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据发布>统计公报

2010年重庆市巴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重庆市巴南区统计局

(2011年2月20日)

2010年,是“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巴南发展进程中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经济形势,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胡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国发3号文件、“三区”建设,团结拼搏,攻坚克难,确保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们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经济

经济总量:据统计,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00亿元,达到308.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同比增长16.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7.5亿元,同比增长6.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60.6亿元,同比增长21.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0.6亿元,同比增长11.7%。按常住人口(常住人口为预计数)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3668元,同比增加6680元,按现行汇率(1:6.59)折算为5109美元。

经济结构: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9年的10.0:50.3:39.7调整为2010年的8.9:52.0:39.1。三次产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7%、67.5%和28.8%,对全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分别为0.6、11.0和4.7个百分点。

就业情况:2010年全区从业人员为49.17万人,比2009年49.87万人降低1.4%。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3.78万人,比2009年14.52万人下降5.1%;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0.88万人,比2009年21.45万人下降2.7%;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4.51万人,比2009年13.9万人增长4.4%。

二、农村经济

2010年,农业产值平稳增长,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经产值比达到19.1:80.9。全区粮食总产量36.8万吨,同比增长0.6%。农业总产值40.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7.1%(见下表)。

农 业 总 产 值

指标名称

计量

单位

产值

同比±%

农业总产值(现价)

万元

403426

7.1

1、农业

万元

239101

3.2

2、林业

万元

5245

4.4

3、牧业

万元

132395

12.6

4、渔业

万元

17090

14.4

5、农林牧渔服务业

万元

9595

10.9

2010年,农业生产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除小麦、红苕、蚕茧、猪肉产量和生猪存栏出栏略有下降外,其它产品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见下表)。

农 业 生 产

指标名称

计量

单位

产量

同比±%

一、粮食产量

368279

0.6

1、小春粮食

20947

2.2

其中:小麦

7329

-4.5

2、大春粮食

347332

0.5

水稻

187706

0.9

其中:中稻

185631

1.1

再生稻

2075

15.2

玉米

81113

0.2

红苕

71371

-0.2

二、油料产量

2143

22.7

其中:油菜籽

1569

42.5

三、蔬菜产量

465249

2.0

四、茶叶产量

2993

0.4

五、水果产量

33190

0.9

六、蚕茧

718

-21.4

七、肉类总产量

56798

0.4

其中:猪肉

45614

-2.4

八、生猪年末存栏

万头

38.4

-3.0

九、生猪年内出栏

万头

62.2

-0.3

十、家禽产量

万只

647.7

9.7

十一、禽蛋产量

18117

3.8

十二、水产品产量

13570

6.8

都市农业稳步发展。2010年全区积极推进都市农业示范点建设,对都市农业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是全面完成万亩标准化茶叶、万亩优质花木、万亩优质水果、万亩绿色蔬菜、万亩粮油高产创建、万亩优质花椒、万头生猪、万亩水产等8大生产基地建设;二是重点推广了粮食综合丰产技术、蔬菜嫁接技术、果树高接换种技术、“池塘80:20养鱼技术”、发酵床零排放养殖新技术等先进实用技术;三是加快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先后举办中国(重庆)迎春特早茶开园仪式、鱼洞首届乌皮樱桃节、二圣梨花节、采梨节、长江鱼类增殖放流活动等,有力促进了茶叶、水果、水产等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建成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市场,新增流转面积2.08万亩,全区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16.9万亩,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4个,达到128个。

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群众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治理土地1.64万亩,新建农村人行便道325公里,农村沼气3410口,太阳能300个,垃圾坑1000多个。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一是巴南滨江路工程。巴滨路起自鱼洞老大桥,止于南岸区二塘,全长18.3公里,分两期进行建设,其中一期工程5公里已于2009底全线通车。二是丰岩水库工程。该工程一期审核总投资为2.34亿元,在2010年6月实现了下闸蓄水。二期工程已分成四个标段同步招标,近期将开工。2010年全区解决饮水不安全人数8.39万人。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6.39万千瓦,全年农村用电量20056万千瓦时,化肥施用量1.63万吨(折纯)。

