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策文件>其他文件

  • [ 索引号 ]
  • 11500113009307156W/2021-01716
  • [ 发文字号 ]
  • 巴南府发〔2021〕20号
  • [ 主题分类 ]
  • 教育
  • [ 体裁分类 ]
  • 其他公文
  • [ 发布机构 ]
  • 巴南区人民政府
  • [ 有效性 ]
  • [ 成文日期 ]
  • 2021-12-08
  • [ 发布日期 ]
  • 2021-12-10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巴南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巴南府发〔202120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重庆市巴南区教育事业发展”规2021-2025年)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区属国有公司,有关单位:

现将《重庆市巴南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

                  2021128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巴南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现教育强区宏伟目标,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庆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庆市巴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

十三五”期间,巴南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积极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依法治教和教育改革,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一)“十三五”取得成绩

1.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党建有形化建设得到加强,阵地建设更加规范。克服党建业务“两张皮”现象,实现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双轮驱动促进发展。党组织班子建齐配强,优化学校党组织设置10所,新建公办学校实现党组织全覆盖,基层党组织完成换届109个。党的各项组织生活制度执行有力。严格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注重党员干部管理培训,定期集中轮训书记和党务工作者200余人,开展党员学习教育60余次,参学党员达20余万人次。建立党建目标考核实施细则,定期召开书记述职大会,将党建工作纳入督导评估和班子考核。健全“双培养”机制,发展新党员90名。在全区教育系统党员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印发《重庆市巴南区民办学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清单》,切实加强对民办学校党建工作指导。出台《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育系统统一战线工作的实施意见>的具体措施》,教育系统统战工作扎根扎地。

在党的全面领导下,落实精准扶贫基本方略,投入资助资金3.94亿元,惠及困难学生34.15万人次。城区优质学校9所结对帮扶农村学校18所,实现被帮扶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控辍保学”成效明显,实现义务教育“零辍学”“零失学”。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全区教育系统校园师生“零感染”。

2.立德树人卓有成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完善三级教研网络,开展学科教学竞赛,建设课程创新基地,组织高端理论培训,加强跨界交流合作。深化全区中小学课程改革,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精品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着力打造精品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建成市级课程创新基地学校7所,教师参加学科赛课获国家级奖128人次、市级奖712人次。

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基地建设、体育特色学校建设、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心理咨询室建设、学生艺术团建设、名班主任和美术书法名师工作室建设等扎实推进。建成家校共育示范点13个,成功举办巴南区家长节3届。在全市率先开展区域性德育品牌创建活动,界石小学“儿歌育德”被评为重庆市德育品牌。建成全国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学校1所,国家及市级文明校园3所,市级文明单位3个;建成全国校园篮球特色学校9所、青少年网球特色学校4所,市级以上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9所,市级以上科技、艺术特色学校71所,市区级义务教育体育特色学校27所,区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18所;建成市级以上社会实践基地19个。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学生文明素养显著提升,获评市、区级新时代好少年57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视力不良率、肥胖和营养不良率得到有效控制。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得到较好培养,荣获科技创新竞赛国家级奖167人次、市级奖2598人次,市级以上法制教育比赛奖17项,体育竞赛全国冠军10余人次、市级冠军45人次,市级各类艺术比赛团体及个人奖2000余个。

3.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我区现有幼儿园238所,在园幼儿36381人,学前三年毛入学率100%。其中公办园136所(含公办性质幼儿园)、民办园102所(普惠园65所)。公办在园幼儿19943人,公办率54.79%;普惠在园幼儿28716人,普惠率78.93%。市级示范性幼儿园2所,一级幼儿园86所,二级幼儿园68所,三级幼儿园82所。组建学前教育集团2个,学前教育发展共同体10个。

我区现有义务教育学校106所,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100%,巩固率99.5%,毕业率100%。组建中小学名校教育集团5个,成员学校25所,集团化办学优质教育资源惠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40867人(小学25651人、初中15216人),惠及率45%(小学40.8%、初中54.2%)。成立中小学城乡发展共同体12个,实现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覆盖。

我区现有高中阶段学校21所,其中普通高中9所(市级重点校4所)、中职学校12所(国家级示范校3所、市级示范校2所、市级重点校2所)。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5.81%,普职比例基本合理。高中毕业生升入“985”“211”大学人数逐年增加,累计1145人;中职毕业学生双证率85.39%。巴南职教中心、重庆教育管理学校、重庆艺术学校、五一高级技工学校顺利完成搬迁。全区中职学校与87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我区现有特殊教育学校1所,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学校13所。特殊学校在校学生158人,随班就读学生300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93%。通过康复训练、特长培养和生活实训,提升残疾学生康复水平、认知能力和生活技能。

