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据发布>统计公报

2007年重庆市巴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重庆市巴南区统计局

(2008年2月20日)

2007全区人民在新一届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落实胡总书记“314”总体部署,积极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努力构建“科学发展先进区、和谐进步模范区、党建工作示范区”,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实现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国民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经济

经济总量:据统计,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40亿元,达到142.5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8.0%,增速达历史最高。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1.30亿元,同比增长1.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9.31亿元,同比增长23.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1.95亿元,同比增长16.0%。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6549元,同比增加2739元,按现行汇率(1:7.23)折算为2289美元。

经济结构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6年的16.0:53.8:30.2调整为2007年的14.9:55.6:29.5。三次产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4%、71.8%和26.8%,对全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分别为0.3、12.9和4.8个百分点。

就业情况:2007年全区从业人员为49.46万人,比2006年48.53万人增长1.9%。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6.29万人,比2006年17.03万人下降4.3%;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0.02万人,比2006年19.19万人增长4.3%;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3.15万人,比2006年12.31万人增长6.8%。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2%。

二、农村经济

2007年,农业产值小幅增长,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经产值比已达到18:82。全区粮食总产量38.02万吨,同比增加7.13万吨,增长23.1%,农业总产值32.03亿元,同比增长0.8%。其中多经产值26.50亿元,同比增长0.9%(见下表)。

农业总产值

指标名称

计量

单位

产值

同比±%

农业总产值(现价)

万元

320368

0.78

其中:多经产值

万元

265052

0.87

1、农业

万元

180138

1.43

2、林业

万元

3945

1.40

3、牧业

万元

114832

-0.57

4、渔业

万元

14524

1.09

5、农林牧渔服务业

万元

6929

3.21

今年,农业生产和畜牧业生产受畜牧疫情和春旱的影响,小春粮食产量、肉类总产量、生猪存出栏、家禽产量、蔬菜产量和蚕茧产量有所下降,其它产品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见下表)。

农 业 生 产

指标名称

计量

单位

产量

同比±%

一、粮食产量

380210

23.09

1、小春粮食

27124

-3.21

其中:小麦

11434

-9.63

2、大春粮食

353086

25.71

水稻

190042

26.77

其中:中稻

187465

25.82

再生稻

2577

183.19

玉米

80345

1.95

红苕

71218

73.70

二、油料产量

2370

4.68

其中:油菜籽

1711

-5.21

三、蔬菜产量

452618

-3.81

四、茶叶产量

2979

40.45

五、水果产量

31258

8.16

六、蚕茧

1255

-17.00

七、肉类总产量

64474

-7.64

其中:猪肉

50053

-6.94

八、生猪年末存栏

403458

-8.49

九、生猪年内出栏

625664

-12.76

十、家禽产量

万只

900.52

-11.05

十一、禽蛋产量

21093

1.50

十二、水产品产量

16760

0.48

都市农业快速发展。重庆市巴南区百里生态农业经济长廊,大力发展了业主制农业,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加大了长廊对外宣传推介力度。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已具规模,茶叶、花椒、花卉三大产业基地不断扩大,我区的“巴南银针”茶获全国名优茶评选一等奖;“正州”牌生猪,五布柚、恒田鸡蛋、“东灵”牌花椒等一批农产品品牌通过重庆市名牌农产品认定委员会评议审定,获得重庆市名牌农产品称号。“石龙技工”劳务品牌驰名全国,2007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4.5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0.44亿元。

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区落实3000万元资金,用于16座病险水库整治;投入57万元对灌溉效益好,群众积极性高的丰盛打铁洞、三潮水等23处电力提灌站进行技术改造;新建微型水利工程1578口,完成各类农业机械维修改造4970台,渠道清淤维修防渗455公里,恢复改善灌面3.6万亩;新建农村沼气池1608口、无害化厕所1000户;全面完成20个镇街50个村的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前期工作,极大地改善了农户环境卫生面貌。加快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完成历年退耕还林工程15.25万亩;完成全民义务植树200万株;天保工程森林资源管护50万亩。完成库区绿化带建设2006年度灾后补植补造1.2万亩,火烧迹地植被恢复1364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1.54%。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1.83万千瓦,全年农村用电量13479万千瓦时,化肥施用量1.76万吨(折纯)。

