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策文件>其他文件

  • [ 索引号 ]
  • 11500113009307156W/2021-00281
  • [ 发文字号 ]
  • 巴南府办发〔2021〕75号
  • [ 主题分类 ]
  • 其他
  • [ 体裁分类 ]
  • 其他公文
  • [ 发布机构 ]
  • 巴南区政府办公室
  • [ 有效性 ]
  • [ 成文日期 ]
  • 2021-10-15
  • [ 发布日期 ]
  • 2021-10-22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巴南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巴南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防汛抗旱专篇)》的通知

  

  

  

巴南府办发〔2021〕75号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印发《巴南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

《巴南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防汛抗旱专篇)》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巴南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巴南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防汛抗旱专篇)》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0月15日

(此件公开发布)

巴南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

  

2021年10月


前  言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事故灾害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机构改革完成、应急管理部门组建后,推动形成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指示和安全生产的系列讲话精神,为做好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十四五”时期,巴南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是全面推进“大安全、大应急”建设的关键时期,编制和实施好全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按照重庆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渝安办〔2019〕81号)要求,区应急局牵头组织编制了《重庆市巴南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作为全区“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本规划基准期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年至2025年。

  


目  录

  

一、现状与形势 - 6 -

(一)进展和成效 - 6 -

(二)面临新挑战 - 11 -

(三)发展的机遇 - 13 -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 14 -

(一)指导思想 - 14 -

(二)基本原则 - 15 -

(三)发展目标 - 16 -

三、重点任务 - 19 -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适应新时代应急管理新要求 - 19 -

1.优化应急管理体制 - 19 -

2.提升基层履职能力 - 20 -

3.压实应急管理责任 - 21 -

4. 完善制度保障体系 - 22 -

(二)突出强化预防治理,增强各类事故灾害防控能力 - 24 -

1.注重风险源头预防管控 - 24 -

2.加强风险监测预警预报 - 26 -

3.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 27 -

4.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防治 - 32 -

(三)加强救援能力建设,有序有效应对各类事故灾害 - 34 -

1.构建统一高效的组织指挥体系 - 34 -

2.打造本领过硬的救援队伍体系 - 35 -

(四)增强应急应对保障,形成应急准备响应战略合力 - 37 -

1.完成应急指挥平台建设 - 37 -

2.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管理 - 38 -

3.提高应急运输保障能力 - 38 -

4.重塑应急预案体系 - 39 -

5.加强灾后恢复救助 - 40 -

6.建设应急避难场所 - 40 -

(五)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推动平安巴南共建共治共享 - 41 -

1 强化安全科技引领保障 - 41 -

2.完善宣传科普教育体系 - 41 -

3.完善多元市场参与机制 - 42 -

四、重点工程 - 44 -

(一)应急指挥中心升级建设工程 - 44 -

(二)应急管理人员能力提升工程 - 44 -

(三)自然灾害防控能力工程 - 44 -

(四)应急救援队伍能力提升工程 - 45 -

(五)区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工程 - 45 -

(六)应急管理综合平台建设工程 - 45 -

(七)防灾减灾科普基地建设工程 - 46 -

五、保障措施 - 46 -

(一)加强组织保障 - 46 -

(二)加强经费保障 - 46 -

(三)加强跟踪评估 - 47 -

  

一、现状与形势

(一)进展和成效

“十三五”时期,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有关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的重要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断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显著增强。

1.新时代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建立

按照区委、区政府的部署,顺利完成全区应急管理机构改革,构建了“一局(区应急局)二委(区安委会、区减灾委)四部(自然灾害应急总指挥部、防汛抗旱指挥部、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抗震救灾和地质灾害防治救援指挥部)六办(安委会办公室、减灾委办公室、应急总指挥部办公室、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抗震救灾和地质灾害防治救援指挥部办公室)”的应急体系组织构架。以区减灾办名义印发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及专项指挥部工作规则,各成员单位(部门)按照“管行业、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灾害”的原则明确了责任业务科室,并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职责写入各自“三定”方案。根据《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和《重庆市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细则》要求,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原则,进一步明确细化了党政领导干部和各镇街、各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职责,全面建立了安全生产责任制,构建出安全生产工作新格局。适应机构改革新形势,修订出台了防汛抗旱、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和森林防火等专项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针对“全灾种,大应急”的要求,对原有应急救援队伍体系进行了调整、重组,打造了区级“常专群保援”应急队伍体系,23个镇街分别组建了不少于30人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以社区、企业微型消防站建设、社区“两防一体化”建设等为依托,组建102个社区应急站(微型消防站)。配备应急救援装备设备,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建设,应急保障能力稳步提高。

2.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十三五”时期,全区以防控较大事故为目标,以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为主线,理顺体制机制,厘清工作职责,强化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严格执法,严肃问责,营造严格的安全执法环境,倒逼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位。狠抓“三基”建设,确保安全监管有人干事、有能力干事、有条件干事。全面启动并加快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夯实安全基层基础。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切实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提升本质安全水平。5家危险化学品企业入驻园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全部接入“重庆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推进道路交通安防工程建设,完成生命防护工程1000余公里。道路客运企业全部纳入风险隐患管理系统、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和动态数据监控系统,辖区货运自重12吨以上、半挂牵引车均已安装动态数据监控终端,道路运输监管监测能力显著增强。创建“智慧工地”126个,276家企业、688个项目完成标准化创建。完成老旧小区房屋改造143栋,老旧房屋消防安全水平明显提升。

“十三五”时期,我区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3人,完成了“十三五”规划规定的目标任务,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比2015年下降24.39%,较“十三五”规划规定的目标任务(5%)实现较大幅度下降。

3.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增强

“十三五”时期,我区防灾减灾救灾制度建设、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管理能力、自然灾害应急处置与恢复重建能力、重大工程防灾减灾能力、科技防灾减灾能力、基层防灾减灾能力、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等进一步增强。按照全市“5+3+1”工作模式,以打造自然灾害普查工作“巴南样板”为总目标,在全市率先推进国家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建立了覆盖全区23个镇街、28个区级部门、3万余人的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可第一时间将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到各区级部门、各镇街、基层村居以及潜在受威胁人员,有效解决了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进一步规范,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预警时效平均提前约15分钟。坚持群测群防制度以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制度,持续开展群测群防及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初步建立监测装备定期更换机制和完善的集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预防治理和应急应对为一体的地质灾害信息化管理平台。实行森林草原防火责任清单式管理,建立林区网格化管理体系,落实网格化管理措施,属地责任、监管责任、主体责任和巡护责任更加明确。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区现有防火生物阻隔带143公里,防火步道59公里,新建(扩建)防火公路187公里,消防水池71座,建成标准检查站3座,森林火情视频监控9个,火情综合瞭望监测覆盖率达到15%。推行二维码扫码出入林区,林火视频监控全部接入市森林草原智慧防火综合管理平台,科技防火格局初步形成。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管理维护,完成67个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可容纳宿住避难19.6万人、暂时避难28.1万人。及时开展应急救助,积极实施倒房恢复重建,认真做好冬春生活救助。组织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系列应急演练活动,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普遍增强。“十三五”时期,我区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35亿,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为0.0027,年均每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0.4。

4.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初见成效

组建区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开展应急指挥大厅标准化建设,实现区级相关部门的互联互通。完善了紧急重大情况报告、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及联动响应、应急救援处置调度等各种制度,基本建成科学高效的指挥调度机制。按照“大应急、全灾种、综合性”的应急救援方向和“资源整合、军民融合、专常群结合、强化基层”的要求,重点打造“常专群保援”五类应急队伍。利用应急资源管理平台对全区应急物资及救援力量进行登记统计,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与驻区解放军、武警部队等军事力量的联系协调,构建多方参与的应急救援工作格局。启动全区应急预案体系重构,常态开展应急演练。与京东物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南彭公路物流基地京东仓库建立了1100余平方米的应急救援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制定《重庆市巴南区应急物资储备和使用办法》,强化应急物资储备管理。按照《重庆市应急管理局关于印发区县、镇街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装备配备指导目录(暂行)的通知》要求,购买配备森林灭火水罐消防车、森林灭火移动水泵、移动水池、雷达生命探测仪、风力灭火机、油锯等各类应急救援装备,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配备价值116.92万元的个人防护、抢险救援、应急保障类装备,切实提高队伍应急救援实战能力。

“十三五”时期,我区成功应对了百年不遇的“长江5号洪水”过境及“5.18”暴雨灾害、“6.12”华南城小学地质滑坡、“6.14”绕城高速危险品运输车辆追尾事故等一系列事故灾害,将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和社会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有力地维护了我区的安全稳定。