全区成人学历教育维持在年均4000人左右。构建社区教育学院、镇街社区教育学校、村(社区)教学点三级社区教育网络。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2个,全国优秀成人继续教育院校2所。龙洲湾街道“德法有约大讲堂”被评为全国终身学习活动品牌,“云篆山水·乒乓之家”“木洞沈福存剧场”被评为重庆市终身学习活动品牌,“安澜农民文学诗社”被评为重庆市学习型团队,“二圣茶文化”被评为重庆市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巴南区连续7年获“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优秀组织奖。

4.队伍建设成绩突出

大力实施师德建设工程。完善师德考核评价办法,大力开展争做“四有” 好老师活动,加强师德问题治理,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学校师德建设主体责任加强,良好师德氛围进一步形成,师德师风水平大力提升,涌现出一批师德先进典型。

大力实施“名师工程”“名校长工程”,建成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21个,培养学员988人。培养市级教育专家资源库成员11人,与西南大学导师结对培养名师30人,其中被聘为西南大学国培专家9人。开展区级培训185项,参培教师38052人次;国家、市级培训117项,参培教师2501人次。现有市区级骨干校长15人、重庆市名师奖2人、特级教师13人、市学科带头人2人、市级学科名师18人、市级骨干教师174人、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549人。市实验中学、鱼洞二小、鱼洞四小、鱼洞幼儿园、李家沱幼儿园被评为重庆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实践基地。

5.教育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推进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和高中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以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测试和文化科目考试相结合的评价办法,完善学业水平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在推进基本均衡发展的同时,促进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高考综合改革稳步推进,“选课走班”平稳实施。完成市级教育综合改革课题3个、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7个。

成功创建全国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实现全区中小学、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全覆盖。推进依法评价,完成全区中小学、幼儿园、中职学校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对23个镇街、26个部门履行教育职责情况开展专项督导。

推进教师队伍“区管校聘”改革。推进职称岗位制度改革,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加强教师绩效考核管理,完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办法,形成多部门联动机制。招聘、引进教师1029人,交流校长教师2510人次,促进师资合理配置,缩小城乡、校际办学水平差距,提升整体素质,有力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江苏、山东等省市及我市有关区县来区学习交流。

教育国际合作交流进一步加强,建成全国“汉语国际推广基地”等对外交流项目学校5所,中德、中加对外合作项目2个。每年中外校际交流140余次,引进外教50余人次。

6.教育治理有力推进

大力推行权责清单制度。教育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等事项全面公开,随机抽查、信用监管机制广泛推行,依申请办理类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开通网上办理,办理时限大幅压缩,行政管理与服务效能有效提升。出台《巴南区师德负面清单》,进一步规范教师依法执教、廉洁从教。

中小学实现“一校一章程”全覆盖,中小学法治副校长或法治辅导员配备率达100%,建成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8所、法治教育实践基地6个、禁毒教育园地5个。

校园安全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出台《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工作二十二条措施》,明晰部门、镇街校园安全管理职能职责,构建以区委政法委牵头、属地镇街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协同推进的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机制,严格落实月度会商、定期通报、督导检查、联合处突措施。建立校园安全稳定五级督查机制,组建“校园安全联合督检组”,每月实现校园安全督查全覆盖。

抓实学校安全教育防范管理。印发《教育系统校园安全隐患“双台账”管控实施办法》《教育系统预防学生非正常伤亡工作方案》《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稳定工作考核评价办法(试行)》等文件,完善校园安全教育体系,全面推进安全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严格风险隐患排查管控,全面落实闭环管理。强化“三防”建设和安保勤务,全面规范校园安保。严格督查考核,全面提升校园安全保障水平。

教育系统持续平安稳定。提前2年完成公安部、教育部三年行动计划四个100%建设目标(校园封闭管理、专职校园保安配备、视频监控及一键报警建设联网、护学岗建设),2020年学生溺水、校内非正常死亡“零发生”。

7.教育投入持续增长

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69.09亿元,有力促进教育优先发展。财政性资金投入31.7亿元,新建学校24所,新增学位45990个;财政投入2.76亿元,新增公办性质幼儿园92所、学位15560个。统筹专项资金1.77亿元,统筹安排教育费附加5.36亿元,改善学校办学条件107所,实现全区教育城域网标准化、“校校通”全覆盖,完成巴南教育视频云系统建设,创建市级智慧校园示范学校12所,构建起数字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改薄”投入资金3.57亿元,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44所,受益学生1.8万人。

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我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教育面貌持续向上,教育生态持续向好,为“十四五”教育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重庆市巴南区教育事业“十三五”时期主要指标表

