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建议提案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办理
关于区人大十九届第一次会议第61号建议的复函
尊敬的杨伦代表:
你在区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长江生态保护工作的建议》(第61号)收悉,经与区发改委、区经信委、区水利局、区财政局等部门和单位共同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长江生态保护工作的推进情况
(一)高度重视,成立领导小组,统筹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
区委、区政府起成立了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为主要协调机构的工作小组。领导小组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相关区级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有关区级部门和单位为成员,负责统一指导、统筹协调全区长江流域保护工作,督促区级各行业主管部门按照“管行业管环保”的原则,在市级对口部门部署指导下具体做好本行业规划、建设等相关工作。区委、区政府还出台了《巴南区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实施意见》(巴南委发〔2018〕38号),从生态修复、污染防治、规划布局、产业结构调整等多维度对全区至2035年的长江流域保护工作进行了部署。在“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设立“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专章,为“十四五”及中远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让巴南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的总体谋划、长远安排,系统设计了“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污染及固废危废治理、防治噪声污染、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等五大方面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
(二)各单位齐抓共管,多措并举,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1.将长江沿线生态保护修复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巴南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目前,规划编制已完成生态现状分析和分区划定等阶段性工作,预计6月底形成规划文本初稿。规划充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一是以长江及其主要支流流域单元为脉络,考虑区域主要生态问题和主导生态功能,综合划定8大修复分区,并在分区主攻方向中围绕保障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总体目标,突出对长江干支流、岸线、江心岛等重要生态资源的保护与修复。二是在后续工程布局上,通过布局实施“两江四岸”综合治理、长江千里林带建设、江心岛保护修复、花溪河等次级河流治理等重大工程,显著改善长江干支流生态环境质量,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2.严格项目准入,实施绿色化改造,大力推行绿色发展和新兴产业发展。一是把好项目准入关。严控高污染、高环境风险项目和过剩产能项目上马。严格执行规划环评制度,抓好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坚决禁止在长江干支流1公里范围内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目前我区没有新建扩建化工园区。现有的化工项目,按照要求开展环境专项整治。经排查,我区沿江一公里范围内存量化工生产企业现存4家,均分布麻柳园区。2022年,已督促企业就存在的16个环保问题进行了整改。并关停了不在园区内的4家化工企业。二是“创绿治污增效”全息推进工业绿色发展。创绿示范助力绿色领跑。推进美利信科技、惠科金渝、宗申动力等企业,投资5.4亿元完成绿色集成化改造;配套出台6个方面绿色发展政策措施,兑现中央、市区奖补资金3000余万元,带动企业绿色化改造投资近6亿元。强化示范引领,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1个、国家级绿色工厂6个、国家级绿色供应链2个,市级绿色园区2个,市级绿色工厂10个,市级节水型企业12家,市级水效领跑2家,市级能效领跑1家,绿色制造示范标杆创建位列全市第一。三是增效提质赋能绿色转型。依托科技和产业优势赋能传统产业向绿色转型提质增效,现有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3家、占全市30%,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8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6家,市级重大新产品65个,市级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4家,市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3家,获评8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7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加快重庆铃耀、耐德山花等传统汽车、装备制造企业向新能源汽车、环保装备制造等新兴绿色低碳产业转型,生产新能源汽车7.9万辆。四是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层级,加快集聚发展,成效显著。一方面,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截至2021年底,全区有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企业41家,全年实现战新产值317.6亿元,同比增长25.1%,高于规模工业产值增速5.2个百分点,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的36.5%,拉动全区规模工业产值增长8.8个百分点,对全区规模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44%;另一方面,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新制造业体系逐步完善,“数智”、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战新制造业体系逐步完善,惠科、宗申、铃耀等支柱战新企业持续放量,产业发展生态日趋形成;此外,政策支撑精准有力。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通过实施重大新产品、研发准备金等专项资金项目奖补政策,精准扶持企业,调动企业主体创新的积极性,不断提升企业技术研发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全区工业创新支撑体系逐步完善。
3.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长江沿线污染源监管。一是利用无人机等,对长江排水口开展拉网式排查,查清排水口来源并开展整治工作。我区2019年底启动了长江入河排口排查、监测、溯源、整治专项行动,对长江沿线及支流2公里范围内的入河排口进行了全面排查,共排查出209个入河排口。按照国家及市生态环境部门关于长江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治工作要求,我区已于2021年底前完成了长江入河排口台账建立、整治实施方案编制、标志标牌设置、分类整治推进等相关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198个排口核销或整治工作,剩余11个正在按照整治实施方案要求有序推进中。长江沿线的5个入河排污口,均安装了入河排污口信息公开牌,将排污口“身份”编号、排放方式、主要污染物、二维码等信息均进行了公开,并设置了在线监测设备,纳入了在线监测管理系统中进行规范管理。二是视频纠违手段逐步加强。2021年起,我区已在李家沱其龙社区、双河口镇临江村、麻柳嘴人和桥村、麻柳嘴梓桐村安装了4个视频监控设备。2022年,将完成莲花街道花土湾、龙洲湾街道巴南府邸、木洞中坝村等3个重要河段视频监控设备建设,对长江沿岸破坏生态和环境的各种违法建设、违法行为的监督将更有力度。
(三)拓宽筹资渠道,保障长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资金来源。
一是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融入我区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通过PPP等多种投融资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先后策划了花溪河综合整治PPP项目、一品河黄溪河“清水绿岸”治理提升PPP项目。目前花溪河PPP综合整治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部分子项目取得关键性进展,工程形象进度完成68%,一品河、黄溪河“清水绿岸”治理提升PPP项目成功落地开工。花溪河、一品河黄溪河等PPP项目撬动近50亿元社会资本投入三条河流生态保护与修复中。二是积极包装项目,争取市级层面资金支持。2022年,共包装环保类重大前期项目8项,项目匡算总投资23.44亿元,比2021年2个项目1.7亿元同比增加近13倍。2020-2021年,共争取到中央预算内投资约2.11亿元支持我区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大本级财政投入力度。2022年,区级政府资本类重点环保项目共9项,年度计划投资15.5945亿元,项目数量较2021增加4个,年度投资计划较2021年持平。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继续发挥好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推动各部门各单位长江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加大长江沿线污染行为管控。出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严格负面清单管理,落实好各项保护措施。严格项目准入和审批,坚决落实好禁止在长江干支流一公里范围内不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加快推进长江入河排口的整治力度,并在我区大型区级河流开展入河排水口排查、监测、溯源和整治工作。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确保排污口稳定达标排放。加大监控视频建设力度,及早发现长江沿岸的各类违法行为,加强打击力度。
三是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继续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领域;继续加大重大项目的包装力度,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在区级财政过“紧日子”的情况下,落实好各类环保建设资金,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此函
重庆市巴南区生态环境局
2022年5月17日
(联系人:王绍政;联系电话:13752885280)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