5.社会共建共治局面初步形成

深入开展“五进”活动,积极推进安全文化建设,持续推进“安全从学生抓起”教育活动,抓好中小学生、农村群众、客货运驾驶人等重点群体宣传教育。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道路运输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考核合格率达100%,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100%,从业人员培训合格率达100%。开展安全监管人员监管能力培训,提升监管执法能力。依托“5.12全国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周”“6.16安全生产集中咨询日”“10.13国际减灾日”“7.29唐山大地震纪念日”“11.9全国消防日”等开展集中宣教活动,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开设安全专刊、专栏、专题,聚焦应急管理事业发展各项工作,充分宣传报道应急管理事业工作成果、经验做法、先进人物典型等,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有序开展示范创建工作,鱼洞街道南园社区、界石镇梨花社区、李家沱街道西流沱社区等相继成功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开通“12350”群众举报热线。组建包含10个专业方向56名专家的区级应急管理专家库,全方位为区级相关部门、各镇街提供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专家咨询服务。

(二)面临新挑战

尽管我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很大进步,但生产安全、自然灾害领域各类事故灾害交织叠加、易发多发,我区应急管理工作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存在一定差距,仍面临严峻挑战。

1.社会自然风险交织,事故灾害防控难度大

随着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不断涌现的新业态、新行业给安全生产带来了新风险、新问题。医药化工、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建筑火灾等传统高危行业风险还没有得到全面有效防控。辖区内大部分农村公路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特别是村级公路坡陡、弯急、拐多,临水临边临崖路段较多,道路交通生命防护工程缺口较大,农村道路交通事故时有发生。部分高层建筑尚未彻底解决消防用水问题,火灾防控形势严峻。城市安全风险点多面广、隐蔽性强,其他城市发生的电动车燃烧、燃气泄漏爆炸、人员拥挤踩踏、城市内涝、渣土场垮塌、隧道桥梁路面塌陷等事故需我区高度重视,并引以为戒。

我区有60余公里长江水岸,辖区内河流纵横交织,地形山高谷深,突发山洪频发,防洪任务艰巨。我区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47.8%,是重庆主城重要的“肺叶”,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但森林草原火灾风险防控基础还比较薄弱,火灾风险隐患突出。近年来,暴雨、高温、冰雪、干旱等灾害均有发生,自然灾害防控形势严峻。

2.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基层基础存在短板

我区应急管理议事协调机构职能交叉,相关职能部门责任边界尚未完全厘清,“统与分”“防与救”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各项工作机制尚不完善。新兴业态安全监管职责不够明确,解决机制尚未建立。党委政府的属地责任、行业部门的属事责任、企业的主体责任有待进一步压实。功能区和属地镇街的安全监管职责分工不够清晰。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任务尚待完成。基层力量十分薄弱,人员数量和履职能力难以满足日常工作需要。应急管理岗位职业吸引力不足,干部队伍任务重、压力大,稳定性和职业荣誉感差。

3.应急救援能力不足,综合保障尚需加强

应急管理部门与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协调联动有待加强。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战斗力尚未形成,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应急力量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应急物资储备缺乏指导性文件,社会化、市场化、自动化、信息化程度不高。缺乏专业化、高精尖救援装备和处置技术手段。应急预案体系尚未完成更新重塑,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不适应现实应急救援需求。“行政管理与专业指挥”、区域间、军地间协调联动机制有待完善。缺少功能完备、左右衔接、上下贯通的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化平台。执法手段传统单一,智能化、信息化监管有待提升。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有待提升。

(三)发展的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时期,是应急管理部门组建后,全力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和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的关键时期,也是做好我区应急管理工作,全面深入推进我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机遇期。

“十四五”时期,我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为我区应急管理工作带来诸多利好。区委、区政府统筹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将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提高本质安全水平,提升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从而整体降低各类事故灾害发生的风险和造成的损失。三是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民群众对安全感的需求不断增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关注度、参与度逐步提升,为推动我区应急管理工作注入了巨大动能。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防为主、防减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着力构建行政管理体系、组织指挥体系、应急力量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围绕“强基础、抓重点、寻突破、重落实”的总体思路,加强安全风险预防治理,积极应对处置各类事故灾害,坚决防范遏制较大及以上事故灾害发生,积极防范减少一般事故灾害发生,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全区的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工作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

——坚持“安全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守“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的红线和底线。统筹发展与安全,正确处理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最大程度地降低事故灾害风险,减轻事故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坚持“预防为主”。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防抗救相结合,强化预防治本,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做好预防、预测、预警和预报工作,做好常态下的风险评估、物资储备、队伍建设、完善装备、预案演练等工作,推进我区应急管理由应急处置为重点向全过程风险管理转变。

——坚持“底线思维”。着眼最严峻最复杂局面,深入研究我区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灾害的发生发展机理和演化规律,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提出防控及应急能力建设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各项应急准备,牢牢把握主动权。

——坚持“依法管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应急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尊重自然、尊重规律,从实际出发,创新科技手段和方法,提高我区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坚持“深度融合”。推动安全生产与防灾减灾救灾、应急管理全面融合发展。推进应急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强化应急管理综合职能,健全监测预警、风险排查、应急保障等机制,重点提高安全风险防范能力、基层基础能力、核心应急救援能力和社会协同应对能力。

——坚持“共治共享”。完善政府治理,发挥各部门优势,推进政府简政放权、转变职能,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为核心,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确保责任链条无缝对接,形成整体合力;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化社会参与,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5年,全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应急管理体制更加健全,基层基础、风险防控、应急救援、综合保障、社会协同能力明显增强,安全生产整体水平、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提高,较大及以上事故灾害得到有效遏制,一般事故灾害大幅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2.分类目标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各级各部门应急管理职能划分更加清晰明确,责任链条更加严密顺畅,议事协调机构统筹协调更加高效。

——应急管理基层基础更加牢固。各级各部门应急管理人员数量更加充足,履职能力明显增强,工作条件显著改善,应急管理领域在编及聘用干部专业培训率达到100%,相关专业监管执法人员配比率达到75%以上。应急管理综合执法队伍改革稳步推进,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工贸、交通、建筑等重点行业领域专业执法人员比例不断提高,区、镇街两级执法管辖权限进一步明确,执法规范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实现掌上执法和网上办案。

——重大安全风险防控更加有效。稳步推进高危行业企业、非高危行业规上企业在线监测监控,着力推动信息化监管。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全面推进,规模以上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率达到100%,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监测预警预报更加精准,森林火灾、洪旱灾害、地质灾害得到有效监测治理。

——各类应急救援力量更加强健。常备应急救援队伍能力范围有效扩展,专业救援队伍能力显著提升,群众应急力量健康有序发展,基层救援队伍能力稳步提高,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纪律严明、本领高强”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应急综合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完善,应急物资装备保障更加到位。防灾减灾救灾机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灾害防御能力和灾害救助能力不断提高。

——社会共治共建格局基本形成。公众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明显提升,市场机制作用有效发挥,科技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应急管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基本形成。到2025年,成功创建2个国家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3.核心指标

——安全生产目标。“十四五”时期,我区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年均死亡人数较“十三五”时期下降9%,杜绝发生重特大事故,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事故死亡率小于0.025。

表1  “十四五”时期巴南区生产安全核心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预期值

指标性质

1

生产安全事故亡人数

下降9%

约束性

2

5年累计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0

约束性

3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0.025

约束性

——防灾减灾目标。“十四五”时期,我区自然灾害损失得到较好控制,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0.003以内,年均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控制在1以内,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控制在15000人内。

表2  “十四五”时期巴南区防灾减灾核心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目标值

指标性质

1

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0.003

预期性

2

年均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

≤1

预期性

3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15000人

预期性

三、重点任务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适应新时代应急管理新要求

1.优化应急管理体制

——健全行政管理体系。强化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协调、行业管理部门组织指导、地方政府属地管理的应急管理行政体系,健全行政管理“三级体系、五级网络”。开展基层应急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完善基层应急管理机构设置,改善装备配备条件,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明确村(社区)应急工作责任人和专(兼)职人员,整合基层网格员资源,明确应急管理网格工作内容。推动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区级部门明确内设机构,履行具体职责。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社区应急服务站。

——深化行政执法改革。按照国家和重庆市有关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精神,推进我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应急管理部门有关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矿山、工贸等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以及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有关应急抢险和灾害救助、防震减灾等方面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职能,组建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落实执法管辖权限,实施分级分类精准化执法。推进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准军事化管理,完善工作条件,提升专业化水平。

2.提升基层履职能力

——配强基层监管力量。综合考虑幅员面积、经济总量、人口规模、事故灾害类型等因素,统筹镇街现有行政、事业编制资源,保障应急管理工作力量,到2025年底,镇街应急管理专职工作人员中具有行政执法资格人员不少于2名。区级相关部门要明确一定数量工作人员履行应急管理部门职责。加强村(社区)应急管理力量建设,明确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为应急管理工作主要负责人,在党员干部中择优配备1—2名应急管理员。提高应急管理干部队伍专业人才比例,严格监管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和选用标准,2025年底前,具有应急管理相关学历、职业资格和实践经验的执法人员不低于在职执法人员的75%。