分类

指标

2016

2020

十三五”

变化情况

学前

教育

在园幼儿数(万人)

2.76

3.63

0.87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96.2

100

3.8

义务

教育

在校学生数(万人)

7.23

9.07

1.84

其中:普通小学

5.15

6.27

1.12

普通初中

2.08

2.80

0.72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9.1

99.5

0.4

高中

阶段

教育

在校学生数(万人)

3.33

4.41

1.08

其中:普通高中教育

1.32

1.27

-0.05

中等职业教育

2.01

3.14

1.13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95.1

95.81

0.71

(二)当今形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安全等格局深刻调整,新冠疫情影响广泛深远,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人才和科技竞争加剧,教育形态模式重塑,对学习者能力素养和教育现代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我国正处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新阶段,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扩大内需战略全面实施,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赋予了全新优势、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重庆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国际竞争与合作新优势,不断健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机制。巴南坚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提升东盟贸易服务能级,全力建设“一区五城”,深入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努力打造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统筹城市品质提升与乡村振兴,为提升巴南教育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提供了新的更好的机遇,对教育服务支撑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巴南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还不能很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教育总体发展水平与中心城区还存在一定差距;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城乡、区域、校际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优质资源供需结构性矛盾相对突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有待增强;名校长、名师人才不足,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还需加快培养;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教育投入还需进一步加大;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

巴南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把握新阶段新特征新要求,更新理念,遵循规律,砥砺前行,开拓进取,奋力开创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的新局面。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以建设“江南宜学城,品质教育区”为统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各类教育协同发展,实现教育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更具特色的发展,为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为推进巴南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党领导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保障特殊群体学生受教育权利,让每一个学生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持续推进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促进学习者终身发展,为创造高品质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推动全区各项事业的重要先手棋,将新发展理念贯穿教育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持续推进教育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促进教育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教育评价改革促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持以开放促进改革发展,加强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加快融入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坚持系统谋划协同推进。强化系统思维,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推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促进各类教育协同发展,加强不同学段有机衔接,统筹改革发展与安全稳定。

(三)主要目标

1.“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

2025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江南宜学城,品质教育区”,教育综合实力处于主城都市区前列,为巴南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建设“一区五城”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现代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持续优化。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公平普惠、优质均衡、多样特色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着力发展高水平的高职城,打造西部新技能人才、职业技术创新人才培育基地。社区教育资源供给更加充分,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不断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不断健全。

——教育高质量发展开创新局面。完善立德树人实施体系,坚持“五育”并举,推进新时代中小学幼儿园养成教育行动计划,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进名师培养工程,提高教师能力素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实施名校品牌发展战略,加快“智慧教育”建设,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更加公平优质,职业教育服务支撑我区高质量发展能力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

——教育改革开放水平明显提升。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深入推进。深化普职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拓展基础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广度,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引进优质高等院校,支撑“一区五城”建设的多元开放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更加完备。教育管理体制和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政府依法行政、统筹管理、科学决策、引领教育发展的能力明显提高。现代学校制度逐步完善,各类学校办学活力不断激发。多元参与教育治理的共建共享新型关系基本形成。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支撑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2:重庆市巴南区教育事业“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表

分类

指标

2020

2025

属性

学前教育

在园幼儿数(万人)

3.63

4.85

预期性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100

100

预期性

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

54.79

>55

预期性

义务教育

在校学生数(万人)

9.07

11.00

预期性

其中:普通小学

6.27

7.20

预期性

普通初中

2.80

3.80

预期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9.5

>99.5

约束性

高中阶段教育

在校学生数(万人)

4.41

5.28

预期性

其中:普通高中

1.27

1.78

预期性

中等职业教育

3.14

3.50

预期性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5.81

>98.5

预期性

2.二〇三五远景目标

2035年,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江南宜学城,品质教育区”,迈入教育强区行列。推动巴南成为学习型城市、人力资源强区和人才强区,为巴南建成现代化强区奠定坚实基础。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

(四)重点工程

1.实施“民生”工程,提升教育保障能力

大力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专项行动计划。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适应巴南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变化需求,全面优化基本公共教育布局结构和资源配置。按照全区开发发展进度,新办滨江星城幼儿园、渝锦悦幼儿园、云山晓幼儿园、蒙特梭利幼儿园等一批公办和民办普惠性幼儿园,巩固学前教育公益普惠成果。根据我区城镇发展规划,统筹建设资金,新建中小学20所,推进城镇学校扩容增位,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入学需求。

3:重庆市巴南区教育事业“十四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暂定名)

项目所在位置

重点项目

(年份)

占地面积

(平方米)

建筑面积

(平方米)