乡镇企业经济增长减缓、民营经济持续平稳发展。2010年,全区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90.81亿元,同比下降18.6%;总产值329.43亿元,同比下降26.5%;营业收入308.01亿元,同比下降37.5%;利润总额19.32亿元,同比下降36.3%;实交税金10.48亿元,同比下降18.3%。民营企业实现产值691.78亿元,增加值188.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1%和48.3%;营业收入699亿元,增长27.6%,利润总额40.18亿元,增长30.7%,实交税金25.32亿元,同比增长37.4%。中小企业实现产值642.46亿元,增加值179.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1%和54.2%。坚持优化发展环境,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增长。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30.16亿元,同比增长42.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仍是支撑经济较快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28.7亿元,同比增长21.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1.7%,实现工业总产值551.4亿元,同比增长27.6%,其中:区属及以下工业总产值343.0亿元,同比增长27.4%。实现工业销售产值542.4亿元,同比增长27.8%,实现利润总额27.1亿元,同比增长30.7%。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指标,除水泥和硫酸有所下降外,其余产品均有所增长(见下表)。

工业 主 要 产 品 产 量

指标名称

计量

单位

产量

同比±%

1、汽车

200025

29.2

2、摩托车

2016925

18.0

3、水轮发电机组

千瓦

544436

4.6

4、蓄电池

千伏安时

620094

106.5

5、数控机床

752

62.8

6、金属切削机床

2106

74.8

7、成品钢材

140066

22.2

8、日用陶瓷

万件

2933

14.9

9、水泥

373631

-5.5

10、硫酸

158812

-5.9

11、纸制品

100698

20.4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提高,产销衔接良好。规模以上工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以汽车、摩托车整车及配件为主的机械加工等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发展加快。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75.9亿元,同比增长27.5%;主营业务收入496.6亿元,同比增长25.8%,产品销售率98.6%,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利税总额38.6亿元,同比增长14.8%;利润总额22.1亿元,同比增长34.2%;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25.0%,同比提高25.2个百分点。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12.6亿元,同比增长38.0%;实现增加值31.9亿元,同比增长23.6%。全年房屋施工面积105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7.5%;房屋竣工面积47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6.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平稳增长,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重点行业成为投资增长的热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0亿元,达到327.3亿元,比上年增加56亿元,同比增长20.6%。建设与改造投资236.2亿元,同比增长27.4%,其中,工业投资88.4亿元,同比增长20.1%,房地产开发88.7亿元,同比增长6.0%。

从投资渠道看:国有投资和民间投资日趋活跃。国有投资130.2亿元,同比增长12.2%;民间投资157.9亿元,同比增长12.2%,民间投资占全区投资额的48.3%;港澳台及外商投资39.2亿元,同比增长168.5%。

从投资对象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市场运作力度,加快了投资结构的调整。第一产业投资15.2亿元,同比增长23.6%;第二产业投资90.6亿元,同比增长18.9%;第三产业投资221.5亿元,同比增长21.2%。三次产业投资比重分别为4.6:27.7:67.7。三次产业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呈现出一、二、三产业投资快速增长的格局。

重大项目发挥主要支撑作用。全区500万元以上的项目完成投资298.1亿元,同比增长13.2%,占全区投资比重达91.1%;其中:亿元以上的项目投资217.6亿元,占全区投资总额的66.5%。体现了全区重大项目的支撑作用。

五、城镇建设和城市管理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建成区面积达到46平方公里,新增公园绿地面积266公顷,全区城市房屋建筑面积1859.5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8%,城市住宅使用面积930.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9.2%。2010年,一是全力推进轨道2、3号线工程建设,南岸至炒油场段已完成土建工程35%左右;二是渝南分流道一期工程除连接南岸区段420米外,其余路段已基本建成;三是在完成鱼洞长江大桥及南引道一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正桥二期主体工程建设,现已完成主体工程量90%,四是完成鱼洞、李家沱城区一批城市主干道白改黑工程,建成一批停车港和龙洲大道、三十四中人行天桥等。