乡镇企业、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07年,全区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77.41亿元,同比增长41.7%;总产值295.81亿元,同比增长31.8%;营业收入320.07亿元,同比增长32.9%;利润总额20.79亿元,同比增长48.9%;实交税金9.36亿元,同比增长39.4%。民营企业实现产值324.48亿元,增加值83.8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7%和44.0%;营业收入349.07亿元,利润总额22.36亿元,实交税金11.7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0%、52.3%、34.8%。中小企业实现产值298.75亿元,增加值79.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6%和43.2%。坚持优化发展环境,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增长。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04.53亿元,同比增长25.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仍是支撑经济较快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6.84亿元,同比增长26.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6.9%,充分体现了“工业强区”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实现工业总产值281.25亿元,同比增长31.2%。其中:区属及以下工业总产值182.04亿元,同比增长41.1%。实现工业销售产值274.87亿元,同比增长29.9%,实现利润总额157.19亿元,同比增长34.7%。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指标,除蓄电池、汽车、水泥等有所下降外,其余产品均有所增长(见下表)。

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指标名称

计量

单位

产量

同比±%

1、汽车

107621

-0.04

2、摩托车

407136

24.07

3、水轮发电机组

千瓦

703580

40.10

4、蓄电池

千伏安时

390347

-56.05

5、数控机床

379

64.78

6、金属切削机床

1435

16.67

7、成品钢材

95755

21.22

8、日用陶瓷

万件

2944

-0.03

9、水泥

万吨

478848

-0.04

10、硫酸

160427

-0.02

11、内燃机

万千瓦

3515823

-0.03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提高,产销衔接良好。规模以上工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以汽车、摩托车整车及配件为主的机械加工等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发展加快。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36.52亿元,同比增长33.4%;主营业务收入238.31亿元,同比增长31.0%,产品销售率98.2%,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应交增值税6.76亿元,同比增长8.8%;利润总额12.80亿元,同比增长25.7%;亏损企业亏损额0.02亿元,同比下降74.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77.1%,同比提高15.1个百分点。长安铃木、宗申集团、重庆机床厂、攀钢集团重庆汰业等一批骨干企业及羚羊轿车、天语轿车、宗申摩托、数控机床、华陶瓷器等一批名优产品饮誉国内外。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59.98亿元,同比增长17.5%;实现增加值12.46亿元,同比增长14.6%。全年房屋施工面积683.1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63%;房屋竣工面积202.0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5.54%。建筑业已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支柱行业之一。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增长势头强劲,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重点行业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60亿元,达到163.63亿元,比上年增加47.7亿元,同比增长41.2%,总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建设与改造投资120.31亿元,同比增长44.8%,其中,工业投资55.71亿元,同比增长32.3%,房地产开发41.47亿元,同比增长34.2%。

从投资渠道看:国有投资快速增长,民间投资保持主体地位。国有投资57.69亿元,同比增长25.1%;民间投资89.94亿元,同比增长61.1%,民间投资占全区投资额的55.0%;港澳台及外商投资16.00亿元,同比增长14.3%。

从投资对象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市场运作力度,加快了投资结构的调整。第一产业投资4.45亿元,同比增长17.6%;第二产业投资57.30亿元,同比增长28.8%;第三产业投资101.88亿元,同比增长50.7%。三次产业投资比重分别为2.7:35.0:62.3,三次产业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呈现出一、二、三产业投资快速增长的格局。

重点项目发挥主要支撑作用。全区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在建项目374个,完成投资112.6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7.0%和92.2%,投资占全区50万元以上的建设与改造项目投资比重达93.6%;其中:重点项目投资76.8亿元,超额完成计划18.2%,占全区投资总额的46.9%。标志着全区实施“以重大项目促进大建设,以大建设带动大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效。