01

巴比亚小学

李家沱区域

2021

16000

11000

02

高职城一小

高职城区域

2021

13000

10000

03

金竹一小

金竹区域

2021

17000

18000

04

滨江路学校

滨江路沿线

2022

25000

16200

05

南泉四小

融创区域

2022

26000

14000

06

云篆山公租房二小

云篆山水公租房

2022

34000

16500

07

云篆山公租房中学

云篆山水公租房

2022

26000

13500

08

界石二小

界石镇

2022

19000

10000

09

龙洲湾公租房小学

高职城区域

2023

27000

36000

10

先锋小学

滨江路沿线

2023

20000

13000

11

外河坪中学

滨江路沿线

2023

37000

23000

12

高职城中学

高职城区域

2023

34000

21000

13

南泉二小

融创区域

2024

19000

9000

14

滨江路小学

滨江路沿线

2024

11000

9000

15

界石S分区小学

界石镇

2024

31000

38000

16

龙洲湾高级中学

高职城区域

2024

57000

60000

17

高职城二小

高职城区域

2025

34000

34000

18

特殊教育学校

鹿角新城区域

2025

20000

10000

19

界石S分区中学

界石镇

2025

30000

30000

20

界石S分区高中

界石镇

2025

150000

140000

2.实施“铸魂”工程,奠基学生终身发展

实施《巴南区新时代中小学幼儿园养成教育行动计划》,确立“养心性、懂礼节、正德行、育正气”的养成教育理念,以学前“养性”、小学“养正”、初中“养心”、高中“养志”为主要目标,引导青少年儿童在道德、文明、学习、健体、审美、劳动、生活、安全等方面养成良好习惯,把增强学生文明素养、责任意识、实践本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促进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在2020年启动创建一批养成教育试点校的基础上,2021年为“推进年”,深入开展养成教育课题研究,制定养成教育实施细则,探索建立养成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创建一批养成教育示范校。2022年为“深推年”,开发校本课程,初步构建区域养成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提升教师养成教育能力。2023年为“提效年”,完善家庭养成教育服务网络建设,深入推进养成教育示范校建设。2024年为“巩固年”,良好习惯在校园蔚然成风,家校社密切配合的养成教育体系日趋成熟。2025年为“硕果年”,总结推广一批学校先进经验,形成具有可复制、可持续、可推广的巴南养成教育模式。

3.实施“培根”工程,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实施巴南区教师队伍建设“大树行动计划”。以扎牢队伍根系为基础,强健队伍身躯为重点,长成队伍参天大树为目标,指导引领教师加强师德修养、坚定师德信念、夯实专业基础、提升专业能力,促进教师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全面提升师资整体水平2021年,制定教师“大树行动计划”实施意见,实施“扎根行动”,强化教师理论武装和思想价值引领,树立职业理想,练好教育教学基本功。2022年,实施“伸枝行动”,强化“四级”培训,改进培训内容,优化培训模式,巩固教师专业知识,提升教师专业技能。2023年,实施“壮干行动”,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进一步完善名师培养管理制度,教师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提升。2024年,实施“茂叶行动”,加强名师队伍的培养打造和管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2025年,实施“成荫行动”,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教师队伍建设经验。

4.实施“领雁”工程,促进优质均衡发展

实施名校品牌引领战略,推进教育优质发展。通过改革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增强办学实力,提升办学品质,做强市实验中学、鱼洞二小等老牌名校。以深化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为策略,充分发挥名校引领作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打造龙洲湾中学、巴南小学等新兴名校。以课程创新、教师能力提升为载体,加强“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坚持问题导向,加强教研科研,深入推进市级课程创新基地、市区级教研工作坊建设;实行城乡牵手、强弱结对,引领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培育生物城小学、华南城小学、华南城中学等潜质名校。健全义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制度,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25年,申报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国家验收,让在巴南读书的孩子都能得到持续、健康、优质发展。

5.实施“健康”工程,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树立“健康第一,生命至上”的教育理念,实施新时代“阳光心育”行动计划。建构“以德正心、以智慧心、以体健心、以美悦心、以劳育心”的工作体系,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推进区教师进修校(院)心理健康中心、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开展每学期一次的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实现每校有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学学生1000名以上、小学学生1200名以上至少配备1名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开展生命教育、抗挫教育。建立健康向上的学校心理文化,实施倾听一刻钟、运动一小时“两个一”行动。构建教师心理健康关爱机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全员培训,促进全员育心能力提升。优化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发展机制,加强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培训,充分利用在渝高校、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或心理服务机构,探索实施校地共建、医教结合、校社合作。努力促进全区中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以国家课程方案为依托,以国家规定的课程课时为保障,以落实国家学业质量标准为目标,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切实减轻课业负担,纾解学业压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完善教育系统心理异常学生校内管控体系,强化组织管理,建立工作台账,实行一人一专班,一人一措施制度,全面做实做细心理异常学生的教育疏导和管控工作。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督导评估。