——完善基层工作模式。进一步厘清综合监管、行业监管和属地监管职能,持续推进镇街、园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探索建立基层生产安全、交通安全、小散工程和零星作业安全、消防安全、防灾减灾及应急救援等一体化融合运作模式。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着力实施应急管理人员能力提升工程,下大力气提高各级监管人员特别是一线人员的业务水平,突出强化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风险管理、安全技术、事故案例分析等相关内容学习。加强镇街安全监管和防灾减灾救灾力量建设,强化基层风险评估、隐患排查、预警信息传播、信息报告和先期处置能力,推进监管力量下沉基层一线。加强行业部门对基层的业务指导,制定专业指引和操作规程,提供专家技术和人员经费支撑。

3.压实应急管理责任

——强化党委政府领导责任。按照《重庆市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细则》要求,进一步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区、镇街党委(党工委)和政府(办事处)主要责任人同为应急管理第一责任人,相关负责人具体负责,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局面。进一步落实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定期听取和研究应急管理工作机制,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制定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和年度“工作清单”,把安全发展纳入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完善应急管理绩效与履职评定、职务晋升、奖励惩处挂钩制度。

——压实部门监管责任。按照“三个必须”要求,压实负有安全监管责任部门的安全监管责任,确保行业领域安全监管全覆盖。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原则,压实水利、规划自然资源、林业、气象、应急(地震)等部门的自然灾害防治主管责任和应急管理部门的统筹协调和抢险救援职能职责。制定巴南区应急管理相关部门履职清单,进一步明确各相关部门在行政许可、执法检查、监督管理、应急救援、救灾救助、灾后重建等方面的职责边界,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形成整体工作合力。创新应急管理督查考核制度,充分发挥区安委会、区减灾委统筹协调、督促检查、考核评定作用,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专项督察。建立部门联动工作机制,防止出现监管盲区和责任模糊地带。进一步理顺部门属事和园区属地管理责任边界。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以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为主线,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动建立健全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做到安全责任、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安全管理、应急救援“五到位”。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推动高危行业企业和其他非高危大中型企业(单位)标准化全面达标,非高危行业小型企业(单位)标准化重点专业达标,其他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重点岗位达标。推动企业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双重预防体系。完善企业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向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和企业职代会“双报告”制度。推动重点行业领域规模以上企业组建安全生产管理和技术团队。严格落实企业“日周月”隐患排查制度。建立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的惩罚性惩戒机制,全面推行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承诺公示制度,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加强全员全过程安全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对列入“黑名单”的企业,在投融资、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等方面依法予以限制或禁入。

4.完善制度保障体系

——营造依法执法环境。加大执法监督检查力度,强化“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机制,严格检查诊断、行政处罚、整改复查“三部曲”闭环执法。按照重庆市统一要求推广使用应急管理“互联网+执法”系统,提高执法效能和执法信息化率。落实执法事项清单制度,防止不合法不合理执法现象。按照重庆市统一要求完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权责清单,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过程全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落实执法效果评估机制、重大案件复核机制和安全生产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推进执法办案评议考核制度。加强执法监督,建立执法效果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

——严格追责问责制度。严格生产安全事故“一案双查”和“三责同追”,对典型事故查处实施挂牌督办。完善重大灾害评估和事故调查制度,加大对失职渎职和违法犯罪的惩治力度。落实党政领导干预行政执法、事故查处和灾害调查评估公开通报制度,依法依规追责问责。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建立符合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职业特点的工资待遇保障机制,完善职业津贴和值班补贴等特殊政策。严格目标考核,根据重庆市相关政策,将年度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目标考核奖励延伸至镇街和村居。健全安全监管人员能力提升、考核培训、轮岗交流和职业晋升机制。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举报和自然灾害风险报告奖励制度。开展巴南区“最美应急人”评选活动。

表3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专栏

序号

工作任务

牵头单位

责任单位

完成时间

1

推动基层应急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

区应急局

各镇街

2023年

2

推动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区委编办

区应急局、区财政局、区司法局

2021年

3

镇街配备不少于2名具有行政执法资格的应急管理专职工作人员

区应急局

各镇街、区司法局

2025年

4

明确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为应急管理工作主要负责人,在党员干部中择优配备应急管理员

区应急局

各镇街

2025年

5

厘清综合监管、行业监管和属地监管职能职责

区应急局

区安委会、区减灾委成员单位

2022年

6

制定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和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年度“工作清单”

区应急局

各镇街、区安委会成员单位

年度实施

7

制定巴南区应急管理相关部门履职清单

区应急局

区安委会、区减灾委成员单位

2021年

8

推动企业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双重预防体系

区应急局

区安委会成员单位

2023年

9

完善企业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向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和企业职代会“双报告”制度

区应急局

区安委会成员单位

2023年

10

完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权责清单

区应急局

区司法局

2022年

11

推广使用应急管理“互联网+执法”系统

区应急局

区安委会、区减灾委成员单位、区大数据局

2023年

12

完善职业津贴和值班补贴等特殊政策

区财政局

区应急局

2023年

13

推动年度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目标考核奖励延伸至镇街和村居

区应急局

各镇街、区财政局

持续推进

14

开展巴南区“最美应急人”评选活动。

区应急局

区安委会、区减灾委成员单位

年度实施

(二)突出强化预防治理,增强各类事故灾害防控能力

1.注重风险源头预防管控

——健全安全风险评估管理机制。定期开展城市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推动风险评估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建立重大风险联防联控机制,明确相关部门风险管控责任。把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纳入到城乡规划、产业规划、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审批前置条件,在工程建设和项目运行全过程实行风险管理。提高城市安全风险防控能力,积极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加强对新产业、新业态以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风险评估和动态管控。

——严格高危行业领域安全准入。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加强高危行业领域和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安全条件审查,建立健全高危行业准入前的安全风险评估论证机制,对不符合相关条件的严禁准入。依法依规推动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安全生产条件达不到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的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冶金等企业有序退出。禁止在长江干支流岸线一公里范围内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除以提升安全、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为目的的改建外,禁止在长江干流岸线三公里范围内和重要支流岸线一公里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尾矿库。加强对重大活动、重要节点的风险研判和重大灾情的临灾研判,严格落实风险管控措施。

——完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在圆满完成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任务的基础上,持续深入推进全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调查评估,查明区域减灾能力,建立分类型分区域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编制主要自然灾害风险区划图和防治区划图。强化普查数据成果转化应用,提升我区防灾减灾能力。

——开展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普查。推动企业创建并运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绘制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四色图”,形成安全风险链条、防控清单和责任清单,推动成果信息化应用,到2025年底,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在所有规上企业全覆盖,并基本实现信息化监管。

2.加强风险监测预警预报

——强化风险和隐患信息动态监测。加强监测预警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完善地震、地质、气象、洪旱、森林等领域重点区域自然灾害监测网站点布局,逐步完善全域覆盖的灾害监测网络。加快推进各灾种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建设,大力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在重点行业企业推行安全生产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实现风险精准化管控和治理。

——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精准度。按照“分类管理、分级预警、平台共享、规范发布”的思路,切实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精准度和覆盖面。推动气象、应急(地震)、水利、自然资源、林业、公安、经信、住建、交通运输、文化旅游等区级涉灾部门制定相关灾害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风险分析研判机制,健全事故灾害信息资源获取和共享机制。完善事故灾害信息预警发布机制,提升对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的精准发布能力。

3.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消防安全:继续实施消防生命通道打通工程。对全区高层建筑消防隐患进行全面整治,解决高层建筑消防用水问题。实施市政消火栓补建和消防管网改造。针对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地下轨道交通等重点场所,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完善住宅楼长和公共建筑消防经理人清单。将老旧小区、古镇古寨消防安全治理列入实事工程,持续开展家庭生产加工作坊、彩钢板建筑、“三合一”场所、物流仓储、农村地区等火灾隐患治理。聚焦城乡结合部小生产加工企业聚集区域,解决建筑物耐火等级不高、消防水源缺乏、无消防设施等问题。聚焦界石经济园区、南彭物流基地、国际生物城以及城区部分重点项目,解决建筑消防审批手续不完善、先天性消防安全隐患问题。积极推广应用消防安全物联网监测、消防大数据分析研判等信息技术,推动基础消防网格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推进社区及重点单位微型消防站建设,到2025年,社区及重点单位微型消防站配备率达到100%。

——危险化学品安全:完善危险化学品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和安全生产规划,明确化工园区及涉危工业园区数量、规模和定位,引导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入园。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化工产业管控政策,禁入化工行业“禁限控”目录项目,限入低附加值、低端技术项目。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确定方法》(GB/T37243)等标准规范,保证危险化学品企业外部安全可靠。出台医药行业、化工行业安全生产规范化管理文件,规范醇基燃料安全监管,优化危化监管联席会议机制。实施安全技能提升行动,提升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加强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储存环节安全管控,整合信息监管平台,将危险化学品经营储存企业和烟花爆竹经营(批发)企业视频监控信息全部接入指挥中心大厅。对工贸企业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工艺设备、储存设施开展安全评估,整治无正规设计、安全设施不完善以及危化品超量、超范围储存等突出问题。强化危险化学品违规生产、储存、成品油非法经营及非法违法小化工等重点环节、领域的“打非”工作。

