务场所免费Wi-Fi覆盖。到2019年,形成覆盖全区的公共区域免费Wi-Fi体系。(牵头单位:区大数据发展局)

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工程。加快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化部署,重点推进区级政府外网和新闻及广播电视媒体网站系统、大型互联网数据中心、重点内容分发网络和云服务平台的全部云产品、互联网骨干网及其网间互联体系、城域网和接入网、广电骨干网等由IPv4向IPv6演进升级。2021年,实现IPv6用户在互联网用户中的占比超过50%。2022年,全面完成向下一代互联网的平滑演进升级。(牵头单位:区委网信办)

3.计算存储设施

加强新型智慧城市数据中心体系的统筹布局,结合产业发展重点和电力供给实际,明确数据中心规模总量、功能结构和用能要求等关键指标,推进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力争建成全市同城双活数据中心。

专栏37:计算存储设施重点工程

同城双活数据中心建设。根据政务数据“两地三中心”规划,打造同城双活数据中心,形成统一体化的资源池。面向政府管理、民生服务和城市治理等各类业务应用需求,推动服务器、存储设备、虚拟化软件、安全配套设备等软硬件设施建设升级。推进数据中心网络安全体系和运营管理体系建设,保障数据中心高效稳定运行。2019年,启动同城双活数据中心建设,2020年,基本建成同城双活数据中心,“两地三中心”体系基本形成。(牵头单位:区大数据发展局)

(二)标准评估体系

坚持自上而下、统筹谋划、提炼共性,共同参与智慧城市领域的地方标准建设,逐步形成与现有标准体系全方位对接的标准规范和评价指标体系,全面支撑巴南区新型智慧城市的设施互联、数据互通、流程再造和服务协同。

1.标准规范

参与全市新型智慧城市技术标准、技术规则体系建设。统一建设标准,完善细则。提高各类标准的衔接性、可操作性和执行力度,重点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相关标准规范的研究探索。参与制定完善基础信息采集、信息资源共享目录标准、信息系统接口标准等领域技术标准和实施细则,推广各种技术标准规范的应用。

2.评价评估

在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导向性的原则基础上,严格执行全市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按照各项评价指标责任主体、计算方法、权重占比、数据要求、数据来源等内容,围绕民生服务、城市治理、政府管理、产业融合、生态宜居和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以定量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为辅,稳步推进全区新型智慧城市综合评价评估工作。

(三)网络安全体系

在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发展的同时,同步推进网络安全体系规划、建设和运行,加强网络安全技术防护、增强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做好数据资源安全防护,保障智慧城市建设安全可靠、平滑演进。

1.网络安全技术防护

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推进感知网络安全认证与接入、数据容灾备份、上网行为管理、安全防御等技术应用,构建安全的网络服务环境、夯实主机系统的安全能力、构筑可控的运行安全服务体系、搭建多维的数据安全体系,保障网络空间物理和环境安全、网络和通信安全、计算和设备安全、应用和数据安全。加强网络安全移动办公执法、网络安全服务等应用建设,升级完善现有的网站防御、上网行为管理、安全加固、渗透测试等系统,为智慧城市各类业务应用提供安全保障。

专栏38:网络安全技术防护重点工程

党政机关互联网安全接入工程。建立党政机关互联网信息汇聚平台,对全区党政机关互联网流量、大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单位互联网流量、电子政务外网流量进行汇聚,搭建全区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持续捕捉网络病毒、安全漏洞、恶意代码、网络攻击、高级持续性威胁(APT攻击)、异常行为等高危风险,实施统一数据挖掘、风险分析和研判,及时发现和预警重大网络安全风险。建设风险预警系统,向党政机关、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通报重大网络安全风险。2020年,完成系统规划和方案设计。2021年,启动系统建设,完成数据流量汇聚。2022年完成工程建设,实现全区网络态势感知。(牵头单位:区委网信办)

党政机关门户网站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监测感知系统。对我区党政机关的门户网站、互联网业务平台和互联网出口流量开展主动安全监测、感知网络安全风险,发现预警网络安全威胁和漏洞隐患。2019年,完成系统整体规划和设计。2020 年,启动系统建设,推进网络安全监测感知数据的汇聚、融合和分析。2021年,完善系统功能,充分发挥系统作用,为全区网络安全保卫工作提供支撑。(牵头单位:区委网信办)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卫系统。对交通、金融、医疗、环保、能源等重点行业部门、重要企事业单位的关键信息基础开展安全检测和流量监测,汇聚各单位网络安全设备运行数据、承载的内容信息,及时发现问题隐患、安全线索。2020年,完成系统整体规划和设计。2021年,启动系统建设,推进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重点领域安全检测。2022年,完善系统功能,充分发挥系统作用,为全区网络安全保卫工作提供支撑。(牵头单位:区公安分局)

公共网络安全防护系统。对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电、气等重要领域信息系统、大型互联网企业、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等开展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并督促整改,提升整体安全防护能力。2020年,完成系统整体规划和设计。2021年,启动系统建设,推进公共网络重点领域安全检测。2022年,完善系统功能,充分发挥系统作用,为全区网络安全保卫工作提供支撑。(牵头单位:区公安分局)

