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建议提案办理>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重庆市巴南区教育委员会关于政协重庆市巴南区十五届三次会议提案第045号的答复函
巴南教委函〔 2024 〕52号
余娟委员:
你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我区数字技术 推动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建议》(第045号提案)收悉,现进行答复。根据区政协提案办理相关要求,具体答复内容详见附件《巴南区政协提案办理答复清单》。
此答复函已经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唐泽奎审签。对以上答复有什么意见,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附件:巴南区政协提案办理答复清单
重庆市巴南区教育委员会
2024年6月20日
(联系人:吴广学;联系电话:18323325424)
附件
巴南区政协提案办理答复清单
提案号 |
045 |
提案提目 |
关于加快推进我区数字技术推动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建议 | ||||
主办单位 |
区教委 |
协办单位 |
|||||
办理沟通方式 |
文来文往 |
面商 |
电话或网络 |
座谈 |
调研 |
其它 | |
√ |
√ |
√ |
|||||
采纳落实情况 |
已采纳 |
计划采纳 |
能启发思路 |
未采纳,但通过沟通协商已达成共识 |
未采纳,通过协商也未达成共识 | ||
( 3)条 |
( 0)条 |
( 0)条 |
( 0)条 |
( 0)条 | |||
承办单位领导分析梳理研究提案情况 |
5月29日,区教委召开课后教育专题研讨会,要求充分采纳委员意见,进一步强化课后服务工作,技术中心配合做好技术支撑,积极落实提案建议。 | ||||||
办理提案前,相关工作的主措施与成效 | |||||||
巴南区全区所有中小学全面推行“5+2”课后延时服务,坚持学生自愿参加的原则。各中小学按照“基础+特色”的思路,充分挖掘学校资源潜力,因地制宜设计课后服务项目,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兴趣培养,建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后服务内容,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 |||||||
办理提案的具体效果,或者办理计划 | |||||||
已采纳落实的提案中的意见建议 |
1.建起来,让课后服务插上数字化翅膀。 |
具体采纳落实情况及办理效果 |
1.推进教学管理、应用数字化。一是用好全国基础教育服务平台,做好课后服务管理,探索应用排课、评价等数字化教学管理功能,促进提高管理效能。二是推广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指导学校利用课后服务频道,广泛开展科普讲座、科学实验、科技创作、创客活动、人工智能、机器人训练、观测研究等项目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利用数字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提高应用效率,借力优秀数字教育资源,进一步缩小地域差距。 2.丰富课后服务课程内容。一是拓宽课后服务新领域,引进优秀的项目式学习平台,如青少年三维创意社区、核桃编程、西瓜创客等,并鼓励学校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广泛开设学生感兴趣的科学教育拓展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要求每生每周至少参加1次科学教育的课后服务。二是提高教师数字素养,推进教师创新教学设计、基础教育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精品课、优秀作业设计和优秀课后服务等案例的征集,并通过重庆市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向全区学校开放共享,以提高广大教师基于数字课堂的教学管理水平。 | ||||
2.评起来,让校园变笑园。 |
1.强化督导监督评价功能。一是区教委定期检查,监督各学校课后服务课程设置、人员安排、经费保障和过程管理等情况,并纳入学校督导评估考核。二是学校定期自查,全流程监督教师课后服务开展的质量,调查学生对课后服务的反馈,及时优化组织管理措施和课程安排。三是广泛进行学生家庭评价调查,了解家长和学生对课后服务课程设置、开展过程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以上三级评价,采取问卷和调查的形式,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反映中小学开展课后服务的成效。 2.搭建大数据评价平台。通过钉钉管理平台,搭建用于课后服务评价的模块,设计科学的评价量表,按学校、班级收集汇总师生、家长的评价反馈,进而形成全区课后服务数据看板,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选课及过程管理。 | ||||||
3.管起来,让督导“长牙齿”。 |
1.规范课后延时服务课程设置。课后延时服务时段每班每周必须开设一节科学类课程。鼓励学校根据校园文化和实际,开发开设体育、艺术、阅读、科学实验、信息科技、人工智能、传统文化、特色品牌等课程,最大限度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差异化需求,优化调整无意义或意义不大的课后服务项目,提高学生和家长对延时服务的获得感。区教委每学年遴选5门精品校本课程进行全区共享,同时鼓励学校购买课后延时服务课程资源,提高课后延时服务质量。 2.落实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明确课后延时服务保障性开支,主要包含开展课后延时服务产生的水费、电费、气费、课程资源购买,服务活动所必需的消耗品等,以及因开展课后延时服务确需增开晚餐的相关费用。为切实提高课后延时服务质量,办学规模达到规划建设规模或学生人数达800人的学校,用于保障学校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开支,原则上不低于总费用的20%。 3.均衡课后服务师资配置。建立城乡统筹、融合发展的教师资源配置制度,健全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制度,推动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农村学校流动。推进镇中心校和同镇小规模学校一体化办学、协同式发展,实行学区内走教制度。探索建立学区竞聘、跨学区竞聘等形式,逐步解决师资在学区、学段、学科配置不均衡问题。创新集团化办学教师管理制度,建立集团教师资源共享机制。发挥教育教学专家团队的作用,定期到农村学校开展助教、助研、助管工作。 4.建立第三方机构和个人进校园遴选机制和监管机制,加强第三方机构和个人课后服务监管,建立“白名单”“黑名单”机制,不断推动课后服务提质增效,从而使课后服务这项大改革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让学生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 ||||||
计划采纳落实的意见建议 |
相关采纳落实计划或打算 |
||||||
能启发思路、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创造条件的意见建议 |
无 |
推进创新、加强或改进工作等方面的打算 |
| ||||
未采纳,但通过沟通协商已达成共识的意见建议 |
无 |
未采纳原因 |
无 | ||||
未采纳,通过沟通协商也未达成共识的意见建议 |
无 |
未采纳原因 |
无 | ||||
提案对相关工作的其他方面助推成效,或需要说明的其他方面的情况(可另附页):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