6.实施“融合”工程,推进教育协调发展

统筹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增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优化教育结构,深化职普融通,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互认、纵向流动。实施现代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突出职业技术(技工)教育类型特色,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技术院校和专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职业学校和企业合作开展专业建设,制定人才培养、职工培训实施方案,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

建立健全“巩固拓展农村地区教育保障成果”长效机制,巩固拓展“控辍保学”、办学条件、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成果。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教育帮扶机制,规范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完善教研科研帮扶和助推机制,发展乡村学校线上教研,构建基于网络的“一校带多校”“城市带乡村”的教学模式。巩固完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对口帮扶工作机制,通过集团化办学、建立学区制、中心校与教学点一体化办学等协同发展机制,做实顶岗支教、交流互派、名师工作室等,整体提高乡村学校师资水平和办学质量,促进城乡教育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坚持“五育”并举,培育高素质时代新人

1.突出德育实效

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实施“巴南区新时代养成教育行动计划”,构建幼儿园快乐教育、小学习惯教育、初中引导教育、高中励志教育为重点内容的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有机融入公民道德、理想信念、法治纪律、生态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教育,培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具有良好品德修养和奋斗精神的时代新人。

加强德育课程、德育阵地和德育队伍建设,推进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健全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的三位一体育人机制。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培育好家风,传承好家训。通过家长学校、区域性家长节活动、教育成果展示活动等平台,引导家长乃至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形成齐抓共管、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共青团、少先队工作,将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有机融入学校德育内容,发挥其特有的育人作用。

加强中小幼一体化思政工作,构建党、团、队相衔接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开展特色党团主题教育活动,健全完善中小幼实践育人体系,增强学生 “四个自信”和道德实践能力。在中小学深入开展“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开学第一课”等主题教育活动。

2.提升智育水平

全面落实国家课程计划。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坚持面向全体,开齐开足开好课程课时,着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注重知识传授,强化能力培养,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业质量标准。

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全面落实《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加强课堂教学规范和教学常规管理,强化教学研究和指导,全面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学科课堂教学质量。深入贯彻《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探索基于学科课程标准的精准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以新时代教师素质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为导向,全面提升教师新课程实施、学生发展指导课堂教学等能力,科学把握学生认知规律,上好每一堂课。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切实加强实验教学。开齐开足开好实验课,丰富实验教学实施形式,综合运用观察、观测、模拟、体验、设计等多种方式,促进传统实验教学与现代新兴科技有机融合,切实增强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强化创新能力培养。将创新能力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充分利用社会科技教育资源,开展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科创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3.强化体卫工作

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加强体育课程建设。学前教育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游戏活动,义务教育帮助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高中阶段进一步发展学生运动专长,职业教育体育课程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

健全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模式。健全体育锻炼制度,确保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培养终身运动习惯。构建校内比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中小学体育竞赛体系。加强体教融合,建立小学、初中、高中体育项目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组织开展青少年学生军训。

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进校园,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倡导师生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并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家庭成员摒弃不文明行为,提升健康素养,开展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加强校园病媒生物防治工作,推进无烟学校创建全覆盖。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干预机制,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优良率,降低学生营养不良率和肥胖率,力争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每年下降0.5%以上。提高传染病信息管理手段,加强校医(保健教师)建设,增强学校传染病防控能力,培养师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完善学校卫生基础条件,推进卫生厕所建设,落实校园食品安全智慧管理,确保校园食品和饮用水安全。开展中小学幼儿园公共营养师培训工作,强化学生营养午餐的监管与指导,促进学生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推动学校食堂“光盘行动”常态化,培养师生健康、文明、节约的良好饮食习惯。加强传染病和常见病干预指导,600名学生以下的非寄宿制中小学校配备专、兼职保健教师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分别达到70%及以上。

4.增强美育熏陶

树立学科融合理念,深化美育教学改革。坚持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着力提升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艺术专项特长。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丰富美育实践活动。学前教育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艺术游戏活动;义务教育逐步开设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课程,帮助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高中教育开设多样化艺术课程,增加艺术课程的可选择性;职业教育艺术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开设拓展性艺术课程。建立常态化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展演机制,创新美育活动内容与方法,组织学生到艺术实践工作坊、非遗传习等场所参观学习。推进美育特色发展。推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艺术特色项目、美育特色学校、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建设,引领学校美育高品质发展。