——非煤矿山安全:严格规模和数量控制,强化安全环保条件,实施非煤矿山关停并转,实现大中型矿山达到60%。推进非煤矿山采掘机械化,鼓励企业推广使用先进适用的机械和工艺,重点岗位、危险作业机械化率100%。打造安全、绿色、智慧矿山,实现非煤矿山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推进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企业重点危险岗位视频监控智能化建设。强化安全技术管理,落实安全技术总工制度。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和享受更多优惠政策挂钩制。

——工贸安全:持续推进李家沱麒龙服装城以及区域内其他社区集中整治,清除服装加工“三合一”场所。开展南泉、界石等城乡接合部地区企业集中整治,突出强化粉尘涉爆和有限空间作业专项整治,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对使用具有燃、爆、毒等理化性质的危险化学品工贸企业开展专项整治,聚焦重大安全风险、重大安全隐患和突出违法行为进行重点打击。坚持完善标准化评审和执法检查“二合一”,建立完善以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的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分类分级推进企业达标、专业达标、岗位达标,提高企业风险管控能力。强化小微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定期开展小微企业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安全教育培训。

——道路交通安全:强化安全生产源头监管,从源头上严把市场准入关、车船技术关和从业人员资格关。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为重要抓手,突出道路客运、危货运输、建设工地等重点部位安全监管,抓好渝湘高铁、渝湘高速、长寿二支线、渝万高铁、渝昆联络线等“十四五”时期重大工程的安全监管。以连续长陡下坡、急陡坡等隐患路段和危桥改造为重点,持续开展道路交通安全隐患专项治理,完成生命防护工程80公里,改造危桥7座、危隧3座,完成地质灾害整治2处。全面推行道路安全性评价,完善公路安全基础设施,改善公路安全通行条件。组织、指导、督促辖区货运行业利用第三方社会力量参与企业安全管理和车辆动态监管,落实企业安全责任“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科技引领作用,搭建货运企业风险隐患安全管理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小微货运企业安全监管不到位的痛点,推动企业走向优质化、规模化、信息化。大力实施从业人员安全素质提升工程,交通行业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考核合格率达100%,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100%,从业人员培训合格率达100%。

——其他交通运输安全。加强客运、危险品、易流态化固体散装货物运输、砂石“四类重点船舶”和长江干线、地方水域安全监管,开展船舶港口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强化长江干线客(滚)运输安全监管,推进智慧海事工程建设。开展城市轨道交通保护区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违规施工作业、私搭乱建、堆放易燃易爆危险品等危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行为。严格落实邮政快递企业主体责任,规范企业协议用户安全管理,完善寄递渠道安全联合监管制。

——建设施工安全:通过靠前服务,严格审批,强化源头管理,严把市场准入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许可证准入和动态管理制度,引导企业强化内部管理、完善安全生产条件,依法对企业安全生产条件进行动态审查。以“两防”专项整治、风险防控“三驾马车”体系建设、“建安”系列集中执法行动和特种设备专项整治行动等为抓手,全面推进建设施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建立健全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诚信评价体系,严查建设行业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全员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确保“安管人员”、特种作业人员100%持证上岗。持续推动“智能建造”工作,以大数据智能化技术在工程建造全过程应用为抓手,提升工程安全生产水平。全面实施建筑工地远程视频监控,升级完善监控平台,到2025年底,全区建筑工地远程视频监控覆盖率达100%。

——特种设备安全:持续开展特种设备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加大隐患治理和违法行为查处力度。推进特种设备智慧监管,强化特种设备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渝特安”APP在安全监管中的作用,实现特种设备动态监管。通过电梯“96333”应急平台运用,提升电梯应急救援响应时间,提高监管的精准性和智慧化。开展电梯智慧监管系统试点,探索适合巴南的电梯智慧监管模式。加快推进气瓶充装质量追溯系统建设和运用,实现气瓶充装可追溯。加强部门联动,在电梯、气瓶、重点工程特种设备监管中,强化部门联动,协作配合,形成监管合力。推进电梯维护保养模式改革和电梯检验检测方式改革。

——城市运行安全:定期开展市政结构设施检测评估,强化设施日常巡查、隐患排查和管养维护,对检测和巡查发现的问题实行闭环整治。扎实推进城市桥梁护栏升级改造专项工程,完成四类(D级)病害桥梁整治。加强城市桥梁安全保护区管理,组织开展城市道路桥梁超重超高超长运输违法行为综合治理。建立城市地下空间安全风险研判防范机制,排查治理城市道路塌陷隐患。持续实施市政结构设施安全影响评估,市政结构设施检测率、病害整治率达到100%。开展城市内涝点整治专项行动,补齐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短板。完成主干道、立交下穿道、低洼地等区域整治,有效提升城市排水防涝应急能力。全面加强化粪池巡检监测。

——旅游安全。开展旅游安全专项治理,加强对玻璃廊桥、悬崖秋千、滑索等高空设施规划、建设、运行监管,持续开展安全性系统评估和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加大安全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旅游安全突出违法行为。规范在线旅游经营服务,对在线旅游等新兴业态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健全旅游安全预警机制,加强旅行安全提示。

——功能区安全。严格进园入园项目准入,开展园区建设项目区域整体安全评价,完善园区安全保障设施。开展园区整体性安全风险评估,高风险化工园区严禁新建、扩建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严控改建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生产、使用有毒气体且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园区配套建设气防站。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量较大的工业园区、物流仓储园区配套建设具有洗车、维修等功能的专用停车场。有序推进园区一体化、封闭化管理。加快智慧园区建设,建成园区集约化可视化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平台。

4.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防治

——洪旱灾害防治。开展长江及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灾害风险普查,制订全区洪水风险区划图。加快防洪抗旱重大枢纽工程建设,加强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山洪灾害治理、防洪排涝治理,大江大河短期水文预报准确率达到95%,中小河流预警覆盖率达85%。

——地质地震灾害防治。推行地质灾害应急管理隐患排查、监测预警、避险撤离、工程治理、应急响应、应急处置、调查评估规范化建设。落实基层地质灾害监测责任和防灾责任,将监测、处置和防治责任落实到镇街、村(居)委会、村(居)民小组和企事业单位,严格按照“群测群防员、片区负责人、驻守地质队员、区县技术管理员”四重网格要求落实巡查排查、监测预警等工作责任。全力持续推进地灾搬迁。实现智能化监测预警全覆盖,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精准度,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覆盖率达100%。重点加强地震监测预警能力、灾害风险防治能力、地震应急能力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十四五”时期,实现地震预警覆盖率达到80%。进一步提高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能力,加大抗震设防监管和农村新建村居抗震设防指导,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和基层防震减灾“六进”宣传工作。

——森林火灾防治。进一步完善森林火灾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首长负责制和属地管理责任。严格执行野外用火审批制度,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部位,以及儿童、智障、精神病人员等重点人群管控力度。新建(扩建)森林防火公路(含农村四好公路)100公里,基本建成覆盖全区森林面积的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按照上级部署,稳步推进森林防火标准化检查站建设工作。全区24小时森林火灾扑灭率达到95%以上,森林火灾受害率稳定控制在0.3%以内。

——气象灾害防治。开展大风、连阴雨、低温、高温、雷电、冰雹、霜冻、大雾等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建设基于大数据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平台,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升级建设全区区域自动站4G通信模块。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改造37mm高炮和自动化火箭,建设标准化固定炮站。建设智能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构建“区-镇街-村(社区)-组-户”五级预警发布体系。气象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明显提升,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45分钟,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三)加强救援能力建设,有序有效应对各类事故灾害

1.构建统一高效的组织指挥体系

——建立集中统一的应急指挥机构。建立区委区政府领导下的区应急总指挥部,统一指挥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统筹事故灾害救援全过程管理。进一步健全区安委会、区减灾委“两委”,安全生产领域11个专项办公室,以及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防汛抗旱指挥部、抗震救灾和地质灾害防治救援指挥部、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4个专项指挥部的职能,强化应急管理机构辅助决策指挥职责和指导协调应急处置、应急保障、监测预警、善后处理与恢复重建等职能,明晰战时各部门统筹指挥边界职责。配强人员力量,推动议事协调机构办公室有效运行。建设以区应急指挥中心为中枢的应急指挥平台系统,形成贯通全区的事故灾害应急指挥网络。推进现场指挥部标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制定现场指挥决策规范,提高现场处置统筹协调和指挥保障能力。健全应急救援技术指挥官队伍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厘清行政指挥和技术指挥的职责边界,规范现场处置流程。

