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公共文化>老巴县最重庆

南温泉:张恨水的巴山夜雨

2023-07-11
老巴县 最重庆
[大] [中] [小]

重庆被称为世界温泉之都,重庆南温泉因其悠久的历史,优美的景观,成为重庆温泉的典型代表。对于老巴县人来讲,南温泉就是儿时最珍贵的记忆。而对于曾在抗战风雨时期客居于此的人来说,则是一生难以忘记的乡愁。

张恨水,就是其中之一。他被称为“民国第一写手”、通俗小说大师,他的《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等名扬天下,老舍赞他“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

南温泉是张恨水一直都在怀念的地方。他的小说《巴山夜雨》,就是当年南温泉最好的写照,其主人公叫李南泉。

南温泉飞泉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南温泉成为国民政府部分机关和一批文教单位的疏散地,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等机关和一批文教单位紧急迁入,蒋介石、林森、孔祥熙等军政要员曾居住于此。不少人才、文物、史料和重要物资,在此得到了保护。

1938年1月10日,42岁的张恨水,带着一个皮箱,历尽千辛万苦抵达重庆。因战乱物价飞涨,曾经富裕的他,此时却贫窘有加。

初到重庆,张恨水受陈铭德邀请加入《新民报》,主笔并主编副刊《最后关头》,临时在报社宿舍安顿。不久妻子周南带着两个儿子也来到重庆团聚。

张恨水和家人(图片来自网络)

1939年春,日机对重庆市区狂轰滥炸,大量房屋被毁,大家纷纷向郊区疏散。抗战时期中国文艺界的统一战线组织,“中国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总务部也迁往南温泉,老舍、艾芜、杨骚、萧军、沙汀等作家均在此客居过。1939年5月初,抗协理事张恨水,携家搬到了南温泉。

在南温泉桃子沟,张恨水租住南泉农家茅屋里,“这房子后面有十间茅屋,将六间租给了文艺协会。后来文协搬走了,房东是我的朋友,他让我搬了去,议定自修自住,不取房租。我也无须六间屋子之多,住了三间,又让了三间给一位穷教授。于是安居了好多年。”

在风雨如晦的抗战时期,张恨水在南温泉的这三间茅屋里,度过了6年多,在这里,他感受到了他一辈子难以忘怀的“巴山夜雨”岁月,是苦难,也有家的温馨。

屋顶上覆茅草,四壁用篾片糊泥而成,动一下墙,整个茅屋都颤动起来。张恨水题为“北望斋”,曾诗《巴山杂忆》云:“建文峰下屋三排,茅屋亲题北望斋。不道此来都成异,云天西望立寒阶。”

风雨来,屋外大雨屋内小雨,屋外雨停,屋内仍淅沥。每逢山雨欲来,全家老少都要拿盆瓢来接雨。张恨水“于顷刻凝思中,忽得奇想,即裁尺纸,书待漏斋三字以榜吾门。”北望斋变成待漏斋,门联是“闭门自停千里足,隔山人起半闲堂”。

“待漏斋”虽陋,却时有文友来访,老舍、艾芜、张友鸾等都是常客。“山溪对岸的邻居是石正山教授,大水季节倒是一溪流水两家分。隔着山溪对话,却也有趣。”。

1939年除夕,张恨水在市区报社忙完工作,准备回十几公里外的南温泉过年。“不巧,车子已开出最后的一辆”,但“我想,有两条腿,怕什么”,于是雇人帮忙背着年货,与偶遇的两个学生结伴同行。后来天黑了,又下起了雨,灯笼还被雨水打灭,愁困中凑着过路人灯笼中的一点微光,终于回到了家。他看到妻儿对他微笑,一家人在除夕夜团聚。

1940年出生此地的女儿张明明,2018年9月曾回到南温泉。她时常在屋檐下眼巴巴望着爸爸回来,“总是在想,已经走到对面坡上扛着米袋子的父亲,背后是怎样一条路。”他曾专门画过一幅油画《待漏斋之夜》,内容是在南温泉夜雨中,正在写作的张恨水,被家人围绕着的温馨画面。

《待漏斋之夜》 张明明(图片来自网络)

张明明回忆,张恨水时常在书桌前撑着雨伞写作,后来邻居找来一个竹筒,让张恨水绑书桌腿上,把雨伞放在竹筒里“这样爸爸的手就解放了。我们几个孩子都觉得很好奇好玩,就围在爸爸身边,外面是风风雨雨……这一幕的这种温情我终生记得,这就是一个慈爱孝心的种子,让你不会忘记父母对你的恩情。”