5.加强劳动教育

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将劳动教育与学生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丰富劳动体验,提高劳动能力。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鼓励学生参加研学旅行、公益劳动、志愿者服务等主题活动。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中职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立开放共享机制。加强国家、市、区、校四级劳动和实践教育基地(场地)建设。推进市区级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的提档升级和国家级社会实践教育营地建设。

专栏3

1.实施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示范学校5 所。建设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20个以上,培养市级骨干教师等高层次人才50人以上,培养区级骨干教师等人才200人以上。幼儿园专任教师专科以上学历占比80%以上,幼儿园教师持证率达到99%

2.实施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设区级技能名师工作室2个以上,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55%以上。

3.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引进优秀教师50人。



(四)探索智慧教育,推进高水准装备应用

1.完善智慧教育基础设施设备

优化教育城域网网络中心软硬件环境,全面接入重庆教育宽带网,推进校园无线网络实名认证,提升安全防护能力。抓好“宽带网络校校通”和“优质资源班班通”建设,支撑各类学习终端在智慧校园环境中的泛在互联。探索运用5G、物联网、虚拟现实、人脸识别等技术,构建智慧教室、创新实验室和虚拟仿真实训室等智能教学应用场景。建立存量信息化设备滚动改造机制,提升智慧教育基础设施水平。升级改造农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学校教育装备。完成高考综合改革建设项目,完善高中学校教育装备。加强校园安全智能监控系统建设,提升校园安全工作智能化水平。按新标准新建学校功能室和配置设施设备,推进数字化创新实验室建设。

2.探索智慧教育创新教学模式

探索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度融合,促进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学习方式和学习评价等变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推广中小学编程教育、STEAM教育和创客教育。探索运用VRAR等虚拟现实技术在劳动教育、学科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加快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形成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深度融通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实现教师和小学三年级及以上学生网络学习空间全覆盖。加快中职学校产教融合教学环境建设,开展虚拟仿真实验、实训的常规应用。创新评价方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促进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真实全面和科学有效。

3.共建智慧教育优质教育资源

推进重庆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应用,完善区级教育资源平台,建立教育资源应用效果评价体系,构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动“三个课堂”建设及应用,助推集团化和学区制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区域和校际教学水平缩小差距。健全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增强课堂的智能化、共享性和互动性。完成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全覆盖培训,有效提升中小学教师在多媒体教学、混合式学习等环境中综合应用信息素养,有效提升“互联网+教育”的应用能力,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

4.提升智慧教育管理服务能力

全面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推进以数据驱动教育决策科学化,构建运作科学、协同精细、响应及时、流程优化的智慧教育管理服务体系,服务教育发展。落实“云长制”工作要求,推进信息系统深度整合,促进教育行政办公数字化,实现教育管理数据多元化、伴随式收集,提升管理服务能力。开展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校园环境监控、学校质量监测、教师教学分析、学生学情诊断、学生生涯规划等数据分析和评估,以信息化支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专栏4

1.实施智慧教育拓展延伸计划。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积极创建市级智慧教育应用示范区,新增智慧校园示范学校10所以上,建设一批“名校网络课堂”示范学校。

2.实施智慧教育应用推进计划。建设智能化学习空间,推进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实现全区适龄学生网络学习空间全覆盖。支持各级各类学校运用智能助教。








(五)加强教育研究,建设高标准研训平台

建立目标清晰、多元开放、体制健全、机制完备的教研工作新体系。加快建设以区教师进修学校(院)为主导,以校本教研为根本,网络教研、综合教研、联动教研等多种方式深度融合的中小学教研新样态。突出全面育人研究,加强对课程、教学、作业和考试评价等育人关键环节研究,探索新型教研模式。建立教研员准入、退出、考核激励和专业发展机制,持续提高教研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增强中小学教师教研科研意识,鼓励一线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书育人有效方式和途径,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切实开展好立项的区规划和区养成教育专项课题研究,加强科研成果的推广力度,提高教研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水平,努力提升全区教育科研水平。

专栏5

实施基础教育教研质量提升计划。建成区教师进修学院,打造教研科研高端平台;强化校本教研,建设一批区级校本教研示范基地;培育一批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终身化、融合化教育发展趋势的科研骨干。






(六)建设文明校园,营造高品位育人环境

1.推进美丽校园建设

把文化建设作为实现学校优质发展、特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切实加强学校制度建设、思想建设、“一训三风”建设、环境建设,营造严谨务实、科学高效的管理氛围,增强教职员工爱岗敬业、献身教育的文化认同感,培育积极向上、奋发努力的校园新风尚。重点打造清华中学、南温泉小学等一批内涵丰富、品位高雅、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文化品牌学校。