——健全应急联动协作机制。建立各部门和相关单位灾情报送、会商研判、预警发布、物资共享、联合处置等应急联动协同机制,提升预防和协同处置事故灾害能力。加强军地应急协同联动,与区人武部、驻地武警等军事力量建立军地联动应急机制,明确具体联络人员和抢险救援响应程序,定期开展联合应急演练。发挥区位优势,与邻近区县建立应急协作机制,实现资源互补,协作互助。加强政企应急联动,积极开展应急预案综合演练,提高政企联合应对事故灾害能力。完善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协同联动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与企业签订“服务协议”、搭建协作服务平台等形式,引导社会力量有序有效参与应急救援工作。

2.打造本领过硬的救援队伍体系

——做强综合救援队伍。按照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建队方向和“十有”建队标准,加强区综合应急救援队能力建设,面向“全灾种,大应急”承担我区生产安全事故、森林火灾、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的抢险救援职责,承担区现场指挥部运行保障及现场管控职责,协助做好市级现场指挥部运行保障和现场管控,探索拓展预防性安全检查、重大风险作业监护、应急演练培训指导、重大活动安保、卫生防疫消杀、救援知识技能宣传培训等职能职责,做到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强化多灾种专业化训练,提高极端条件下综合救援能力。

——做精专业救援队伍。按照“专兼结合、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原则,开展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建设,完善专业救援力量布局,提高防汛抗旱、地质灾害、抗震救灾、森林灭火、危险化学品事故、矿山事故、水上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等专业应急队伍抢险救援能力,和医疗、水、电、气、通信、物资供应、现场秩序、道路运输、环境、气象等队伍的应急保障能力,承担突发事件专业应急救援处置和应急支撑保障。

——培育社会救援队伍。建立全区社会应急力量数据库。健全属地为主的社会应急力量调用机制,引导社会应急力量有序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工作。推动社会应急力量与综合应急救援队、专业救援队伍共训共练,定期组织社会应急力量参加联合训练和演练。定期开展社会应急力量能力分类分级测评。建立激励机制,按国家和重庆市有关规定表彰或奖励做出重要贡献的社会应急力量。将社会应急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工作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

——做实基层救援队伍。各镇街依托消防救援站,统筹辖区民兵队伍、群防队伍、网格人员和城管志愿者等力量,继续强化镇街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充分发挥基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距离现场近、情况熟、行动快等优势,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互救,参与抢险救灾、人员转移安置和维护社会秩序等先期应急处置,实现应急救援“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响应”。探索建立覆盖周边镇街的区域应急救援队伍。

——组建技术指挥官队伍。综合专业背景、技术能力、救援经历等因素,组建巴南区应急救援技术指挥官队伍。出台巴南区应急救援技术指挥官管理办法,完善技术指挥官参与应急救援工作机制,明确事故灾害现场技术指挥官职责定位和指挥权限,充分发挥其在应急会商、方案制定、决策咨询、救援指挥等方面的技术支撑作用。

表4  加强救援能力建设专栏

序号

工作任务

牵头单位

责任单位

完成时间

1

建立区应急总指挥部

区应急局

区安委会、区减灾委成员单位

2022年

2

建立区军地应急联动工作机制

区政府办公室

区应急局、区人武部

2022年

3

建立区域应急救援协作机制

区应急局


2023年

4

将社会应急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工作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

区应急局

区财政局

2023年

5

组建区应急救援技术官队伍

区应急局

区安委会、区减灾委成员单位

2022年

6

出台区应急救援技术指挥官管理办法

区应急局

区安委会、区减灾委成员单位

2022年

(四)增强应急应对保障,形成应急准备响应战略合力

1.完成应急指挥平台建设

在现有视频会议功能的基础上,推进应急指挥信息化建设工作,引入应急管理综合信息软件系统,将应急队伍、应急物资、应急预案及其他应急资源等进行信息化整合,完成“应急指挥一张图”,实现预警预报、临灾研判、资源管理、指挥调度的智能化、信息化。不断完善和提升平台功能,逐步实现与区级其他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加强应急通信网络和设备建设,提升应急通信的可靠性和可用性,确保极端情况下全区指挥通信通畅。

2.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管理

——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加快区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实现救灾物资储备量可应急保障受灾群众5000人,自然灾害发生4小时之内受灾群众得到基本生活救助的目标。健全实物储备和产能储备相结合、政府储备和商业储备相结合、军队储备和地方储备相融合的应急物资储备模式。完善应急物资代储机制,依托区内超市、生产企业储存应急物资,提高协议存储比例。建立应急物资临时征用调拨制度,高效利用事故灾害点周边区域应急物资资源。

——加强应急物资管理。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进一步明确物资管理、储备、调运、使用、回收、进退出保障工作机制。完善应急救灾资金保障机制,设立应急救灾准备金和快速拨付通道。依托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对应急物资实行集中管理、统筹调配、综合利用,确保应急物资效用最大化。加强应急物资分类编码和信息化管理,推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应急物资管理方面的应用。制定和完善应急物资发放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配齐配强抢险救援装备设备,加大先进适用和高精尖装备配置力度。

3.提高应急运输保障能力

继续加强与京东集团深入合作,加强应急物流基地和配送中心建设,形成多层级的应急物资中转配送网络。加强应急物资运输绿色通道建设,消除末端梗阻,确保应急物资装备能够及时、安全送达。加强应急物资运输政策支持,落实应急物资运输车辆优先通行制度,实行“不停车、不检查、不收费”优先通行政策。加强交通应急抢通能力建设,推广运用高技术配送装备。加强突发事件发生时交通管制与疏导,强化应急救援交通运输保障。

4.重塑应急预案体系

——推进应急预案编制修订。根据机构改革后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新变化、新时代应急管理的新要求,在开展风险辨识评估和应急能力调查评估的基础上,完成区级总体应急预案、各专项应急预案编制修订。督促指导各镇街和各相关部门完成预案编制修订,建立覆盖全区域、全灾种、全行业、全层级的应急预案体系。严格落实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报备制度。加强应急预案可行性评估,强化各类各层级应急预案衔接融通,增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战性和可操作性。指导编制区域内重要目标、重大危险源、重大活动、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应急预案。推进应急预案信息化建设,实现动态管理和数字化智能化应用。

——加强应急预案宣贯培训。各镇街、区有关部门应将应急预案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日常培训,让各级各类人员熟悉指挥流程和应对程序。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媒体,对需要公众广泛参与的非涉密的应急预案进行广泛宣传。

——加强应急预案演练评估。采取桌面推演和盲演的演练模式,通过贴近实战的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可行性、组织指挥水平、队伍应急处置能力和各类力量之间的联动协同能力。结合企业风险情况,现场随机设置灾害情景,切实检验企业应急处置能力。强化演练成果运用,以应急演练促进预案修订、能力建设和物资装备配备。与毗邻区域联合开展应急演练,共同做好临界重点部位事故灾害应对。“十四五”时期,每年组织开展1次区级综合演练。

5.加强灾后恢复救助

——健全灾害救助机制。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制度,健全受灾群众应急期救助、过渡期救助、遇难人员家属抚慰、冬春生活困难救助和旱灾临时生活救助制度,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引导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服务参与应对突发事件,加大受灾群众心理援助。

——规范灾后恢复重建。科学开展灾害损失评估、次生衍生灾害隐患排查及危险性评估、住房及建筑物受损鉴定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科学制定灾后恢复重建方案。统筹推进因灾倒损住房恢复重建工作,有效整合灾后重建、农村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工程等政策。加强自然灾害救助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提高群众自然灾害救助政策知晓度。加强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管理,强化恢复重建政策实施监督评估。

6.建设应急避难场所

根据区域发展现状和趋势,制定并实施全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全面摸清全区应急避难场所底数,收集应急避难场所基础数据,建立区应急避难场所数据库和区域分布图。建立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管理维护。

表5  加强应急保障专栏

序号

工作任务

牵头单位

责任单位

完成时间

1

重构区应急预案体系

区应急局

各镇街、区各相关部门

2022年

2

开展区级综合应急演练

区应急局

各镇街、区各相关部门

年度实施

3

设立应急救援救灾准备金和快速拨付通道

区应急局

区财政局、区审计局

2022年

4

制定并实施全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

区应急局

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区城管局、区住房和城乡建委等

2022年

5

建立区应急避难场所数据库和区域分布图

区应急局

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区城管局、区住房和城乡建委等

2023年

(五)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推动平安巴南共建共治共享

1.强化安全科技引领保障

按照“统筹规划、集约建设”原则和全市统一部署,逐步将分散、异构的原有业务系统和新建业务系统整合,实现行业部门数据资源融合,对业务系统提供数据支撑和应用支撑,打造业务协同、统一指挥、高效运转的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进一步完善应急指挥中心标准化建设。与高校、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高科技公司合作,将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高端技术引入应急管理各项工作。