通报预警和调查处置系统。构建网络安全漏洞风险通报预警工作体系,针对发现的各类安全问题及时开展通报预警、核查处置、追踪溯源、情报挖掘等工作,为侦查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提供强有力支持。2020年,完成系统整体规划和设计。2021年,启动系统建设,推进网络安全监测感知数据的汇聚、融合和分析。2022年,完善系统功能,构建覆盖全区的网络安全漏洞风险通报预警工作体系,为全区网络安全保卫工作提供支撑。(牵头单位:区公安分局)

2.网络安全态势感知

构建城市网络安全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完善巴南区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和监测预警平台,对针对电子政务网、互联网、物联网、工控网等各类网络及党政机关网站、数据中心、云服务平台、大数据平台、物联网平台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进行安全评测、防护、实时监测、预警和评估,主动采集设备运行数据、承载的内容信息,构建全天候全方位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和预警体系。建设重大网络安全事件应急指挥平台,推进一体化网络安全应急指挥,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组织开展跨部门跨行业应急演练,提高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事件分析、追踪溯源以及遭受网络攻击后的快速恢复能力。加强网络空间攻防能力建设,提升网络安全技术人员实战水平,从攻防两端集中发力,切实提高网络空间防御能力。

3.数据资源安全防护

构建大数据安全防护技术体系。参照国家相关标准规范,按照“谁拥有、谁定级”和“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开展数据安全定级和管理,采用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库安全审计、异常行为监测预警、数据加密、数据脱敏、数据防泄漏等数据安全技术手段,实现数据在“产生和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和共享、销毁”完整生命周期内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提供跨层级、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数据安全管理和服务,实现数据汇聚、数据整合与处理、数据挖掘分析、数据共享以及数据管理与治理全过程的安全防护。推进安全可靠软硬件产品在政务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推广国产密码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应用,创新密码应用模式,强化关键数据资源安全防护。贯彻数据安全相关管理办法和条例,严格落实等级保护制度,强化数据安全保障、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监督检查等方面管理,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等行为的管理和惩戒力度。委托第三方专业监督机构,开展智慧城市重点领域的数据应用合规性监督检查。推进大数据安全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提升数据安全防护能力。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研究部署、统筹协调全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大数据发展局。通过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对全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统一规划、统一部署、标杆引领、安全防护,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强化对多部门联合承担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的协同推进、数据融合,着力解决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重大问题;鼓励探索创新和试点先行,总结推广经验,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全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二)建立责任体系

全面实施“云长制”,构建全区统筹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责任体系,压实压紧工作责任。区级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各单位“云长”,统筹负责本部门“管云、管数、管用”工作,对本单位的智慧城市和云工程建设负总责。区大数据发展局负责统筹协调推动,强化分级分类推进、试点先行、示范引领,研究制定巴南区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健全绩效考核制度,区考核办将“云长制”落实情况纳入目标考核内容,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区级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结合本方案要求,研究制定本行业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细化方案及配套措施,明确建设目标、工作任务和实施计划,积极推进落实。区级有关部门要积极推动本行业现有政务信息系统迁云及整合工作,按全市要求推进数据有效汇聚、共享、开放,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智能化创新应用,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能力建设。

(三)推进重点突破

加强项目统筹力度,各类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须与全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方案衔接。智慧城市建设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务求实效。鼓励和积极推动跨部门数据融合和业务协同。突出重大战略落地项目,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突出问题导向项目,聚焦城市提升和乡村振兴两个基本面,优先推进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农业和智慧文旅等领域项目。突出特色品牌项目,打造全市智能化典型示范应用,优先推进智慧督查、西部物流大数据谷、智慧园区、智慧文旅等特色亮点类项目。突出智能中枢项目,构建智慧城市建设智能插座、神经中枢和赋能平台,优先推进大数据资源中心、同城双活数据中心等基础性、枢纽性、集约性项目。突出支撑体系项目,为新型智慧城市高效有序的建设运行提供坚实支撑,优先推进5G网络规模商用、网络安全技术防护等领域项目。

(四)创新建设运营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等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运营机制,支持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向智慧城市基础平台建设领域倾斜,发挥现有政府投资基金的引领带动作用,利用天使、风投、私募等多种资金渠道,引导社会资本支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进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的应用,鼓励社会资本和专业机构探索市场化经营。大力发展融合规划咨询、投融资、应用、平台、建设、运营等专业服务商的智慧城市生态圈。

(五)强化人才支撑

建立专家咨询顾问机制,成立巴南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技术、信息、管理、评估等方面的专业服务和保障。统筹实施各类人才优惠政策,积极引进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的复合型高层次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在渝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信息产业重点企业科研工作站,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支持创新创业。加强领军人才、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复合型人才等高端人才的培养引进。加大信息化培训力度,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提高在职人员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

(六)促进交流合作

开展国际国内合作交流活动,积极参与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开展新型智慧城市系列专题活动,加大特色智能化应用示范项目在国内外媒体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影响力。着力引进培育大企业、大项目、大平台,积极推动引进企业与本地企业的合作。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信息化区域战略合作,加强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深度合作。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