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公共文化>老巴县最重庆

鱼洞,穿越八百年的记忆

2023-08-15
巴南区政府网、巴南区文化旅游委
[大] [中] [小]

本期《诗话巴南》要带大家领略的是清代词人赵熙《鱼洞溪》描绘的巴南区鱼洞。

这首名为《鱼洞溪》的七绝,是晚清第一词人赵熙所写。

这一年,赵熙由泸州经水路去宜昌,顺江而下途经巴县鱼洞,看到当时的鱼洞江岸风景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旷神怡,遂提笔写下七绝《鱼洞溪》,为我们展现了百余年前的鱼洞之美。

鱼洞为何叫鱼洞?

鱼洞地名相传缘于此地江边的石岩底部有一斜洞,洞中栖鱼甚多,故名鱼洞。

从南宋开始,鱼洞这个名字,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

但鱼洞的繁荣却是从水驿开始。

明代时,鱼洞属云篆里管辖,明王朝设水驿于此,称馆驿站或馆驿城。

正是因为设立水驿的原因,大约在明末清初,鱼洞形成集市,人们开始逐渐定居于此,商贸货行也开始兴盛起来。清康熙四十六年,鱼洞归巴县孝里甲管辖。王尔鉴《巴县志·卷二》记载:“孝里,鱼洞溪,二甲,离城八十里,二五八期”。这里的鱼洞溪就是指的鱼洞,这时候鱼洞已经形成了场镇,并有了明确的场期。

然而,在时代的洪流下,鱼洞也经历沧海桑田的变迁。

历经康熙五十一年裁撤水驿、清末设场、民国19年建镇等几番起落。如今的鱼洞凭借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开辟出新的一番天地。

鱼洞街道-干湾村(刘纪湄 摄)

在巴南区政府的精心恢复下,能够反映鱼洞历史文化风貌的街区——鱼洞老街,带着老巴县的记忆出现在大众的视线里。

鱼洞老街位于鱼洞城区东端、箭滩河与长江交汇处,东起龙洲湾,西至鱼洞新大桥,全长约1.2公里。长江河道在此纵折,形成了天然的“U”字形,鱼洞老街也沿河岸而建。

自民国时期初露繁荣,到抗战时期,由于居住人口猛增而兴盛,鱼洞老街逐渐成为重庆小有名气的水码头。当年的老街上拥有不少的作坊、客栈、店铺、茶馆、仓房,还是盐、糖、药材、山货等物资的集散地。水运文化、宗教文化、地域文化因长江黄金水道的地理缘故,在此交相融合。

旧时的岁月已成为记忆,老街打造成了具有明清文化底蕴,又高贵典雅的集休闲娱乐、观光旅游、商贸居家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

经过恢复性建设后的鱼洞老街展现出新的生命力。修旧如旧,宽窄不一、长短不一的坡街和阶梯踏道式巷井没变。木板墙、石板路、穿斗房依然可以看到明清风格的传统民居遗风。小青瓦围合的四合院,还是济济一堂。老街上,手艺人和行走的小摊小贩,叫卖声从过去穿越到了现在。那些巴县人吃了上百年的老字号菜馆,正用最地道的美味招揽着生意。

走在今天的鱼洞老街上,特色古建沿街而立,夕阳铺洒在青石板路上,老茶馆里人头攒动。仿佛时光在此停住了,都市节奏在这里慢了下来,可以好好享受一趟情怀之旅。

老街老去的岁月是记忆,留下的积淀是文化和生活。

“青山渡口列茅茨,红树苍松点鹭鹚”,赵熙诗中所说的渡口就在今天鱼洞老街公园旁的码头。遥想当年的诗人所见的鱼洞,便是这一处充满生气的渡口场镇。

青山依旧在,更有新树红。

如今的鱼洞老街有旧时记忆也有今日的熙熙攘攘,更有新的人间烟火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