五、城镇建设和城市管理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建成区土地面积达到41.1平方公里,全区竣工城镇房屋85.2万平方米,城镇化率达到67.0%,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启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等“三规合一”编制工作。渝湘高速公路巴南段、渝南大道C段、鱼洞滨江大桥建成通车。李家沱长江大桥南引道、鱼轻路、滨江公园东段道路改造顺利竣工。外环高速公路巴南段、南涪路巴南段、鱼洞长江大桥南引道、佛耳岩滚装码头等项目进展顺利。惠民500千伏变电站建成投入使用,能源、通讯、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加强城区市政建设和管理,园林绿化得到新的提升和拓展。实施了渝南大道A段、B段、C段绿化、龙海大道绿化、巴南新干道绿化、滨江防护堤绿化、土桥岔路口立交绿化、体育中心小游园、国土局小游园、开发区小游园、环线高速路绿化(花溪工业园区段)、市政道路整治等绿化建设。2007年建设绿地46.86万平方米,调整充实绿地12.7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2.9%,提高5.8个百分点。

六、交通运输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农村公路建设全面推进。全年完成旅客运输量5507万人,同比增长25.4%;货物运输量1146万吨,同比增长27.2%。运输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境内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095公里,其中等级公路里程1020公里。今年,全面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油化、硬化碑二路、双龙路等通镇公路50公里,建成通村通畅工程200公里,新建农村公路300公里,硬化人行便道383公里。

邮政、电信业保持平稳发展势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6635万元,同比增长14.2%。本地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3.90万户,净增3.5万户,同比增长17.2%;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6.90万户,同比增长24.0%。

七、国内商业

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活跃。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74亿元,同比增长18.5%。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增速加快,城市市场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7亿元,同比增长17.2%,农村市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96亿元,同比增长19.5%。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继续平稳增长。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58亿元,同比增长17.2%;餐饮业6.11亿元,同比增长27.5%。集市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集市贸易成交额68.96亿元,比上年增长31.6%,集市贸易更加活跃。

住房消费不断升温。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29.9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2.5%,其中住宅127.5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5.2%。商品房销售额28.56亿元,同比增长48.8%,其中住宅27.77亿元,同比增长72.4%。

八、对外经济和旅游

2007大力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外经贸主要指标呈现高速递增。全区实际利用外资7513万美元,比2006年增长78.0%。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家,合同外资12055万美元,同比增长35.0%。据海关统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59661万美元,同比增长127.5%,其中出口37562万美元,同比增长165.7%。

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旅游业以“两方四泉”为重点,发挥温泉资源优势发展旅游。我区成功创建全国第十个、西部第一个“中国温泉之乡”。南温泉被评为“巴渝新十二景”。东温泉被评为市民最喜爱的十大旅游景区。全年接待游客310万人次,同比增长26.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01亿元,同比增长25.0%。

九、财政金融保险业

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7年全区实现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8.48亿元,同比增长46.5%(同口径),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19.14亿元,同比增长11.2%。其中教育支出3.37亿元,同比增长51.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9亿元,同比增长13.6%。

金融存、贷款稳步增长。2007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51.54亿元,比年初增长17.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7.53亿元,比年初增长6.9%;金融机构贷款余额82.49亿元,比年初增长22.3%。

保险机构积极拓展业务,加快培育保险市场,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规范保险市场秩序,创新保险品种,实现了保险业务的跨越式发展,较好地发挥了保险对经济发展的补偿功能。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取得新进展,高新技术发展呈现勃勃生机。2007年,培育创建了重庆宗申汽车进气系统制造公司、重庆宗申吕田机械制造厂2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并获批准重庆市高新技术产品34项、重点新产品33项一年来,我区共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41项,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突出,组织申报并获授权专利145项,获得科技奖励29项。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加速了我区新型工业化进程和创新型城区建设的步伐,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8.0%。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成绩显著。2007年,全区3-6岁幼儿入园率达75.2%,学前一年入园率达98.2%。义务教育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提高。全区7—12岁正常儿童入学率达100.0%,小学在校学生年巩固率达100.0%,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入学率达99.9%,小学生综合素质合格率持续保持在99.8%以上。初中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率为0.9%,初中毕业率达99.0%。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高中毕业会考及格率91.3%、优分率50.0%、毕业率95.9%。2007高考总上线率、重本上线率、高分段人数等指标均有所提高,尤其是本区就读学生有4人被北大、清华录取,创历史新高。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稳步发展。国家级重点职高巴南职中充分发挥骨干示范作用,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市工业管理职业技术学校正在稳步发展。我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8454人,在校学生达到12000人,高等职业学校招生3581人,在校生规模达12600多人。