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理念,以课堂教学、社团和兴趣小组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为载体,多种形式加强学生绿色生态教育,增强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加大经费投入,营造优美宜人的园林式校园环境,培养学生敬畏自然、崇文尚美的绿色生态意识。

2.推进平安校园建设

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理念,坚持“多方联动、综合施策”的工作原则,构建制度完善、责任分明、协同配合、管控到位的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体系。

深化校园安全管理。完善基础保障、隐患排查、综合治理、应急处置等管理制度。压实“一岗双责、党政同责”,落实职能部门属事、镇街属地责任和家长监护职责。创建平安校园示范校,健全校园全岗全员安全素养提升机制,完善家校安全监管机制。培育富有特色的校园安全文化,全面深化校园安全教育。做实做细特异体质及心理异常师生管控。

强化校园安全保障。以“智慧校园”建设为抓手,强化动态监测和预警提示。实行安全隐患风险防控清单和台账管理制度,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健全以校方责任保险、学生平安保险为主体,其他商业保险为补充的保险保障体系,依托巴南区教育发展基金会,完善学生保险救助机制。加大对校园及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推进校园周边安全防护带建设。

专栏6

1.实施文明校园建设计划。创建校园文化示范学校15所,打造一批文化品牌学校。

2.实施平安校园建设计划。创建平安校园示范校60所。






(七)扩大交流合作,缔结高层次教育联盟

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强化巴南·温江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鼓励区内学校与温江区的学校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合作联盟,促进教育经验共享,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响应国家汉推战略,加强中外学校合作交流,科学实施引智工作,吸收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中外人文交流常态化。加强与港澳台地区教育合作。加强中小学师生国际视野和国际意识教育,支持并规范中外学生双向游学和研学行为。

专栏7

实施教育交流合作提质计划。与温江区缔结教育合作联盟学校10所以上,每年两区互派干部教师跟岗研修100人次以上。每年遴选一批中小学干部教师赴国外开展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聘请一批高水平外教,派出和招收留学生100人次以上。






(八)强化依法治理,展现高水平治理能力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履行教育行政管理职能,深入推进权责清单制度。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全面落实重大决策程序要求,强化规范性文件管理、公平竞争审查。积极推进政务信息公开、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政务服务。加强和规范行政执法,健全内部协同、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完善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深入推进依法治校。大力推进学校依章程自主办学,完善各种办事程序、内部机构组织规则、议事规则及制度体系。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大力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完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校务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学生委员会作用。持续完善在法治框架内的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健全教师、学生申诉处理机制和学生伤害事故调解制度。

大力增强教育系统法治观念。对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学校管理者、教师开展全员法治培训,提升依法治教、依法执教意识和能力。加强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坚持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积极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学校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法治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完善政府部门、学校、社会和家庭协调配合开展法治教育的机制,提高法治教育质量和实效。

(九)深化综合改革,健全高效能管理机制

1.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提高教育评价科学性、客观性、专业性。

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坚决克服短视行为和功利思想,切实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不得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得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学校、教师和学生,不得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

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办学行为,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加快完善中小学幼儿园评价体系。幼儿园重点评价科学保教、规范办园、安全卫生、队伍建设、克服小学化倾向等情况。义务教育学校重点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障学生平等权益、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营造和谐育人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以及学业负担、社会满意度等情况。普通高中重点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开展学生发展指导、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有序推进选课走班、规范招生办学行为等情况。中等职业学校重点评价德技兼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学生获取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毕业生就业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情况。

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完善德育评价,根据不同阶段学生身心特点,设置德育目标要求,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改进体育评价,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把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健全美育评价,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强化劳动教育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工作体系,健全教育督导部门统一负责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严格控制教育评价活动数量和频次,减少多头评价、重复评价,切实减轻学校负担。严格控制以考试方式抽检评测学校和学生。探索开展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完善评价结果运用,综合发挥导向、鉴定、诊断、调控和改进作用。

2.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确保教育优先发展、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优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结果运用为突破口,建立全面覆盖、运转高效、结果权威、问责有力的教育督导新体制、新机制。

强化政府教育督导职能,健全“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健全政府教育督导运行机制,完善区级各部门和镇街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体系,定期开展办学标准执行、教育投入落实、教育经费管理、教师编制、教师待遇和重大教育工程项目实施等情况的督导检查。完善“控辍保学”督导机制和考核问责机制,组织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调研和重点工作专项督导,及时开展重大教育突发事件督导。