加强城区市政建设和管理,加大市政设施投入。加快市政设施改造建设力度。累计改造人行道19.72万平方米、车行道15万平方米,整治人行护栏3790米、防撞护栏11173米,更换改造窨井盖1400多个,安装更换路灯灯杆266根、灯具489盏、灯杆改色上漆2233根,修建污水三级管网18.6公里,对渝南大道B段炒油场、巴县大道酒厂、鱼洞老城区主干道等积雨点进行了整治。加大道路冲洗力度,累计清运主城区暴露垃圾1341吨。打造了鱼洞滨江体育休闲长廊亮点。通过对鱼洞滨江路2万平方米的车行道进行“白改黑”,将原2.5万平方米的彩色水泥人行道板更换为花岗石,补种银杏、桂花等大树105株,增加重阳木、红继木、黄金叶、春鹃、海桐等乔木灌木42万余株,更换或维修了一批休闲座椅、雕塑小品等,改造后的滨江体育休闲长廊,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乐园。2010年,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8.56%,绿化覆盖率52.3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84平方米。

六、交通运输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农村公路建设全面推进。全年完成旅客运输量6010万人,同比增长3.2%;货物运输量2303万吨,同比增长10.7%。运输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境内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659公里,其中等级公路里程737公里(县道及以上公路里程)。全面推进农村公路建设, 完成农村通畅工程230公里。强化公路管护和整治,创建了4个管理站,投入6000余万元对道路的隐患进行整治,建成了8个固定治超检测站。

邮政、电信业保持稳定。2010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5508万元,同比增长34.7%。本地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7.95万户,同比下降6.0%;移动电话用户达到62.2万户,净增20.5万户,同比增长32.0%。

七、国内商业

商贸流通强势增长。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4亿元,同比增长28.0%,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增速加快,城市市场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8亿元,同比增长27.8%,农村市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亿元,同比增长32.1%。批发零售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发展迅速,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总额245.5亿元,同比增长33.0%;住宿餐饮业营业收入14.4亿元,同比增长20.1%。集市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集市贸易成交额126.9亿元,同比增长24.3%,集市贸易更加活跃。

房地产市场得到复苏,增长较快。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234.8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0.8%,其中住宅227.4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9.5%。商品房销售额105.1亿元,同比增长62.3%,其中住宅102.3亿元,同比增长62.2%。

八、对外经济和旅游

2010年,全区对外贸易经济增长较快。全区实际利用外资21816万美元,同比增长81.8%;实际利用内资132.1亿元,增长87.9%。据海关统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114242万美元,同比增长106.9%,其中出口86068万美元,同比增长128.0%。

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以打造南温泉、东温泉、桥口坝等精品温泉旅游项目,加快樵坪山、圣灯山、云篆山生态旅游开发,推进以东温泉热洞为核心的温泉喀斯特旅游区建设,推进木洞桃花岛、浪琴游艇俱乐部等大项目建设,结合观光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全年接待游客523.3万人次,同比增长15.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2亿元,同比增长18.5%。

九、财政金融保险业

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10年全区实现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20.1亿元,同比增长39.1%(同口径),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41.5亿元,同比增长27.8%。其中教育支出7.3亿元,同比增长27.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4亿元,同比增长21.7%。

金融存、贷款增长迅速。2010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15.6亿元,比年初增长18.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4.0亿元,比年初增长18.3%;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69.0亿元,比年初增长42.4%。

保险机构积极拓展业务,加快培育保险市场,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规范保险市场秩序,创新保险品种,实现了保险业务的跨越式发展,较好地发挥了保险对经济发展的补偿功能。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教育两基得到巩固,高新技术发展呈现勃勃生机。一年来,全区新发展市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全年申报批准高新技术产品和重点新产品47项,区级科技项目32项,创建技术创新中心12家,共组织申报专利1273件;专利授权592件,分别增长了182.9%和64.9%。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加速了我区新型工业化进程和创新型城区建设的步伐。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教育两基得到巩固。2010年,全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86.7%,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达98.4%。小学生综合素质合格率持续保持在100%。全区小学、初中正常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100%、98%,流入本地的适龄流动人口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小学、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分别为0%和0.19%。小学、初中毕业生按时毕业率分别达100%、99.9%;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分别达100%、98.9%。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高考上线率达到84.6%,重点本科上线人数大幅增加达到529人,比去年增加106人,4人上北大、清华预录线。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国家级重点职高巴南区职教中心充分发挥骨干示范作用,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市工业管理职业技术学校正在稳步发展。2010年,我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8400人,在校学生达到23000人。完善了农民工和外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在城区(鱼洞、龙洲湾、李家沱和花溪等)指定了19所小学和9所初中安排农民工和外来人员子女达5897人,占义务教育阶段的27%。