2.完善宣传科普教育体系

——构建全媒体应急知识传播格局。鼓励区内主流媒体开办应急管理节目、栏目,大力拓展和深化微博、微信、头条、抖音等新媒体和自媒体宣传渠道应用。以“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世界急救日”等为主要载体,共同推动应急知识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建立区应急管理微信公众号,建设网上科普宣教平台。加强机构能力建设,强化专业人员配备,组建应急信息宣传员队伍,优化宣传专业设备配备。

——打造应急科普教育基地。依托区域内高校、科技场馆建设应急科普宣传教育基地,挂牌打造集公共安全教育和应急科普平台于一体的“应急安全科普教育基地”,培养公众安全防范、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大力推进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创建,培育30家安全文化示范企业。

——加强应急管理教育培训。加强网格员培训,提高问题风险排查发现和协助处置能力,每2年完成一轮全区基层网格员应急管理业务培训全覆盖。开展从业人员大培训,逐步实现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等高危企业员工全覆盖。加大对加工制造类小微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重点岗位人员和其他人员安全技能提升培训力度。严肃查处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确保100%持证上岗。

3.完善多元市场参与机制

——推动社会化技术服务。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建立支持培育、违规退出机制,充分发挥专业机构和人才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中的重要作用,为社会提供高水平应急管理技术服务。强化区域内社会化服务机构管理,严肃查处违法挂靠、弄虚作假、垄断收费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建立社会化服务机构支持培育和违规退出机制。优化区应急管理专家库,改善应急管理专家结构,完善领域分类,规范专家选聘流程,健全管理、使用、考核、培训机制。打造应急专家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发挥各领域专家在技术服务、决策咨询、监督检查、抢险救援等方面的作用。

——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原则,探索发展巨灾保险,加快推广巨灾保险试点应用,发挥风险防范、损失补偿、恢复重建等作用。加大安全生产责任险推进力度,全面统筹推进“保险+服务”机制,健全行业主管部门、专业服务机构、保险机构参与保险服务机制,发挥事故预防和赔偿保障作用。

——健全信用奖惩机制。建立健全应急物资采购、紧急征用、志愿捐助、紧急运输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诚信制度和信用记录,纳入全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强化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将安全生产、消防重大违法行为纳入联合惩戒“黑名单”。

——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积极开展安全发展示范城市、综合减灾示范区县和社区创建,对照创建标准具体条目内容,把硬件设施、组织机构、工作制度、专项预案、志愿队伍、宣传活动等创建内容做实做细、规范建档。到2025年,成功创建2个国家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四、重点工程

(一)应急指挥中心升级建设工程

对应急指挥大厅进行升级改造,增加部门资源共享、指挥调度、辅助决策、监测预警等功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5G信息技术等先进科技手段,全面提升应急指挥中心技术支撑系统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

(二)应急管理人员能力提升工程

在全区下大力气提高各级监管人员特别是一线人员的业务水平,突出强化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风险管理、安全技术、事故案例分析等相关内容学习,用五年时间使全区各级各类监管人员履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牵头单位:区应急局,责任单位:各镇街、区安委会、区减灾委成员单位)

(三)自然灾害防控能力工程

森林防火防治:新建(扩建)森林防火公路(含农村四好公路)100公里,基本建成覆盖全区森林面积的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稳步推进森林防火标准化检查站建设工作。(牵头单位:区林业局,责任单位:区应急局、区财政局)

洪旱灾害防治:完成长江干流段洪水预测预报体系建设,完成全区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开工建设七星水库(中型),完成巴南区长江佛耳岩段防洪护岸综合整治工程(二期)和鱼洞江滨路黄溪河至鱼洞长江大桥段病险堤防整治工程。完成一品河小沛滩段、安澜场镇段综合治理工程,完成石龙河石龙场镇段综合治理工程、马道塘河接龙场镇段综合治理工程。完成高洞子水库向花溪河调水工程,滩子口水厂0.4万吨/日。完成安澜五通水库、南彭唐家村等四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气象灾害防治:升级建设全区区域自动站4G通信模块,改造37mm高炮和自动化火箭,建设标准化固定炮站,建设智能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构建“区-镇街-村(社区)-组-户”五级预警发布体系。(牵头单位:区气象局,责任单位:区应急局、区财政局)

(四)应急救援队伍能力提升工程

加强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指导区内各类各级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指挥通信、个人防护等装备设备,装备快速搜救、深水救援、大功率快速排水、大直径钻孔、救援机器人等,全面提升应急队伍救援处置能力。(牵头单位:区应急局,责任单位:各镇街、区安委会、区减灾委成员单位)

(五)区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工程

建成区、镇街、社区三级应急物资储备管理系统,形成分级管理、反应迅速、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种类齐全、功能完备、保障有力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提高物资快速调度能力。(牵头单位:区应急局,责任单位: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六)应急管理综合平台建设工程

按照“统筹规划、集约建设”原则和全市统一部署,逐步将分散、异构的原有业务系统和新建业务系统整合,实现行业部门数据资源融合,对业务系统提供数据支撑和应用支撑,打造业务协同、统一指挥、高效运转的应急管理综合平台。(牵头单位:区应急局,责任单位:各镇街、区安委会、区减灾委成员单位、区大数据局)

(七)防灾减灾科普基地建设工程

建设区综合防灾减灾科普基地,打造运用现代高科技展示手段,多角度、多方位宣传和普及自然灾害知识,体验、实践防灾减灾技能的综合性科普教育场馆。(牵头单位:区应急局,责任单位:区财政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各镇街、各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坚决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及应急救援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在具体行动中,并协同推进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工作。各镇街、各部门要在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项目方面要与本规划做好衔接。加强年度工作计划与本规划的衔接,将本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和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项目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实施。强化规划实施协同推进机制,落实规划实施责任,确保规划实施有序推进,确保重点工程有效落地,确保各项目标如期实现。

(二)加强经费保障

实施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专项资金制度,纳入各镇街、区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每年财政预算,保证工作需要。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区财政对规划实施予以合理保障。各有关单位要将“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建设重点工程纳入本单位的基本建设与投资计划中,健全长效规范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和拨付机制,确保项目建设保障资金落到实处。重点工程建成后需由政府安排日常运行和维护资金的,按预算管理规定申请办理。探索利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各方资金相结合的应急资金保障机制,提高应急资金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三)加强跟踪评估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评估制度,将规划任务落实情况作为区委、区政府对各镇街、区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工作督查和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区安委会、区减灾委要通过专项检查、重点核查、跟踪督查等方式,对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进行动态跟踪,及时总结规划实施情况,督促各方落实责任、务实推进。在规划实施期内,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科学客观的中期评估,提出规划调整意见。在规划实施期满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全面总结评估。各镇街、区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要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施规划情况的监督检查。


  

  

  

巴南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

(防汛抗旱专篇)


2021年10月


目  录

  

一、现状与形势 - 51 -

(一)进展和成效 - 51 -

(二)面临新挑战 - 52 -

(三)发展的机遇 - 53 -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 55 -

(一)指导思想 - 55 -

(二)基本原则 - 55 -

(三)发展目标 - 56 -

三、重点任务 - 58 -

(一)优化防汛抗旱体制机制 - 58 -

(二)治理洪旱灾害安全隐患 - 59 -

(三)加强洪旱灾害风险防控 - 61 -

(四)提高防汛抗旱救援能力 - 62 -

(五)夯实防汛抗旱综合保障 - 63 -

四、重点工程 - 64 -

(一)洪旱灾害治理工程 - 64 -

(二)洪旱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提升工程 - 64 -

(三)防汛抗旱专业救援队伍建设 - 65 -

(四)防汛抗旱应急物资装备配备 - 65 -

(五)防汛抗旱科普宣教工程 - 65 -

五、保障措施 - 66 -

(一)加强组织领导 - 66 -

(二)加强衔接配合 - 66 -

(三)加大投入力度 - 66 -

(四)加强跟踪评估 - 67 -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和防汛抗旱工作的决策部署,依据《巴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重庆市巴南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进展和成效

1.防汛抗旱体制机制逐步健全。机构改革后,我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防汛抗旱应急管理体制初步建立,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防汛抗旱应急能力体系初具雏形。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行政首长负责制等防汛抗旱责任体系进一步完善。部门间、军地间、上下游、左右岸通力协作的防汛救灾格局初步形成。区防汛抗旱指挥部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职能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2.洪旱灾害防御能力持续提升。统筹推进长江干流和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山洪灾害防治、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加快防洪薄弱环节整治,逐步完善以堤防护岸等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减灾体系。以打造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巴南样板”为总目标,在全市率先推进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强化洪水预测预报预警,加强河道保护与治理、水库建设与调度的关系。

3.防汛抗旱救援能力明显增强。修订印发了《巴南区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工作规则》,修订了区防洪抗旱应急预案,防汛抗旱应急管理制度化进程稳步推进。初步建立了区、镇街、村居(社区)三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以及由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区防汛抗旱专业应急救援队伍、镇街综合应急救援队伍、驻地军事应急救援力量及社会应急救援队伍构成的防汛抗旱应急救援队伍体系,推动无人机、救援直升机等先进救援技术装备在防汛抗旱抢险救援中的应用,防汛抗旱救援能力明显增强。“十三五”期间,我区成功应对了“长江2020第2号洪水”、“长江2020第5号洪水”等突发事件,洪旱灾害应急应对成效显著。