加强学校经常性督导,引导学校依法治校、依法施教,办出

特色、办出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强专项督导,推进新课程改革及校园安全稳定等办学行为。实施办学(园)水平综合督导评估,提升学校办学品质。强化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不断提高教育督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建立教育督导部门统一归口管理、多方参与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完善评估监测指标体系,提高评估监测质量,合理使用评估监测结果。建立区级教育评估监测中心,统筹全区办学水平评估及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工作。探索建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教育评估监测的工作机制。

加强教育督导工作统筹管理,建立区教育督导委员会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健全教育督导保障机制,健全督学遴选制度和督学退出机制,建立教育督导问责机制,提高教育督导的信息化、科学化水平。

3.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区管校聘”改革

深入推进“区管校聘”改革。以集团化、学区制为着力点,创新和完善教育行政部门编制、岗位、绩效总量管理,统筹配置区域内教师资源,实行学校按编设岗、按岗聘用机制。落实中小学用人自主权,实现师资结构优化、充满活力,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优化教职工编制管理机制。统筹考虑、合理核定教职工编制,采取多种形式增加教师总量,实行区级层面总量管理、行业主管部门动态调整机制。执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农村小规模学校按班师比与生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教师编制。探索“一校多址”大规模学校自主设置内设机构。

优化教师准入退出机制。落实人力社保部门综合管理,教育、人力社保部门组织实施,学校共同参与的教师招聘机制,探索既保障公平公正,又突出教师职业特点和岗位适应性的公开招聘办法。加强新入职教师上岗培训,逐步实施新教师持教师资格证和规范培训合格证“双证上岗”制度。实行教师资格5年定期注册制度,通过资格审核、考核评价,健全教师转岗、待岗和解聘等退出机制。

优化岗位管理和职称评聘机制。建立岗位设置总量控制和动态调整机制。落实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政策,执行职称教学水平考评制度,加大职称评审对优秀教师和农村教师的倾斜力度。探索中初级职称和岗位由具备条件的学校依据标准自主评聘。健全聘用考核制度,实施按编设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落实教师聘期制、校长任期制,形成竞争择优、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机制。建立城乡统筹、融合发展的教师资源配置制度,健全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制度,推动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农村学校流动。推进镇中心校和同镇小规模学校一体化办学、协同式发展,实行学区内走教制度。探索建立学区竞聘、跨学区竞聘等形式,逐步解决师资在学区、学段、学科配置不均衡问题。创新集团化办学教师管理制度,建立集团教师资源共享机制。发挥教育教学专家团队的作用,定期到农村学校开展助教、助研、助管工作。

优化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建立中小学教师工资与公务员工资同步调整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实施方案,以教职工编制和办学绩效为主要指标核拨绩效总量,强化教师工作量和工作实绩考核,有效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完善农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补助标准。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落实“三全育人”体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导权话语权,切实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共同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好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大干部培养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力度,落实“双培养”机制。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断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全区师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学校工会、共青团、妇委会、少先队和学生会工作,发挥各类群团组织育人纽带作用。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育系统统一战线工作,团结引领党外知识分子。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市委实施意见,持之以恒抓好正风肃纪工作。贯彻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加强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建设,严肃惩处严重违反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的行为。加强学校纪检监察机构和队伍建设,健全教育决策、运行监督机制和权力运行制约机制,强化财务、基建、后勤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治理,有效预防和惩治腐败,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发展生态。

(二)落实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政策

健全保障财政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提高教育财政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在校学生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引导多元化教育投入,完善以政府、社会和受教育者合理分担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的机制。建立教育奖励基金,鼓励社会力量出资、捐资办学。统筹城乡、区域以及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统筹条件改善和质量提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现有教育资源与入学需求不完全匹配问题,加快新校建设,满足适龄儿童入学需求。

(三)建立教育发展协同推进机制

把推动教育发展作为改善和保障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构建全区上下贯通、层层负责的主体责任链条,确保“十四五”目标任务全面落实。构建“政府统筹、教育行政部门牵头、部门配合、全民参与、人人尽力”的教育改革发展协同推进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将教育改革发展推进情况作为考核镇街和区级部门履行教育职责的重要内容,定期开展督导检查,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

完善群众建言献策平台,及时研究吸纳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鼓励企事业单位、社区、家庭和社会公众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手机客户端等媒介,大力宣传、准确解读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举措和相关政策,及时报道教育系统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求学观、成才观,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和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舆论氛围。

(四)做好规划组织实施保障工作

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领导,在区“十四五”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教育改革发展的具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压实工作责任,制定实施方案,强化统筹协调。及早谋划学校建设等重点发展项目,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提前做好财力、物力、人力等相关准备。强化过程监管和指导,围绕“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课题,开展前瞻性、针对性政策研究,提出专业性、建设性的政策建议,推动规划的有效实施。建立规划实施情况定期报告制度,开展年度监测、中期和末期评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