十一、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得到新的发展。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先后举办了著名小提琴家“吕思清音乐会”等4场在全市影响较大的高雅音乐会演出。元旦、春节、元宵、五一、七一、十一等节庆期间,举办了民间特色文艺调演、文艺精品汇演等系列文化活动,利用区年猪美食文化节、温泉旅游文化节、招商引资暨房地产交易会等平台,组织了多项大型文艺演出,全年举办各类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累计超过50余场,极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扩大了巴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广播电视事业全面发展。12大民生工程”之一的“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三大工程建设,仅用了74天时间完成了全区18个镇街广播站、186个村广播室建设和3000余个高音喇叭的安装调试工作,并于10月1日清晨正式试播,基本实现全区农村“广播村村响”。新建铁塔,机房装修,安装电源增容、接地处理等设备,基本实现全区广播电视无线全覆盖。

体育运动全面发展。群众体育红红火火,2010年积极开展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全区22个镇街100多个部门,200多个村、社区,100多所学校、企事业单位中举办大中小型群体活动及赛事652次,500人以上赛事62次。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广场2个,建设社区健身场地34个,培育社体体育指导员达到200多人。同时,充分发挥公共体育场馆的社会功能,积极向社会开放。区足球场每天坚持早晚向群众开放;门球场、网球场、鱼洞滨江休闲运动长廊以及社区健身路径等公共场馆、设施全天向社会开放。出席市三运会,成绩斐然,荣获奖牌105枚,其中金牌31枚,银牌34枚,铜牌40枚,打破重庆市三项最高纪录(举重二项,田径一项)。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了巴南区中医院整体迁建建设中和东温泉镇卫生院综合楼主体工程;完成了巴南区人民医院急救部综合楼、皮肤病医院改扩建业务用房和双河口镇卫生院业务用房3个项目及4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的建设;鱼洞街道鱼轻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李家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界石中心卫生院、接龙镇卫生院改扩建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启动了区人民医院整体迁建工作,已规划龙洲湾B区约140亩建设用地,目前正在积极落实用地。全区农村居民参保人数为55.85万人,参保率为95.71%;城镇居民参保人数为11.53万人,参保率为98.35%.全年全区现有医疗卫生机构39个,其中,公立医疗机构二级甲等医院2家、二级甲等保健院1家。共有病床3393张,卫生机构人员数4853人,卫生技术人员4151人,执业(助理)医师1542人,注册护师、护士1473人。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全区已婚育龄妇女158901人,其中无孩妇女10569人,占6.7%,一孩妇女123795人,占77.9%,二孩妇女23571人,占14.8%,多孩妇女966人,占0.6%。当年符合政策生育率91.9%。

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90元,同比增长11.1%。农民人均纯收入6741元,同比增长16.6%。全区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31726元,同比增长15.2%,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2343元,同比增长16.2%。

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切实做好城镇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全区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2884人,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13115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304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6%。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将创业培训对象扩大到微小企业老板、职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和西部志愿者等群体,共举办创业培训班5期,培训576人(其中184人成功创业),完成培训目标任务200人的288%;将招投标机制引入职业技能培训,确定了9所综合实力较强的定点职业培训机构,共举办了49期22个专业114个培训班,开展职业培训6365人,其中城镇下岗失业人员2756人;同时,采取“用人单位+培训机构”模式组织农民工岗前培训2900人,开展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820人,进行职业技能鉴定6778人

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低收入群众生活得到保障。2010年,全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8258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1351人。年末全区有各类福利收养单位38个,床位2246张。2010年末,全区有198个村、80个社区居委会。

注:

1、本公报数据为统计快报数据,正式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绝对值按现价计算,增速按可比价计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