“我父亲很爱京戏,自己也会拉京胡。经常他拉琴,母亲就在房间里也会跟着哼哼。父亲就开玩笑说:我没请你啊,你怎么来唱了?妈妈就说,这山村的生活实在太无趣了,你的胡琴虽然拉得不好,但聊胜于无。我就唱两句。”

“父亲的小书桌上一直有一个紫色的小花瓶。花买不起了,就去山上采野花,豌豆花等等。他还会配色。”

“妈妈总会为爸爸留一盏煤油灯,自己坐在下面缝缝补补看看书等爸爸。三更半夜走那么远的路回到南温泉爬上山小屋子里有一盏灯是亮的,妻子在等你。”

她忆起父亲教诲:“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不贪污、不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贪小便宜,勤勤恳恳做事。”

在张恨水的笔下,南温泉是这样的地方——“这是个四时有花的美丽地方,前有建文峰,后有仙女峰,门前有条沟,有根独木桥通向对面山腰,每当山洪暴发,洪水像一条浑黄的巨龙,呼啸着从家门前翻滚而下。大雨过后,林木格外清新蒇蕤,清晨雾霭如缕缕轻纱缭绕着群峰。”

他在《南泉小识》里,称南泉为第二故乡,文中写道:“南泉之可留恋者有三:花溪以清丽胜,虎啸以深幽胜,建文峰以旷达胜。”

对于开发南温泉风景区,他建议:在虎啸口下,有一片空地,如植梅花三百株,种荷花三畦,更多植桃、杏、杨柳树之类,配以茅亭二三间,板桥一道。并说:“欲辟南泉为览区,此事乃不可缓。区区之意,是所视望于建设诸公。”

南温泉风景区——虎啸泉流

抗战胜利后,张恨水先生离开重庆时,他撰写了《告别重庆》发表《新民报》上,怀念他的“待漏斋”:“南温泉的草屋,为我挡了8年的风雨;南温泉的山水,温暖了我8年的襟怀。不是这一些,怎能活到今天,我又怎能不加以感谢?”

他还曾作诗云:“壮年入蜀老来归,老得生归哭笑齐。八口生涯愁里过,七年国事雾中迷。虽逢今夜巴山雨,不怕明春杜宇啼。隔水战都浑似梦,五更起别海棠溪。”

南温泉为战乱中的作家们提供了避难之所,无数抗战诗文在此诞生。“文协”会刊《抗战文艺》出版71期,在重庆广泛开展了抗日文艺活动、培养青年作家等。

“抗战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国亡不保,何以家为?”张恨水在南温泉成为抗战作品最多的作家,如直接描写抗战的《大江东去》《虎贲万岁》《游击队》,揭露大后方黑暗腐败的《八十一梦》《魍魉世界》《傲霜花》,历史小说《水浒新传》等,期间他写了800万字的抗战文学。

1941年,周恩来对张恨水说:“我觉得用小说的体裁揭露黑暗势力,就是一个好办法,也不会弄到‘开天窗’。恨水先生写的《八十一梦》不是就起了一定作用吗?”

毛泽东曾在延安赞扬他:“《水浒新传》写得好!梁山好汉抗金,我们八路军抗日!像张恨水这样的通俗小说配合我们抗日战争,真是雪中送炭。”1945年8月,居住在窑洞中的毛泽东到重庆参加国共谈判时,经周恩来介绍,与居住在南温泉待漏斋的张恨水见面,闭门长谈两个多小时。告别时,毛泽东还将陕北的红枣、小米和一块呢料送给张恨水。张恨水在回忆录《我的创作和生活》中写道:“1945年毛主席到重庆,还蒙召见,对我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和鼓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还牢记在心。”

《巴山夜雨》张恨水著

张恨水笔下的巴山夜雨,今天的南温泉,早已成为游客络绎不绝的旅游胜地。原来一片茅屋的桃子沟,也被农户改为一片农家乐和民宿,成为市民们周末休闲的好去处。在南温泉青山绿水之间,不少市民去追忆国运艰难中张恨水和抗协作家们的足迹,去缅怀他们用笔传递给国人的“国如用我何妨死”的爱国情怀,去感悟风雨声中吾辈当自强的铮铮骨气。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南温泉旅游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