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务公开>政策问答库

  • 全部
  • 生育
  • 教育
  • 房屋土地
  • 人力资源
  • 社会保险
  • 交通出行
  • 金融服务
  • 文化旅游
  • 科技创新
  • 卫生健康
  • 生态环境
  • 应急处置
  • 便民服务
  • 养老
  • 医疗
  • 就业创业
  • 社会救助
  • 投资
  • 纳税
  • 其他

华南城这边何时能有轨道交通?

根据《重庆市主城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9—2035年)》中轨道28号线快线(北碚-龙洲湾-南彭)、8号线(江北区-南岸区-巴南区界石)和轨道交通20号线(江北区-南岸区-巴南区界石、南彭区域)已纳入规划。3条轨道线路目前暂未纳入建设计划,开竣工时间、具体线路走向、站点设置等事项未确定。

娄八路道路狭窄、未设人行道,车辆多、车速快,能否改造?

娄八路全长约800米,路面宽约6米,沥青混凝土路面。鉴于该路段较窄,来往车辆较多,我局拟参照城市道路标准对该路段进行改造。目前,区公路养护中心已完成娄八路改造施工设计图,根据施工图设计文件,拟从渝南分流道至渝南大道右侧增设人行道735米,宽度在0.6米至2.6米之间,左侧增设85米人行道,宽度为1.5米。目前我局正筹集该项目建设资金,待资金落实后,我局立刻启动立项、招标、施工等事宜。

328路公交车能否在上学、放学高峰期增加车辆?

针对您的相关建议,区交通局已对接南部公交公司了解核实,南部公交公司已于近期采取缩短328路早高峰班次间隔的措施,发车班次增加了2-3班,进一步方便学生群体出行。下一步,区交通局将持续关注328路沿线客流量情况,做好运力调配工作,合理优化线网覆盖,保障市民出行需求。

7月25日的暴雨导致跳石到圣灯山的公路在洞口处塌方,能否尽快维修恢复通车?

经核实,该中断地点位于我局管辖的内省道S104K14+700处。受强降雨影响,7月25日上午,S104往圣灯山右侧上方山体发生垮塌(K14+700),形成高约60米,长约60米,厚约8米的不稳定垮方带,且存在继续垮塌的不稳定风险,上方山体垮方已造成交通阻断。灾情发生后,我局立即开展应急处置工作。一是立即启动汛期应急预案,第一时间设置现场警示标志,对道路实行交通管制,并安排专人值守;二是协同属地镇街、驻守地质队及地质专家现场查看,拟制初步抢险方案;三是从7月25日10时起,对该处水毁道路开展全封闭紧急排危抢险,并及时上报市公路事务中心;四是立即组织抢险单位实施排危整治、完善绕行方案。目前,前期地质调查已经完成,抢险施工单位已开始排危施工,预计年底前恢复交通。

綦万线何时能开工?

城轨快线C5线(綦万线)建设单位为市铁路集团,目前正在加快开展地质勘察、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暂未明确开工时间。

莲花街道大中村可以申请修建农房吗?

按照目前政策,大中村属于小南海水电站工程占地区范围,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禁止在重庆长江小南海水电站工程占地和水库淹没区新增建设项目和迁入人口的通告》(渝府发〔2012〕38号)文件,在小南海水电站工程占地和水库淹没区内,除了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改造,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项目,禁止开发土地、修建房屋和其他设施。若您有其他问题,可咨询莲花街道规建办:023-61766561。

巴南区第三人民医院何时搬迁至重庆国际生物城?

该项目正抓紧推进设计及前期建设准备工作。

能否开通一条龙汇路到巴南万达广场的公交线路?

前期,区交通局已多次会同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现场踏勘,初步拟定了珠江城片区至龙洲湾轨道学堂湾站公交线路开行规划。规划线路将覆盖珠江城、荣盛滨江华府、合谊理想城、清能小南海花园等小区,同时接驳轨道3号线学堂湾站、轨道18号线巴滨路湿地公园站。目前,因珠江城片区公交基础设施缺失,根据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无港不设站”要求,需要先由相关部门规划建设公交首末站、公交停车港,设置红绿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后再由公交公司针对该片区开展客流调研、公交方案制定等工作,科学合理规划公交路网,进一步便民出行。

华南城四期外面的公交线路何时开通?

经核实,华南城四期位于巴南区南彭街道华南路,为解决华南城三期、四期公交出行问题,前期区交通局已会同南彭街道、重庆公路物流基地、南部公交公司等部门、单位多次实地查勘,结合该片区道路实际情况、基础设施完善情况和华南城新发地项目建设情况,初步制定了该片区公交线路开行方案,规划线路覆盖运行华南城三期、四期、物流基地公司、华南城新发地项目等区域。经了解,华南城片区新发地项目将在2024年完工,同步完善沿线道路公交停车港湾等基础设施。届时,区交通局将积极协调公交公司报送线路开行方案至市区相关部门审批,同意后即可实施,进一步解决该区域及沿线市民公交出行问题。

地方志资料是如何保存的? 政策原文

在地方志编纂过程中收集的资料、实物等以及形成的地方志文稿,各编纂单位不得损毁,编纂工作完成后依法及时移交区地方志工作机构保存管理。