十一、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得到新的发展。2007年,我区出色完成了庆祝重庆直辖十周年和首届重庆文化艺术节活动,拓展了广场文艺演出和经常性的群众文化活动空间,打造以“木洞山歌”、“花溪民间歌舞”、“接龙民间吹打”、巴南儿歌为主的巴南文化品牌,深入开展丰富多彩、主题鲜明、振奋人心的各类展、演文化活动100场(次)以上。广播电视事业全面发展,投资改造了广播电视网络,目前全区已实现173个行政村1119个自然村通有线电视,有线、无线、卫星接收综合覆盖率已达98.5%,基本解决了人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问题。

体育运动全面发展。群众体育红红火火,2007以迎奥运、庆祝重庆直辖十周年等为契机,举行了20多次大型活动:区第九届“体彩杯”迎春长跑赛、重庆市百万老人健步迎奥运活动、迎奥运庆直辖区直机关运动会、喜迎十七大第十二届“健身杯”运动会、康乐杯垂钓比赛等活动。竞技体育成绩显著,区组团出席重庆市第二届运动会和重庆市第三届农民运动会成绩显著。在市二运会上共获得2个团体冠军,19枚金牌,破一项市纪录,团体总分1339分,分别荣获成年组第11名(52个代表团),青少年组12名的好成绩,团体名次、金牌、总分全面超过上届。在第三届农运会上共夺得金牌5枚,银牌4枚,铜牌2枚,全市排名第6,同时代表团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加强了公共卫生体系和乡镇卫生院建设,社区卫生机构逐步从城市扩展到农村,农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以重大传染病防治为重点,疾病预防工作不断加强。2007年全区现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29个,厂矿医院6个,民营医疗机构4个,个体医疗机构208个,村卫生室304个。公立医疗机构中有二级甲等医院2家、二级甲等保健院1家。全区共有病床2900张,卫生技术人员2993人,医师1222人,护士902人。村卫生室共有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54人,乡村医生449人。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7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871941人,同比增长0.7%。总人口中的男性为451184人,女性为420757人,男女性别比为107.2:100。非农业人口280411人,同比增长3.6%,占总人口的32.2%,比上年上升0.9个百分点。农业人口为591530人,同比下降0.6%,占总人口的67.8%。全区出生人口8432人、人口出生率为7.31‰,死亡人口4513人,死亡率为6.9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1‰。全区2007年抽样调查常住人口87.1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8.33万人,农村人口28.78万人。

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人口出生已由过去的高出生、高增长、高死亡向低出生、低增长、低死亡方向转化。全区已婚育龄妇女152195人,其中无孩妇女9364人,占6.2%,一孩妇女120810人,占79.4%,二孩妇女21284人,占13.9%,多孩妇女737人,占0.5%。已婚妇女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率为93.0%。当年符合政策生育率92.0%。

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90元,同比增长19.5%。农民人均纯收入4385元,同比增长21.6%。全区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22128元,同比增长26.6%,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2240元,同比增长19.1%。

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切实做好城镇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全区新增城镇就业人员8267人,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6210,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309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2%。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今年,全区共举办了12期、12个专业、64个培训班,培训下岗失业人员3437人,结业2952人,有310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组织在岗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2246人,合格率为97%,就业率达100%。

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低收入群众生活得到保障。2007年,全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3669人,年末全区有各类福利收养单位37个,床位1636张。2007年末,全区有200个村、77个社区居委会。

注:

1、本公报数据为统计快报数据,正式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绝对值按现价计算,增速按可比价计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