(二)面临新挑战

1.体制机制改革仍需深化。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存在政令不顺、信息不畅等现象。各方防汛抗旱职责界定仍不够清晰,责任划分仍不够明确,“统与分”“防与救”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跨部门、跨区域、跨流域协同联动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各类防汛抗旱人员配备不足,专业水平和履职能力尚待加强。信息共享机制不够完善,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2.防洪薄弱环节仍然存在。巴南处于长江上游,过境洪水峰高量大、持续时间较长。作为典型的山区城市,城区和部分镇街依山傍水而建,防洪薄弱点防洪能力普遍偏低,部分人口聚居重点区防洪未达标。全区尚有防汛薄弱点68处(市级1处、区级6处、山洪灾害点61处),鱼洞老滨江路病险堤防、病险水库尚未完成整治。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口财富集聚加快,同等量级洪水造成的洪灾损失将越来越大。

3.风险防控能力仍需提高。防汛抗旱应急监测网络尚不完善,巡堤查险技术手段落后。预警预报系统不够完备,水文监测尚未实现有防洪任务的河流全覆盖,墒情监测水平较低,中小水库监测预警系统不够完善,突发恶劣天气预测预报整体水平不高。水利、气象、规划与自然资源等部门的监测预警信息还需进一步整合共享。

4.抢险救援能力仍需强化。综合应急救援队伍防汛抗旱能力有待扩展,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基层应急救援队伍人员配备和救援能力尚待加强,社会化应急救援队伍缺乏规范管理制度。常规险情应急处置手段不足,重特大险情缺乏先进适用装备和技术,高科技装备推广应用不足。

5.综合保障能力仍需加强。防汛抗旱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尚不完善,应急物资调配机制还需优化。全区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体系构建尚未完成,应急演练实战效果亟待加强。专业技术支撑力量严重不足,难以有效支撑防汛抗旱抢险指挥决策。

(三)发展的机遇

“十四五”时期,我区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防汛抗旱应急体系面临新的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我区防汛抗旱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工作,着力防风险、强基础、建制度、补短板,为我区新时代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

我区经济实力稳步提升为我区防汛抗旱应急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支撑。“十四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将持续稳定发展,为防汛抗旱开展风险研判、监测预警、灾情会商、抢险救援、转移避险、灾害评估、恢复重建、信息发布全过程管理,推动我区防汛抗旱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新的发展机遇。

新时代应急管理体制为我区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提供了根本保障。机构改革后,防汛抗旱应急管理新体制顺应人民群众对应急管理的客观需求,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防汛抗旱工作的协同性、整体性、专业性全面提升。应急管理部门充分发挥防汛抗旱指挥部及其办事机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职能,落实相关部门“防”与“救”的职责,组织各相关部门及时开展会商研判、精准监测预报预警、精心抢险救援救灾,为有效应对洪旱灾害提供了根本保障。

科技创新引领为我区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建设提供了根本动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创新,无人机、智能机器人、大型排涝装备等示范推广应用,为防汛抗旱风险分析与情景模拟、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科学抢险救援、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等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践行“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的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科学高效抢险救援为目标,重点解决制约我区防汛抗旱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性、基础性、共性问题,着力建机制、补短板、强能力、促保障,全力防范化解重大洪旱灾害风险,最大程度减轻洪旱灾害损失,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强化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压实各级各部门防汛抗旱责任,落实防汛抗旱抢险救灾各项准备,强化全方位、全过程应急管理。

——坚持底线思维、常备不懈。着眼洪旱灾害系统性风险,以防范化解重大洪旱灾害风险为主线,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加强统筹协调,科学调配资源,做好制度、队伍、预案、物资、装备等准备,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

——坚持统分结合,防救协同。发挥好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牵头抓总、统筹协调职能,以及应急管理部门综合优势和行业部门专业优势,强化各部门协同联动,形成防汛抗旱强大合力,实现防灾抗灾救灾无缝衔接。

——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夯实防汛抗旱应急管理基层基础,统筹基层应急力量建设,强化基层网格化应急管理,努力解决洪旱灾害监测预警、抢险救援“最后一公里”问题。

——坚持依法依规、科技引领。坚持法治思维,提高防汛抗旱应急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强化科技创新,有效提高洪旱灾害全过程应急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坚持齐抓共管、社会共治。坚持群众路线,完善政府治理,强化社会参与,健全各方应急响应和协同联动机制,筑牢防汛抗旱人民防线,大力提升全社会共同应对洪旱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三)发展目标

聚焦全面提升全区防汛抗旱应急管理能力,到2025年,基本建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防汛抗旱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形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防汛抗旱应急能力体系,全面提升指挥决策能力、风险防控能力、抢险救援能力和综合保障能力。

——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各级各部门防汛抗旱职能职责更加清晰明确,责任链条更加严密顺畅。部门间、军地间、跨区域、跨流域协调联动机制更加完善。各类防汛抗旱人员履职能力显著提升。防汛抗旱从业人员培训覆盖率达到100%。

——安全隐患有效治理。全面完成各类工程隐患排查和安全鉴定,建立防汛抗旱台账和风险点位数据库。稳步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病险堤防工程整治和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本质安全水平更有保障。

——风险防控更加科学。洪旱灾害风险辨识评估、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更加完善,分级动态监管更加精准。水文监测站网布局和功能进一步优化,监测预警预报能力显著提高。大江大河短期水文预报准确率达到95%,中小河流预警覆盖率达85%。

——救援能力显著提高。防汛抗旱指挥决策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能力范围有效扩展,专业救援队伍能力显著提升,基层救援队伍能力稳步提高,有序有效应对洪旱灾害。

——综合保障全面加强。防汛抗旱科技、物资、装备、预案、专家等方面的综合保障更加有力。每年开展一次防汛抗旱应急演练。公众洪旱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普遍提高。

三、重点任务

(一)优化防汛抗旱体制机制。

——理顺防汛抗旱应急管理体制。强化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协调、行业管理部门组织指导、地方政府属地管理的防汛抗旱行政体系,健全行政管理“三级体系、五级网络”。优化防汛抗旱指挥部议事规则,提高各相关部门、镇街联动效率。配强人员力量,推动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有效运行。

——压实全区防汛抗旱责任链条。强化行政首长负责制,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权责一致、失职追责”的防汛抗旱应急管理责任体系。严格落实党政领导汛期双值班、24小时在岗值守制度,完善区领导包镇街、镇街领导包村(社区)、村(社区)干部包村(居)民小组的“分片包干责任制”。将防汛抗旱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内容。厘清防汛抗旱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制定各成员单位防汛抗旱权责清单,完善防汛抗旱关键节点责任链条。推进基层洪旱灾害“网格化”管理,明确属地基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监管责任。

——健全防汛抗旱协调联动机制。明确各部门“测防报”和“抗救援”衔接机制,完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军地协调联动机制、社会力量协同机制、灾情管理和信息共享机制。健全军地联合指挥机制、跨部门联合会商机制,与相邻区域、上下游、左右岸区域建立跨区域、跨流域协同联动等工作机制,完善信息共享、监测预警、会商研判、防御部署、工程运用、抢险救援等全链条动态交互工作制度,加强部门配合、条块结合、区域联合、资源整合、军地融合,实现洪旱灾害多级联动指挥、快速科学决策。

——加强防汛抗旱业务能力培训。实施防汛抗旱应急管理人员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全区各级领导干部防汛抗旱业务能力。将防汛抗旱专业知识培训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内容。加强镇街基层人员防汛抗旱应急管理业务能力培训,突出风险评估、隐患排查、预警信息传播、信息报告和先期处置能力建设。加强网格员培训,提高风险隐患排查发现和协助处置能力,每2年完成一轮全区基层网格员防汛抗旱业务培训全覆盖。加强行业部门对基层的业务指导,制定专业指引和操作规程,提供专家技术和人员经费支撑。“十四五”期间,我区防汛抗旱从业人员培训覆盖率达到100%。

(二)治理洪旱灾害安全隐患。

——消除防洪工程安全隐患。坚持以防为主,扎实做好江河堤防、水库(水闸)等工程隐患排查和安全鉴定。结合长江和中小河流重点河段综合治理,推进堤防险工险段治理,消除防洪工程安全隐患。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严格水库(水闸)降等与报废。

——加快长江干流防洪治理。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以及相关规划,对防洪标准不达标的长江干流开展达标建设。以保护城区和重要镇街为重点,依托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加快推进重点防洪城镇达标建设。优先实施现状防洪能力与规划防洪标准差距较大城镇的防洪工程建设。加快沿江重点区域水位标尺及洪痕安装,加快推进花溪河口自动水位站建设。

——加强中小河流防洪治理。继续实施一批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优先解决城镇及人口聚集重点区河段防洪不达标、洪涝灾害频发、洪灾损失大、河堤损毁严重等问题,治理河段基本达到防洪标准,防洪安全保障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加强山洪灾害预防治理。按照“补齐短板、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强全区山洪灾害防治。在山洪灾害频发地区实施重点山洪沟治理工程。建立适合我区实际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强化非工程措施运用,完善雨量监测站点,特别是山洪灾害易发区雨量监测站点建设,加强暴雨预警预报。建立健全运行维护管理机制,落实运行维护管理主体和管护责任,做好运行维护经费落实、操作人员培训、工作制度修订等工作。

——加强城市内涝预防治理。加强城市蓄水设施建设,逐步形成“蓄排结合”的城市内涝防治体系。稳步提升城市排水管网标准,加强城市排水管网清掏力度。建立健全城区水系、排水管网与周边江河、水库等“联排联调”运行管理模式,雨天蓄水保安全,旱天放水促发展。

——加强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土壤墒情监测站网为重点的旱情监测站网建设。按照“人饮为主、农作物为辅”的原则,优化整合各类抗旱资源,因地制宜建设各种类型的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加强村镇供水工程的布局和建设。

(三)加强洪旱灾害风险防控。

——加强洪旱灾害风险评估和监管。制定洪旱灾害风险辨识评估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开展洪旱灾害风险辨识、隐患排查,科学评定风险等级,重点关注超标准洪水、特大干旱、山洪等灾害事件。针对不同风险等级地区,实行精准化动态监管。编制区域洪旱灾害风险清单,建立防汛台账和风险点位数据库,绘制“红橙黄蓝”洪旱灾害风险区划图,实现风险分级“一张图”管控。

——加强洪旱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进一步优化区域内水文监测站网布局和功能,实施水文监测要素全自动化升级改造,建设自动化、智能化的洪旱灾害监测感知网络。优化完善覆盖到镇街和重点区域的气象监测站网布局,保障监测信息采集和共享的准确性、及时性、稳定性。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改造37mm高炮和自动化火箭,建设标准化固定炮站。建设智能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构建“区-镇街-村(社区)-组-户”五级预警发布体系。加强重点地区和关键时段的暴雨、山洪等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提高洪旱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扩大社会公众覆盖面。

(四)提高防汛抗旱救援能力。

——启用防汛抗旱指挥决策系统。按照国家和重庆市统一部署,建设我区集洪旱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风险防控、分析研判、临灾会商、指挥决策、应急调度、抢险救援、信息发布等功能为一体的防汛抗旱指挥决策系统,推动防汛抗旱指挥决策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

——加强防汛抗旱救援队伍建设。强化区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和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涉水抢险救援能力。强化政策资金保障,优化指挥调度机制,依托中国安能集团驻区抢险救援队伍,进一步加强我区洪旱灾害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在镇街组建基层防汛抗旱救援队伍,配备抢险救援、应急通信装备,储备防汛抗旱应急物资。建立社会应急力量数据库,定期开展联合训练演练。鼓励、指导志愿服务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建立防汛抗旱应急救援队伍。开展针对性教育培训和联合演练,提升各类救援队伍抢险救援技能水平。

——加大抢险救援装备配备力度。加强对堤防、水库等防洪工程汛期智能巡查、监测预警等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逐步替代汛期巡检巡守的传统方式和人海战术。强化对崩岸、渗漏、管涌等常规险情处置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使用,实现常规险情处置规范化和标准化。加大洪旱灾害频发地区抢险救援装备的投放力度,推广无人机、水陆两用车、大功率应急排水车等先进救援装备配备和生命探测仪、人体搜寻仪、红外热像仪等先进搜救装备应用。完善水域、航空应急救援联络机制,充分发挥救援直升机、救援艇等救援装备的作用。加强基层防汛抗旱队伍救援等装备配备,建立通畅的救援装备信息共享制度。

(五)夯实防汛抗旱综合保障。

——强化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健全政府和社会储备相互结合、实物和产能储备相互衔接的防汛抗旱应急物资储备模式。按照应急保障受灾群众5000人,洪旱灾害发生4小时之内受灾群众得到基本生活救助的目标储备应急物资。完善区、镇街防汛抗旱应急物资储备布局,合理扩大储备品种和规模。加强交通不便、灾害频发的镇街应急物资储备。鼓励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储备必要的防汛应急物资。提高防汛抗旱应急物资协议储备比例,建立物资协议储备更新、轮换等财政补偿和核销制度。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生产调度、紧急采购、征用补偿、紧急调运分发等机制,强化应急物资调配和紧急运输保障能力。

——提升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立与通信管理部门的协同工作机制,制定风险提示、灾害预警、抢险救援等应急通信保障方案。为基层防汛抗旱专业抢险救援队伍和应急管理机构配备小型便携应急通信终端。

——加强防汛抗旱专家队伍建设。依托区应急管理专家库,组建一支专业过硬、经验丰富的防汛抗旱专家队伍,充分发挥专家在防汛抗旱应急处置、咨询服务、现场检查、技术评审、灾害评估和宣传培训等方面的技术支撑作用。

——完善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根据“8.20”洪水应对情况,修订区防汛抗旱专项应急预案,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督促指导镇街及相关单位制定防汛抗旱专项应急预案,强化上下级、部门间、政企间等应急预案的有效衔接和数字化应用。“十四五”期间,每年至少开展一次防汛抗旱应急演练。

——加强防汛抗旱科普宣教。以“全国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为契机,依托现有科技场馆等科普宣教设施,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防汛抗旱宣教活动,普及防汛抗旱知识技能,提升公众洪旱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重点工程

(一)洪旱灾害治理工程

开工建设七星水库(中型),完成巴南区长江佛耳岩段防洪护岸综合整治工程(二期)和鱼洞江滨路黄溪河至鱼洞长江大桥段病险堤防整治工程。完成一品河小沛滩段、安澜场镇段综合治理工程,完成石龙河石龙场镇段综合治理工程、马道塘河接龙场镇段综合治理工程。完成高洞子水库向花溪河调水工程,滩子口水厂0.4万吨/日。完成安澜五通水库、南彭唐家村等四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二)洪旱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提升工程

完成全区洪旱灾害风险普查。完成长江干流段洪水预测预报体系建设。实施水文监测要素全自动化升级改造,建设自动化、智能化的洪旱灾害监测感知网络。优化完善覆盖到镇街和重点区域的气象、自然资源等监测站网布局。建设智能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构建“区县-镇街-村(社区)-组-户”五级预警发布体系。

(三)防汛抗旱专业救援队伍建设

常备应急救援队伍。充分发挥区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和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抢险救援主力军作用,扩展涉水抢险救援能力。

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依托中国安能集团重庆分公司驻区抢险救援队伍,进一步加强区防汛抗旱专业救援队伍建设。依托行业力量和民兵、预备役,建立镇街机动抢险队,在防汛抢险任务较重的镇街适量补充装备物资,给予财政资金专项支持,强化人员专业技能培训。

社会化救援队伍。鼓励、指导志愿者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建立防汛抗旱抢险救援队伍,完善社会化服务保障机制。

(四)防汛抗旱应急物资装备配备

配备堤防、水库等防洪工程汛期智能巡查、监测预警装备。配备无人机、水陆两用车、大功率应急排水车、救援艇等先进救援装备和生命探测仪、人体搜寻仪、红外热像仪等先进搜救装备。

(五)防汛抗旱科普宣教工程

实施防汛抗旱应急管理人员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全区各级领导干部防汛抗旱业务能力。制作山洪、城市内涝等防汛减灾科普产品,开展知识宣讲、技能培训、应急演练等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开发线上培训课程,建立专业网课制度,推广在线培训教育。依托各类科技馆及科普教育基地,设立洪旱灾害专区和体验场馆,大力普及防汛抗旱应急科普知识,提升公众洪旱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本规划是巴南区“十四五”期间防汛抗旱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区政府办公室负责本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区减灾委负责组织实施。各镇街、各有关部门加强对本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分工,落实各方责任。加强规划实施与年度计划的衔接,明确规划各项任务的推进计划、时间节点和规划目标,围绕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抓紧开展前期工作,确保规划实施有序推进。

(二)加强衔接配合

各镇街、各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要根据本规划制定本地区、本行业、本单位工作方案,在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方面要与本规划做好衔接,明确实施责任主体和保障措施,把本规划纳入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进行研究、部署和检查,做好协调配合。

(三)加大投入力度

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区财政对规划实施予以保障。各有关单位要本规划规定的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纳入本单位的基本建设与投资计划中,健全长效规范的资金投入和拨付机制,确保项目建设资金落到实处。探索利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各方资金相结合的应急资金保障机制,提高应急资金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四)加强跟踪评估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督评估制度,将规划任务落实情况纳入镇街、各有关部门应急管理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范畴,对规划进展情况实施跟踪管理,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及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确保规划实施取得实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